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干嘉以降,针对世祖至元中期京兆、安西诸府路沿革过程的释读,历来颇有不同意见。通过梳理宋金时期京兆政区建置,佐以正史、文集和碑刻等史料依据,认为《金史》《元史》分别记録的“京兆府”,含义存在本质不同。前者指京兆府路官署机构总管府所在的府,后者则是京兆路总管府的简称。重新认识《元史·世祖纪》两次京兆改名安西事件的记载,揭示元廷利用安西王府加强掌控帝国西部疆土,以及从中防范和打压其潜在割据离心势力的政治背景,指出首次改名出于褒扬安西王府的历史功绩,由于安西王的不轨行为导致未能实现;再次改名安西,反映了元廷在关中地区恢复中央集权的实质性进展。体现出蒙古游牧文化与中原汉地传统农耕文化之间彼此融合而又相互排斥的复杂互动。《元史·世祖纪》使用“改京兆府为安西府”的说法来描述至元十五年的改名事件,是《元史》行文依循自身体例的结果。金代的总管府,是最重要的路级官署机构,而不是这一路级官署机构驻地所在府的统称。以往认为元代不少路分是由与其同名的金代诸路首府演变而来的观点,值得修正。金元之际路由高层政区向统县政区的转化,直观表现为“亲领之县”的出现,背后则是诸路首府消失所致。传统政区沿革史的复原研究,史料本身的考异校正固然重要,但针对相关政治背景的分析以及史料行文体例的深入发掘,同样具有方法论意义。

  • 标签: 总管府 金元之际 京兆 安西王
  • 简介:宋元明时期以来,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出版业的发达,产生了诸多普及性史书,江贽《少通鉴节要》和曾先之《十八史略》即其典型代表。两书约在丽末鲜初传入朝鲜半岛,明人以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义例改订的版本迅速风靡朝鲜社会,成为朝鲜各阶层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渠道。曾、江二史在朝鲜王朝前期备受推崇,出现了诸多续补之书,但到朝鲜王朝后期,士人特别是实学学者受清代学术影响,针对两书展开了系统批评,不仅抨击其义例与内容不符之类形式方面的问题,也对书中所载史实的可靠性进行质疑。即便如此,两书在童蒙教育中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普及性史书 《少微通鉴节要》 《十八史略》
  • 简介:用探针型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技术测定元-明年代的香港青釉瓷、元-明年代的广东青釉瓷、宋-元年代的福建青釉瓷样品的化学组成,用胎式、釉式和主成分分区的方法,研究了香港样品主要来源于广东青瓷窑场的制品,部分来源于福建青釉瓷产品。它们同属于南方青釉瓷系列,但是其胎质成分与浙江龙泉的正宗青釉瓷不同。然而,釉式的组成分布显示,香港、广东青瓷釉与龙泉青瓷釉的化学成分有部分的重叠,表明前两处的仿龙泉青瓷釉在外观上与正宗的产品有相似的质素。

  • 标签: 微探针型X荧光光谱技术 香港青釉瓷残片 化学组成 源区判别
  • 简介:客家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至今,现正处于后罗香林阶段的21世纪,客家文化的“多元一体”成为了这一时期议论的关键。而通过研究现时点的客家的局部地域内部中“多元一体”的统合模式,可以解决客家文化中多样性与一体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对小桑村的公王爷信仰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个人的知识存在多样性,但在实践之中,个人的多样性并不会产生冲突,每个人的动机,目的性虽然有所不同,但同样可以在实践之中获取公共性的利益。

  • 标签: 客家学 信仰 学理论 地域性 多元一体
  • 简介: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更新”,尤其是在中心城风貌保护区范围内,分类别、差异化、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更是适应风貌保护特殊要求的更新提升。通过在上海中心城风貌区实施的以“更新”为导向的三个更新项目,解析中心城风貌区内“更新”在全过程中应包含的“改造、提升和设计”三个具体实施环节的内涵。分别对“一般建筑、保留历史建筑和风貌居住石库门街坊”三种不同类型的具体项目设计与实施,分析中心城风貌区范围内不同要素建筑、街坊里弄以及风貌街区的异同,从功能提升到风貌传承,探索保护修缮与整治更新的措施。完善城市“更新”实施内容,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中保护传承与更新提升的要求。

  • 标签: 风貌区 微改造 微提升 微设计 保护和传承
  • 简介:本文运用调查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省级文化系统博物馆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博物馆信公众平台存在以下问题:固定栏目类别设置不科学,编排混乱,操作界面拥挤,日常消息推送频率低、数量少、表现形式单一,平台运营缺乏联动效应,配套服务人性化不足等,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应用技术、运行机制、传播内容、服务意识等各方面要素的共同提升。

  • 标签: 微信公众平台 公共文化服务 省级文化系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