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对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地震发生概率模型的几点认识现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广泛使用地震发生时间过程的泊松模型。这种模型的基本假定是:①两次相继地震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大小是相互独立的。②在单位时间内,地震发生的次数的期望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υ可由工作区(带...

  • 标签: 地震危险性分析 泊松模型 概率模型 地震发生 危险率函数 分布函数
  • 简介:针对目前常用的地震灾害中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和方法评价指标单一,难以有效体现不同因素对人员伤亡的影响等不足,根据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对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参与构建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模型的因素。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法建立了基于多因素的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并考虑次生地质灾害对评估结果的修正,提高了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在四川地区的适用性及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 标签: 地震灾害 人员伤亡 影响因素 评估模型
  • 简介:在地形、地貌及场地条件复杂的山区,历次地震中都会出现一些破坏异常的点或区域.分析其破坏原因,对于当地或类似情况的点或区域的抗震设防以及减少由于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2014年盈江“5.24”和“5.30”地震后,Ⅷ度区的卡场镇五排村吾排小学二层框架教学楼的破坏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了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的几个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山丘顶部地形放大效应、土层的放大效应、边坡效应以及多次地震灾害的累加效应.

  • 标签: 盈江“5.24”和“5.30”地震 框架结构 放大效应 震害累加
  • 简介:借助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对严格按照规范Ⅶ、Ⅷ、Ⅸ度设计的5个三跨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开展易损性分析,建立了基于峰值加速度的易损性曲线。从易损性的角度对不同设防标准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做了定量评价,并探讨了设防标准对RC框架结构易损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对应于设防小震、中震及大震水平的峰值加速度,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失效概率均在18%以内,可认为结构满足三水准的性态控制目标。随着结构设防标准的提高,其易损性随之降低,相同峰值加速度对应的各个破坏状态的超越概率均有所降低。此外,将框架结构的设防烈度提高1度,其“大震不倒”的失效概率会明显减小。而将框架结构的设防烈度降低1度,其“大震不倒”的失效概率会显著增加,最高可达4倍。

  • 标签: 地震易损性 抗震性能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抗震设防标准 RC框架结构
  • 简介:针对地震中城市桥梁震害状态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复杂性的特点,采用了具有RBF核函数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在大量收集我国地震中城市桥梁震害资料的基础上,将此算法引入桥梁的震害预测中,选取了地震烈度、上部结构、地基失效程度、支座类型、墩台高度、桥梁跨数和场地类别等因素作为模型的特征输入向量,建立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桥梁震害预测模型。通过反复地样本训练及模型参数设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可行性。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桥梁震害预测方法是一种可以用于地震中桥梁震害预测的良好方法。

  • 标签: 城市桥梁 震害预测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
  • 简介:本文基于在MSC.Marc中加入纤维模型编制的THUFIBER程序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纤维模型和三维实体单元模型模拟桥墩和上部结构,建立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同时,采用2008年汶川地震波,分析了行波效应对四川某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波效应对高墩桥的墩顶位移和墩底剪力影响较大,墩顶位移减小了20%—50%;而墩底剪力增大了20%—30%。

  • 标签: 大跨度桥梁 纤维模型 地震响应 行波效应 高墩
  • 简介:WGS84与BJ54坐标的转换一直是测量领域基础性工作,并在测量工区范围内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本文以Bursa模型作为它们之间转换的理论依据,并以浙江某一区域的一级GPS点的坐标值进行转化,获得了很高的精度。

  • 标签: Bursa(布尔莎) 坐标转换 七参数法
  • 简介:利用1999~2001年中国大陆GPS最优综合观测解资料,借助改进的负位错模型,研究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活动块体与其边界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获取高应力应变积累的闭锁区段及可能与强震孕育有关的背景信息.分析表明:祁连山断裂带与海原断裂和日月山断裂交汇区、日月山断裂南段与拉脊山断裂、宗务隆山-西秦岭北缘断裂交汇部位;盐源-丽江地块及NE向延伸至川滇交界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交汇区及其临近区域;鲜水河至安宁河断裂北段以及与龙门山断裂交汇部位、滇西南边界的永德龙陵-澜沧-勐遮断裂及其北段与怒江断裂交汇区域可能具有高应变能积累背景.而阿尔金断裂中段、海原断裂东段、库玛断裂东端、红河断裂中东段与元谋-绿汁江断裂及小江断裂的交汇区域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应变积累背景.

  • 标签: 南北地震带 GPS综合观测解 改进的负位错模型
  • 简介:讨论了均匀方位各向异性介质模型,运用电阻率变化的视各向异性与真各向异性的理论关系。研究了20个强震近震中区31个地电台的视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与主应力的关系发现:与主压应力方位正交的测向(包括近于正交的测向)月速率变化幅度大于平行主压应力方位测向(包括近于平行的测向)的变化幅度;视各向异性变化与地震震级、震中距等均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均匀方位各向异性 主应力状态 EDA模型
  • 简介:南北地震带南段大震活动频繁。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震近场范围场点的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破裂面产状及其尺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南北地震带南段需要考虑潜在震源三维特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研究。本文在充分搜集大震发震构造资料的基础上,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构建了考虑震源尺度和产状的潜在震源模型,改进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进而对该地区进行地震区划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潜在震源三维特征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可以有效地反映南北地震带南段发震构造的产状和尺寸特征,提高地震区划结果的合理性。

  • 标签: 南北地震带南段 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区划
  • 简介:本文采用了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该模型无需潜在震源区划分,同时发展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新方法。根据三种地震目录资料建立了三种地震活动性模型,利用高斯光滑函数获得了湖南区域内的比值分布特征,使用了两种典型的衰减模型,计算了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分布。其分析结果显示PGA分布特征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大体一致,部分区域PGA提高,PGA达0.05g的区域显著扩大,其中包括邵阳、湘潭、吉首、怀化等重要城市,而这种PGA分布特征与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是一致的。概率危险性曲线的结果表明常德等地区的潜在地震危险性比湖南区域内其他城市高。表明此模型用于地震危险性计算中是简便易行的,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尤其对于地质和地震构造信息缺乏的弱震区和中强震区,该方法作为替代方法并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分布式地震活动性模型 高斯光滑函数 地震危险性分析 湖南地区 峰值加速度
  • 简介:合理选择本构模型是土动力学问题数值模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PLAXIS2D软件的土工实验模拟功能分别对4种常用的岩土本构模型——线弹性模型、摩尔库伦模型、土体硬化模型和小应变土体硬化模型在往复荷载下的理论滞回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选择不同本构模型对自由场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本构模型中各参数的变化对场地动力计算结果的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为土动力学问题数值模拟中如何选择本构模型和合理判断数值分析结果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岩土本构模型 土工试验模拟 动力分析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简介:为了降低模型制作加工成本和节约试验空间,开展结构缩尺比例小于1:10的小模型结构抗震试验。目前,国内相关的试验设备较少,本文将参考大型反力墙的结构形式,研究小型钢架反力墙,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和力学性能分析,为后续的制作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结构抗震试验 小型钢架反力墙 优化设计 ABAQUS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