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雷州半岛南部田洋、九斗洋及青桐洋的英峰岭等陆相中心式喷发的火山碎屑岩中,分布有大量的二橄榄岩包体.根据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包体来源于上地幔,其成因既有原始地幔岩,亦有上地幔岩经部分熔融出玄武岩浆后的难熔固相残留物,被火山喷发携带至地表.

  • 标签: 二辉橄榄岩包体 上地幔 火山喷发 雷州半岛
  • 简介:本文重点研究了大别山潜山,牌楼地区榴岩P-T-t轨迹,探讨了大别山地区榴岩成因,认为榴岩原岩主要是碱性玄武岩,少部分洋脊拉斑玄武岩岩浆早期结晶分异堆晶岩及部分钙质沉积岩。它们在华北与杨子板块碰撞时(260±30Ma),地壳向下俯冲到40-60km处,温度550°-830°C,压力1.1-2.1GPa的条件下形成的。在构造抬升过程中,榴岩产生了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角闪岩相温压条件:460°-570℃,0.4-0.7GPa。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包体成分主要为NaCl-H_2O,H_2O,NaCl-CO_2-H_2O体系,变质作用过程从早至晚由氧化向还原环境转化。熔融包体的发现表明:榴岩形成具有局部深熔作用。从榴岩产状、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地区榴岩不是一种成因,同时具有B类、C类榴岩特征。

  • 标签: P-T-T轨迹 榴辉岩成因 大别山
  • 简介:通过对大别山北部石榴二麻粒岩中的变质结构及变质反应特征的研究,认为石榴二麻粒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变质演化作用阶段:(1)S1阶段以早期的残留矿物,并呈包体的形式产于石榴石中为特征,以Cpx+Q(Cs)+Ru+Gt组合为代表,T=612~750℃,表明石榴二麻粒岩曾经历过榴岩相阶段的变质作用;(2)S2阶段是以Opx+Cpx+Gt+Amp+Q+Ti+Mt矿物组合为牲,其相应的T=837~887℃,P=1.03~0.95Gpa,此时的变质条件为麻粒岩相;(3)S3阶段,矿物组合为Cpx+Gt+Amp+Pl+Mt,T=530~660℃,P=0.85~0.95Gpa,此时的温故知新压条件代表岩石已经进入了角闪岩相阶段;和(4)晚期的低角闪岩相阶段S4,其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495℃,P=0.56~0.70Gpa。

  • 标签: 变质结构 麻粒岩 大别山
  • 简介:冀北赤城退变榴岩主元素特征显示所有样品均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可分出三种不同的REE配分型式。在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配分图中,LREE亏损型与REE平坦型样品的HFSE与MORB相似,LREE富集型样品则具有较高的Zr、Hf和Y值,Nb和Ta明显富集,显示出陆壳物质混染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冀北赤城退变榴岩的原岩可能为兼具洋中脊和岛孤地球化学属性的洋壳拉斑玄武岩类,在后期俯冲消减过程中,发生榴岩相高压变质作用,并混入了部分陆壳物质。

  • 标签: 退变榴辉岩 洋壳拉斑玄武岩 陆壳混染 岩石地球化学 冀北赤城
  • 简介: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庄油区长6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该储层具有低孔、特低孔-特低渗的特征,以剩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孔隙为主,长石、岩屑及浊沸石胶结物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中孔和小孔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细喉、微细喉、微喉是长6的基本渗流通道。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庄长6储层具有复杂的孔喉分布特征,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的影响最大。

  • 标签: 长6储层 孔隙结构 铸体薄片 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