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公众对于信息的接触渠道悄悄发生着变化。作为与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气象服务,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更好地做好公共气象服务这道菜。本文就如何借助新媒体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公共气象服务 新媒体 应用研究
  • 简介:探索了一种地震灾情位置博的抓取与展示方法.通过分析位置博在地震灾情获取中的作用,建立了位置博地震灾情抓取框架.基于新浪博SDK,实现了有效位置博的抓取;在顾及地震灾情专题属性的基础上,对抓取的博进行分级.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地震为例,实现了灾情的提取与严重程度的图示化展示.

  • 标签: 地震灾害 灾情提取 位置微博 灾情展示
  • 简介:随着Web2.0时代的来临,志愿者地理服务(VGI)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以新浪博为例,从网络社会空间入手,实现了数据的获取、清洗、可视化及空间分析,对南京市热点地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南京市辖区的鼓楼、建邺、秦淮等老城区和浦口、江宁、栖霞等地区分别由于商业聚集地吸引大量人流和大学城聚集成为整个城市的热点地区,集聚程度高,人流量相对较大.该模式为城市应急、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依据,也为VGI模式下的地理空间信息研究提供了可能.

  • 标签: 空间分析 热点分析 VGI 南京市
  • 简介: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CloudSat-CALIPSO卫星资料,对中国东部及其周边海域(20°—35°N,103°—137°E)夏季(7—8月)深对流云的云水路径、云水含量、粒子有效半径以及粒子数浓度等物理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上述物理变量的概率密度分布以及垂直变化。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深对流云液态水路径可以达到1000g/m^2,海上液态水路径逐渐减小到600g/m^2左右,在海洋上深对流云的冰水路径约为1600g/m^2,而在中国东部冰水路径大约为1200g/m^2;夏季深对流云的液态水含量在47—104mg/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分布高度在5km左右达到极大值,冰水含量的分布概率单调递减,在7—11km高度的值大于200mg/cm^3;液态水粒子的有效半径在8—13μm的分布概率最大,其有效半径随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冰粒子有效半径在108μm处分布概率达到最大,最大值出现在5.8km高度处且值为108μm;液态水粒子数浓度在55—65个/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数浓度极大值出现的高度最大值为4.6km,冰粒子数浓度小于297个/L,在5km高度以上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到12.3km高度处达到最大。

  • 标签: 深对流云 CLOUDSAT 云水含量 粒子有效半径 粒子数浓度 垂直变化
  • 简介:利用GAP信息交换、自动快速推送、记忆用户定位信息、网页融入微信服务等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漳州气象”信,该信在网络安全的基础上能够针对不同用户自动快速推送相应的预警信息。

  • 标签: 互联网+气象 用户定位 自动推送
  • 简介:利用WRF模式的5种云物理方案对华西地区一次秋雨过程(2011年9月13—20日)进行了模拟,分析不同云物理方案对华西秋雨的模拟能力,并对降水模拟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的5种云物理方案对华西秋雨均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可模拟出华西秋雨的夜雨特征,但Kessler方案模拟的降水落区偏小且降水强度偏弱,而Lin方案模拟的降水强度则偏强;相对来说,Ferrier和WSM3方案对华西秋雨主要降水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对比WRF模式5种不同云物理方案对华西秋雨过程的模拟可知,各方案模拟的区域降水强度与WRF模式模拟的上升运动的强弱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 标签: 华西秋雨 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方案
  • 简介:在井下震监测中,各向异性模型用来获取事件位置和给出对介质实际描是十分有用的。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因为横波的分裂和奇异点的出现,使得波场的结构变得复杂。我们的研究展示了对强烈各向异性VTI介质利用速度模型校准和双偶极震源进行常规处理和运动学反演的结果。因小走时的拟合差,常用的质量评价标准,不是总正确的,人工加入各向同性介质层以降低拟合差,也可能产生非物理模型,负泊松比,事件位置的位移,

  • 标签: 微震监测 各向异性 定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