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2 个结果
  • 简介:肿瘤标志物是细胞在特定疾病状态下的分子信号,是检测、诊断、治疗、监测肿瘤和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工具.如何发现新的、具有高度特异度和灵敏度的肿瘤标志物多年来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1-3].蛋白质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给肿瘤标志物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蛋白质组一词由Wilkins于1994年首次提出,意指一种基因组或一种细胞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近年迅速发展为一门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其含义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表达蛋白质组学,研究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表达的质和量的变化;②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细胞中各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调控网络等;③结构蛋白质组学,以阐明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特性为目的[4,5].由于蛋白质组研究具有在整体水平上发掘和寻求潜在肿瘤标志物的能力,使其一经提出便受到肿瘤研究者的重视.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诊断 治疗 蛋白质组学 细胞 特异度
  • 简介:目的:建立α-干扰素(IFN-α)信号传导蛋白和基因检测的方法.方法: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自愈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健康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建立EB病毒(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体外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FN-α(0、100、1000、10000IU/ml)刺激细胞,用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检测IFN活化的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ISGF-3)和γ-干扰素活化因子(GAF);设计特异的引物和探针,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IFN诱导抗病毒蛋白MxA、OAS1、PKR的相对表达.结果:成功建立了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建立了EMSA检测ISGF-3和GAF转录蛋白的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够准确地检测样本中MxA、OAS1和PKR的表达.结论:建立了IFN信号传导蛋白和基因检测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IFN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提供依据.

  • 标签: 干扰素 信号传导 蛋白 基因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性硬化患者中抗原纤维蛋白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系统性硬化患者,共计100例患者,2016年2月~2017年2月是此次研究的时间选择阶段,对所有患者予以血清学检测,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抗原纤维蛋白抗体进行有效检测。比较抗原纤维蛋白抗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之间的人口学特点、抗原纤维蛋白抗体患者与临床表现、系统性硬化患者自身抗体、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之间存在的关联性。结果抗原纤维蛋白抗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之间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抗原纤维蛋白抗体患者在弥漫型皮肤受累、肺动脉高压方面存在密切关联性,并且,与抗UI-RNP抗体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在轻度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结论抗原纤维蛋白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硬化患者,更易引发肺动脉高压和弥漫型皮肤硬化情况。

  • 标签: 系统性硬化 抗原纤维蛋白抗体 临床意义 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3例儿童缺铁性贫血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与治疗组(42例)。治疗组给予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硫酸亚铁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清铁(SI)及血清铁蛋白(SF)水平,综合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6%,高于对照组的85.7%(P<0.05)。治疗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42.86%(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安全,能显著改善患儿血常规,提高血清铁及铁蛋白,疗效优于硫酸亚铁,但其仍需更多试验证实。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蛋白琥珀酸铁 硫酸亚铁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动态变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3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例,并设为缺血性脑卒中组,根据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n=12)、中度(n=16)、重度(n=14)神经功能受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使用比色法测定IMA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IMA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6、12、24、48h时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中IMA的表达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受损组IMA水平分别为(59.8±5.6)、(49.9±4.8)和(42.8±3.7)U/mL,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MA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指标,同时血清IMA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修饰白蛋白 神经功能受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肌红蛋白(MYO)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50例住院疑似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在入院之后立即行心电图检查,同时采集静脉血测量血清肌红蛋白(MYO)水平,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病因进行诊断,并分析血清肌红蛋白(MYO)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50例患者中有33例患者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有18例患者的心电图有异常变化,有9例患者的心电图未出现异常变化。血清肌红蛋白(MYO)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阳性率为93.9%(31/33);在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阳性率为0.0%(0/17),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肌红蛋白(MYO)检验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具有快捷、方便、准确率高的优势,适用于临床急救诊断。

  • 标签: 血清肌红蛋白(MYO)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在孕妇胎膜早破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98例胎膜早破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先后时间顺序分为2组,A组50例患者,B组48例患者。收集孕产妇全血、胎盘、宫颈分泌物等组织标本,检测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血常规、宫颈分泌物一般细菌培养。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在胎膜早破组(A1组足月、未足月B1组)孕妇血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71%、63.64%,明显升高。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胎膜早破早期病因学诊断和预防工作。

  • 标签: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胎膜早破 足月产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硬化分期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198名正常对照组、171例慢性乙肝组患者、144例肝硬化患者和164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中GP73水平,计算GP73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及GP73检测对肝硬化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检测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的乙肝病毒(HBV)-DNA载量和HBeAg水平,并对肝硬化组进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及Child—Pugh分级,分析以上指标与GP73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中位GP73水平分别为40.80ng/mL、42.49ng/mL、83.46ng/mL和45.19ng/mL,肝硬化组GP7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慢性乙肝组(P〈0.01)。GP73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以72.5ng/mL作为临界值,GP73检测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为63.2%,特异度为90.O%。随着Child—Pugh评分升高,肝硬化患者的GP73水平升高,在Child—Pugh分级A、B、C3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硬化组血清GP73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ApoA、TB、α2M、GGT间显著相关(r=0.648,r=0.788,r=0.620,r=0.595,P均〈0.01);慢性肝病(慢性乙肝和肝硬化)中GP73水平与HBV—DNA载量及HBeAg间亦相关忙0.717.P〈0.05)。结论:血清GP73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代偿期即升高.而随着肝硬化的进展.其呈显著上升趋势,且与HBV活动相关。因此,GP73可作为肝硬化诊断及慢性肝病进展期病情监测的新指标。

  • 标签: 肝硬化 GP73 血清标志物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岛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和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资料,筛选符合要求的甲状腺功能正常者进行研究,对促甲状腺激素与肾小球滤过率、尿酸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间促甲状腺激素和游离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促甲状腺激素与肾小球滤过率为显著负相关(P<0.001);通过广义相加线性模型分析,发现随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血清尿酸水平先增后减,促甲状腺激素值为2.0uIU/L时血清尿酸水平最低。结论在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中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与尿酸为U形曲线关系。

  • 标签: 促甲状腺激素 高尿酸血症 血清尿酸
  • 简介: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一些止血基因因子的变化与血栓形成明显相关,如蛋白C(PC)、蛋白S(PS)缺陷、莱顿五因子(FactorV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等[1];另一些因子变化的病因虽尚不清楚,但其血浆中蛋白浓度的变化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包括FⅧ、FⅪ、FV等,其中FⅧ水平增高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目前最令人关注,因为其发生率和相对危险远高于PC、PS和抗凝血酶(AT)的缺乏.

  • 标签: 血浆凝血因子Ⅷ 血栓性疾病 心肌梗死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大连市部分营养门诊就诊青年人维生素D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营养门诊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就诊并首次测定25(OH)D的青年人的测定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计136人,其中男32人,女104人,维生素D缺乏、不足、充足率分别为30.63%,63.04%和6.33%,春、夏、秋、冬四季血中25(OH)D的水平分别为12.68±7.22ng/ml,16.29±9.36ng/ml,17.46±10.00ng/ml,12.96±8.46ng/ml。结论大连市营养门诊就诊青年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低,从另一侧面反应大连市居民维生素D营养状况不佳,迫切需要相关部门给予关注。

  • 标签: 25(OH)D 青年 营养
  • 简介:摘要在乡镇卫生院的所有科室中,妇产科的急诊相对比较常见,由于孕妇送来时多数已经临产,因此都需要及时处理。同时急诊的妇产科患者以大出血、难产的紧急状况较为常见,这时的患者通常已经不具备转院的条件,需要在乡镇院进行紧急救治,因此此时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救治水平就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由于条件简陋、医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等原因,急诊救治水平长期达不到理想状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救治,因此乡镇卫生院采取一定措施提升妇产科急诊救治水平

  • 标签: 乡镇卫生医院 妇产科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糖尿病患者和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各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及人群经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比其检测结果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达标率。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达标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诊断率较高,为后续糖尿病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培养对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6例血流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76例非血流感染患者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和浓度等检测结果情况,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的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革兰阴性菌的降钙素原浓度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结论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培养对于血流感染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能较大幅度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血培养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生物蛋白胶封堵合并宫颈环扎术治疗胎膜早破,对孕妇、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明确该技术治疗胎膜早破的疗效。方法我院产科共收治妊娠<30周胎膜早破患者48例,采用生物蛋白胶封堵合并宫颈环扎术治疗胎膜早破,观察治疗后孕妇羊水指数,胎儿双顶径,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及孕妇的副反应。结果在本次封堵治疗过程中均一次封堵成功,没有不良反应发生,所有孕妇术后阴道流水情况均明显改善。结论应用生物蛋白胶结合宫颈环扎术治疗胎膜早破,延长了孕周,提高新生儿成活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生物蛋白胶 宫颈环扎 胎膜早破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结肠癌间质差异表达蛋白质DCN,FN1,PKM2,HSP90B1的表达情况,寻找能用于结肠癌诊断的标志物。方法①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DCN,FN1,PKM2和HSP90B1这4个蛋白质在结肠癌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②应用ROC曲线分析DCN,FN1,PKM2和HSP90B1单独或联合使用判别结肠癌的能力。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DCN、PKM2和HSP90B1在结肠癌间质中表达下调,FN1在结肠癌间质中表达上调;②ROC曲线结果提示DCN、FN1、PKM2和HSP90B1蛋白联合检测较单项检测敏感性升高。结论①免疫组化结果DCN、PKM2和HSP90B1在结肠癌间质中表达下调,FN1在结肠癌间质中表达上调。②DCN、FN1和HSP90B1多指标联合检测比单指标检测提高了判别结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筛查结肠癌诊断的新的分子靶标提供了实验依据及新的靶标。

  • 标签: 结肠癌 间质 ROC曲线 肿瘤标志物
  • 简介:目的:癌症患者浆和组织浸液凝血酶调节蛋白(TM)的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EMISA法检测188例癌症患者血浆TM和24例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浸液的TM浓度。结果:癌症患者血浆TM水平(33.47±14.2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0.40±7.22μg/L,P<0.01),癌症转移组(41.68±16.96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患者TM(18.45±9.96μg/L)比术前组TM(28.29±11.74μg/L)明显回落(P<0.01),术后复发转移组TM水平(34.50±12.57μg/L)明显增加。癌的类型中,肺癌、胃癌和胰腺癌三种的转移性癌均明显高于各自的非转移性癌(P<0.05-0.01),而非转移的胃、胰腺癌、食道癌和喉癌比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癌组织浸液TM(647.71±317.51μg/L)显著低于基领近正常组织(1455.63±772.22μg/L,P<0.01),而其血浆TM财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癌症患者血浆TM升高与癌组织的TM表达无关,与癌的扩散转移有关,因此可作为病情进展和转移的一个参考指标。

  • 标签: 临床意义 血浆 组织浸液 凝血酶调节蛋白 癌症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单纯光疗与光疗联合白蛋白治疗足月新生儿重度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07月~2017年07月期间收治的86例足月重度黄疸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纯光疗)和观察组(光疗+白蛋白)各43例。结果对照组新生儿显效2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1.4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35%,差异显著(c2=4.0737,P=0.0436);观察组新生儿TBiL、IBiL及D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疗联合白蛋白能够显著提高足月新生儿重度黄疸的临床效果,改善新生儿血清各项生化指标,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光疗 白蛋白 足月新生儿重度黄疸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BRCA1、EGFR的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结直肠癌,采用免疫组化检测BRCA1、EGFR蛋白的表达及Ki67阳性指数;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指数于BRCA1蛋白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1),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低于阴性组(P<0.001);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指数于EGFR蛋白阳性组显著低于阴性组(P<0.001),增殖指数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1)。结论BRCA1、EGFR蛋白表达缺失可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凋亡及增殖,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 标签: BRCA1 EGFR 结直肠癌 增殖 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