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歌剧形象是歌剧一切内容构成和形式构成的最终归宿,歌剧形象是否具有艺术魅力是衡量歌剧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歌剧《彼得·莱姆斯》为例,通过剧中主要人物与周遭社会不断激化的矛盾冲突,以及对主人公内心冲突的刻画,展现了为社会所不容的个体的悲剧命运,塑造了封闭小镇里英国渔民的群像,是二十世纪歌剧形象塑造之典范。

  • 标签: 歌剧 形象 《彼得·格莱姆斯》 布里顿 音乐-戏剧
  • 简介:理查德·威廉·瓦格纳(RichardWilhelmWagner,1813-1883)德国歌剧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以“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等手法对传统歌剧进行了改革,使浪漫主义歌剧达到了顶峰。《齐弗里德牧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其宁静、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也成为瓦格纳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因此,选取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不同指挥家录制的《齐弗里德牧歌》六个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的指挥家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想法,以及录音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非均衡性到均衡性,从没有空间感到真实的现场空间感,从没有定位到清晰的定位等等.明晰录音技术对于音乐作品的真实还原是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瓦格纳 《齐格弗里德牧歌》 唱片 比较分析
  • 简介:本杰明·布里顿(BenjiaminBritten)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英国作曲家,被誉为继珀塞尔之后英国音乐的复兴者。有人将布里顿比作“二十世纪的莫扎特”,缘于他自幼显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以及他对其所处年代的歌剧领域所作的贡献。布里顿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彼得·赖姆斯》(PeterGrimes)被普遍认为是二战后的经典歌剧作品,在英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标签: 歌剧作品 “小人物” 版本比较 彼得 舞台 音乐天赋
  • 简介:2010年5月15日星期日,芝加哥的美国波兰博物馆举行了一场独特的音乐会,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伊格纳齐·简·帕德夫斯基(IgnaceJanPaderewski)琴声再现,他弹奏的优美音乐又在响彻大厅。

  • 标签: 独奏音乐会 琴声 留人 2010年 博物馆 芝加哥
  • 简介:2014年7月19日晚,"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上演了一场充满想象力的黑光剧,把观众带入一个来自布拉的童话世界,同时也为暑假中的儿童们送上了一份有趣而有意义的礼物。"普及古典音乐,传播剧院文化"是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举办至今一直秉持的理念。为向少年儿童普及经典艺术,本次"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特意选择了一些适合儿童观看的节目。

  • 标签: 童话世界 布拉格 制作人 汉唐文化 古典音乐 总监
  • 简介:比赛开幕式后的宴会上,我正好坐在钢琴大师魏森伯(AlexisWeissnberg)旁边。席间有几位显然不是选手的年轻人绕过了所有的中外评委,径直走到魏森伯身边。他们手持比赛纪念册及魏大师录制的CD请他签名。魏森伯是外国评委中最早一个到达北京的,一下飞机就宣布要连睡54个小时来倒时差。果然他一连数日足不出户,但直至比赛开始后的若干天里,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似乎还是不太好。我和周广仁先生暗暗发愁,这种状态怎么访谈?周先生为难地说:“他讲话的声音这么小,讲话又快,我简直听不清他说话。连他的‘大师班’我都怕翻不出来呢。”12月9日,评委集体游览长城,魏大师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那天天气晴朗,阳

  • 标签: 保加利亚 钢琴家 魏森伯格 访谈录 1999年
  • 简介:本文就2000——2009年度以来出版的《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进行了编辑学分析,了解到《天籁》有40个不同的栏目,合并同类项后为17个拦目,其常设栏目有7个。分别为【中国音乐史】【作曲技术理论】【表演艺术】【教学研究】【民族民间音乐】【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它们构成了《天籁》发文的核心栏目;还有13个临时性的专栏。《天籁》的办刊质量甚高,装祯与版式设计独具匠心,透出典雅清新与浓重醇厚的学术气息。它是我国“别具一”的音乐类期刊,彰显出“天籁之声”的豪放气势。

  • 标签: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 复刊25周年 编辑学分析
  • 简介:作曲家田刚在创作上热哀于对民间音乐的采集和挖掘,在他体裁多样、风格多变的作品中,总是能找到民间音乐所特有的韵味或痕迹。本文拟通过分析其两部融合民间音乐素材,且在创作上形成不同风格的作品,从而对作曲家的创作观念及作品的技法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价。

  • 标签: 民间音乐 《千古颂风流》 《跳弦》 创作特点
  • 简介:塔马什·翁(TamasUngar)教授是评委会中比较年轻、健壮的一位,脸上总是带着开朗的笑容。他抓紧一切时间锻炼身体,不论赛事多么紧张,从贵宾楼饭店到北京音乐厅之间,他总是徒步往返的。12月8日早餐后,我们抓紧时间,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访谈。鲍:您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首先请谈谈您学习钢琴的经历。翁:我出生在一个喜爱音乐的家庭中,我家不但有钢琴,父母还经常听音乐会、看歌剧。在这样的环境里,我4岁就被选上参加了儿童音乐小组,这个音乐小组后来就成为“科达伊音乐学院儿童班”。鲍:那时您就开始弹钢琴了吗?翁:不记得了。可能是唱歌、打节奏、跟着音乐走路什么的。记得我是5岁开始学钢琴的,

  • 标签: 匈牙利 钢琴家 翁格 访谈录 1999年
  • 简介:2015年8月,"第三届‘海泰杯’国际非职业钢琴比赛"在天津成功落下帷幕。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加拿大、荷兰和日本等国家的12位顶尖级钢琴家和教育家参与了评审工作。中国钢琴家的"老朋友"、钢琴家托马斯·翁博士也位列其中。在比赛间隙,笔者采访了他。叶柳(以下简称"叶"):你评审过许多重要的钢琴比赛,你认为"非职业钢琴比赛"的标准与其他专业钢琴比赛有什么不同?

  • 标签: 钢琴比赛 托马斯 翁格 顶尖级 复调作品 德彪西
  • 简介:清末的基督教传教士在引进和推广盲残疾人职业培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在盲人技能培训及就业问题上多有贡献。针对盲人耳聪的特点,一些传教士注重对盲人音乐技能的培训,因而推动了早期残疾人的音乐教育。但学界对于他们的工作却鲜有研究。本文以中国盲童安格妮丝.郭士立、苏格兰圣经公会牧师穆瑞为例,对基督教传教士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盲人音乐教育上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

  • 标签: 传教士 盲人音乐教育 安格妮丝·郭士立 瞽叟同文馆 穆瑞
  • 简介:为了更好地宣传格尔木的发展变化,提升格尔木市的对外形象,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格尔木,热爱格尔木,走近格尔木,激发各族人民扎根高原、奉献格尔木的豪情,同时也为"2009

  • 标签: 格尔木市 文化体育 歌曲 广播电视局 稿件 面向
  • 简介:在声繁音杂的20世纪,巴伯(SamuelBarber)作为美国现代作曲家,灵活运用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将浪漫主义特有的抒情性旋律糅合进极具个人情感意识的音乐叙述中,融汇成其特有的新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特征。《叙事曲Op.46》是一部充满灵性的短篇钢琴独奏作品,作曲技巧和创作风格上秉承了古典主义的结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优雅气质,同时借助现代和声的神秘与另类,暗涌着作曲家当时精神状态的焦虑与不安。文章通过对巴伯的生平和其音乐风格特征的探究,剖析《叙事曲Op.46》的创作背景与作品结构,从作曲技术、表演技术两个角度探究其独特的音乐工艺。

  • 标签: 巴伯 抒情性 新浪漫主义 《叙事曲Op 46》
  • 简介:近年来,有关中国音乐史的著作不断增多.除大同小异的通史著作外,也有部分佳作在音乐史的研究视角、领域及方法上另辟蹊径,不仅仅局限于通史的叙述,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视野来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犹如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著名音乐理论家周畅先生,博稽文献、探赜索隐,本着打井不止,广、新、深、精的史学研究原则,著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一书.

  • 标签: 周畅 《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 史料 研究视野 学术观点 审美体验
  • 简介:从以狄尔泰为代表的历史释义学派开始,释义学的研究方法对西方音乐史编纂一直产生着影响,德国音乐学家达尔豪斯和埃布雷希特均吸收了现代释义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埃布雷特在《西方音乐》一书中他的现代释义学观念,并尝试在撰写时将“审美与历史”相互联系,而达尔豪斯“审美与历史”相结合的观念与现代释义学观念存在着“天然”的一致性。这种在现代释义学启发下的历史撰著观念、兼顾美学与史学的史学撰著方法给当今西方音乐史研究带来启示。

  • 标签: 埃格布雷特 《西方音乐》 现代释义学 达尔豪斯 视界融合
  • 简介:四、手抄本的保存状态和作品的传承记载《致迈克尔书》等作品的诸多手抄本的保存状况各有不同——有的不全,有的尚存残文——不过整体而言,圭多的作品基本上得以完整传承。由于这些作品经过多次抄传、注释、引用,所以除了手抄本之外,它们也是通过后人的引用或注释流传至今。

  • 标签: 迈克尔 翻译 兄弟 歌曲 学会 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