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C02QUALSTORE指南由DNV与行业伙伴协作开发,并由一系列国家管理者提供输入参数。本指南已在全球应用,采用了一种基于风险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项目和场地选择、描述和鉴定的方法。本文概述了C02QUALSTORE指南,并描述了如何利用本文件协助项目开发者在二氧化碳储存项目有效期限内通过项目管理的重大事件,以及按照相关法律和利益相关者的预期值进行验证。本指南包含的鉴定工作流程的主要目的,是协助操作者、政府当局、检验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确保储存场地符合简易、统一和成本有效要求的过程。本指南为基于风险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即根据前述风险评价获得监测计划和意外事故处理措施。

  • 标签: 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CCS)二氧化碳地质储存 技术鉴定 风险管理
  • 简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适当选择和实施二氧化碳(CO2)储存项目具有长期安全性。然而,CO2从地层泄漏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例如,在废弃井中注入的C02有可能泄漏进入上覆地下含水层。在CO2泄漏事件中,操作者应谨慎、快速地进行补救措施。迄今为止,CO2泄漏修复计划侧重于使用泄漏井的封堵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需要圈闭或去除含水层中泄漏的CO2。鉴于保护饮用水资源和满足相关许可证要求的重要性,本项研究对一系列假定泄漏情况的多种修复方案进行了分析。本文考虑了3种特定修复目标,即降低含水层中可移动CO2数量、降低含水层中CO2总量以及降低液相CO2浓度。首先,利用多相流模拟器TOUGH2评估控制地下水含水层中泄漏的CO2范围和形状的过程与参数;其次,通过系统模拟来鉴定控制CO2提取的多相流动过程与相特性,例如浮力诱导流、毛细管捕集以及CO2溶解和离溶作用。随后,对比了不同修复方案的效果,包括:(1)通过垂直和水平抽水井去除气相和液相CO2;(2)注入水以溶解气相CO2并增大毛细管捕集力;(3)结合多井注入与提取方案。基于本项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多种有关不同修复方案效果的结论。首先,如有必要,通过固定和/或提取可有效修复地下水含水层中泄漏的CO2;其次,对于未形成重力舌区域内的小范围CO2羽而言,通过处于CO2羽中部的单独垂直井在数年内可去除所有CO2。在形成大范围重力舌的情况下(在盖层下圈闭的薄层、大范围CO2羽),去除CO2羽水平井更加有效,虽然这可能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实际上,在这些情况下,注入水并快速固定和溶解CO2羽可在短期内生成更有效的圈闭。但最有效修复大范围CO2羽的方案包括结合连续和/或同时多井注入和抽取。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圈闭和修复大�

  • 标签: 地下水 修复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
  • 简介:罗萨峰东侧是意大利阿尔卑斯山侧翼的最高峰(海拔高度2200~4500m)。险峻的冰川和冻土覆盖了大部分岩壁。自小冰期末以后(约1850年),悬冰川和永久积雪原出现了持续后退。最近几十年,罗萨峰东侧的冰盖快速而剧烈地缩小,使一部分冰川已经完全消失。观测到了新的边坡不稳定、重力作用导致块体移动的脱离带发育、岩崩和泥石流活动增多。本研究是以多学科调查为基础,结果表明,大部分岩崩脱离带和泥石流位于近期表层冰消融的地区。另外,大部分脱离带位于冻土带,特别是位于大部分靠近模拟和评估的局部冻土分布区的下边界。随着大气变暖乃至这种变暖情况及其相关变化持续增加,罗萨峰东侧边坡的不稳定性将很可能成为严重的灾害源。

  • 标签: 边坡稳定性 冻土退化 冰川 地质条件 岩壁 高山
  • 简介:众所周知,由于所涉及的场地范丽和时间尺度,用实验室或模拟实验预测人为建造的二氧化碳地储存场地的长期效应和稳定性是很难的。而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信息源是天然场地,这个天然场地的深度巨大,产生的二氧化碳或许在多孔储集层被捕集或许向地表泄漏。在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场地设计的范围内,这些储存场地被视为地质时间跨度上形成的二氧化碳“天然模拟场地”。这些场地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i)了解为什么一些储集层渗漏而另一些储层却不渗漏;ii)了解即将渗入到近地表环境的22氧化碳的可能影响:iii)利用泄漏场地来开发,测试和优化各种监测技术。本文总结了在欧共体资助的项目(地质环境中用于二氧化碳储存的天然模拟)执行期间,在意大利中部取得的许多近地表气体地球化学的成果。这些包括二氧化碳储集层渗漏(Latem)和非泄漏(Sesta)对比、为描述迁移路径而进行的土壤气体详细调查、为研究二氧化碳浓度的瞬时变化而建立的地球化学连续监测站、包括在浅层注入混合气体在内的野外试验,根据不同气体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特性,描述迁移路径并且推测各种气体性质。上述资料为22氧化碳的选址、风险评价、监测技术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如果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成为可以接受的并且被广泛应用的技术,那么,进行上述工作对于二氧化碳地质存储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土壤气体调查 地球化学监测站 注入试验 渗漏-非渗漏天然二氧化碳储集层
  • 简介:用跨孔以及地面-井下电阻率层析成像(ERT)、监测深度约650米咸水含水层中二氧化碳(CO2)迁移的可行性调查在Ketzin(德国)附近的CO2SINK实验场地进行。永久性的垂直电阻率排列(VERA)由45根电极组成(15根在注入井Ketzin201内,两口观测井Ktzi200和Ktzi202内各15根),成功地放置在约590-740米(电极距约10米)深度范围的绝缘套管上。该Ketzin的三口井排列成垂直三角形,孔间距50和100米。第一个合成模拟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注入引起大约200%的电阻率增加(与大部分二氧化碳50%的饱和度相对应),这同实验室的研究比较一致。场地资料的有限差分反演在井孔之间提供了与储层模拟研究一致的电阻率三维分布。为了扩大跨孔测量提供的有限观测面积,另外布置了地面-井下测量。从地面到井下的电阻率实验推导出一个东南-西北方向的主要二氧化碳的迁移。第一个跨孔时延成果指出,Ketzin电极排列设置的分辨率和覆盖范围足以解决期望的关于该电极排列在特征长度尺寸上的电阻率变化。有可能测量到大的电阻率变化,但是,在当前的地质情况下,用垂直电阻率排列还不能解决二氧化碳羽状流的详细资料。

  • 标签: 电阻率层析成像(ERT) 地电监测 二氧化碳储存 野外数据 埋设电报
  • 简介:地质储存是一种能够减少大气中人为二氧化碳(CO2)排放、技术上可行且可直接投入使用的方法。在众多二氧化碳储存方案中,都是使二氧化碳溶解于地层水并将其储存于深部含水层中。含水层储存溶解的二氧化碳的最大能力,就是含水层中饱和二氧化碳总量与当前总无机碳之差,并取决于压力、温度和地层水的盐度。假设在非活性含水层环境下,基于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离子的浓度,通过能源工业收集的地层水的标准化学分析计算当前碳总量。在实验室环境中开展原位地层水分析时,利用地球化学形态模型计算从水样中释放的溶解气体。为了阐明氧化碳溶解度随水盐度增加而降低,利用纯水中饱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经验关系式计算地层水中的最大二氧化碳含量。通过考虑溶解的二氧化碳对地层水密度、含水层厚度和孔隙度的影响,评估地层水中储存二氧化碳的最大能力,以计算含水层孔隙空间的水容量及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容量。这种用于评估含水层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的最大储存能力的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加拿大西部阿尔伯塔盆地的Viking含水层。仅考虑注入高粘度二氧化碳液体的区域,经评估,Viking含水层地层水中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约为100Gt。随后的简单评估表明,在阿尔伯塔盆地深度超过1,000m的地层水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约为4,000Gt。该结果同样表明:当含水层地层水中总无机碳(TIC)与饱和二氧化碳溶解度相比非常低时,利用地球化学模型对原位地层水进行分析是不合理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甚全可能会忽略当前的总无机碳。

  • 标签: 二氧化碳 溶解度 储存 能力 (容量)含水层 地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