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正>广西左江崖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南方巫术文化的遗迹,是壮族先民——古代骆越人的杰作。它作为当时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再现,明显地反映出壮族先民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索。一左江崖画作为巫术文化,其产生与发展不是出于单纯的审美意识,而是为了谋求功利。但是,客观上左江崖画不仅作为精神领域中的一种巫术手段,同时也是艺术范畴内的一种表现形式,

  • 标签: 壮族先民 审美意识 花山崖画 表现形式 左江 舞蹈艺术
  • 简介: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民窑体系,与邢窑、定窑统称为古代三大名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享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美誉。"磁州窑陶瓷装饰绘画以豪爽、奔放、自由的艺术品格在我国陶瓷史上开辟了一个装饰新境界。鲜明的民俗、民风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磁州窑特有的审美情趣,

  • 标签: 装饰艺术 磁州窑 商业价值 审美内蕴 河北 陶瓷史
  • 简介:侗族鼓楼是黔湘桂交界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遗存。从生存论哲学和文化发生学角度来考察,侗族鼓楼的起源与侗族先民的原始信仰有关。鼓楼是侗族人民杉树崇拜的集体表象在建筑上的投射,反映了侗族先民天人交融、人树互渗的生态伦理。这一过程正是老子"人法地"思想的生动展示,极富学理意义。基于"人法地"深入探讨侗族鼓楼的生态伦理及其审美意境,对于传承地域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和警示意义。

  • 标签: 人法地 侗族鼓楼 生态伦理 审美意境 杉树 集体表象
  • 简介:新石器时代中国彩陶艺术器皿造型与纹饰特点经历了具象写实、意象到抽象的审美风格之流变。这和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工艺的发展水平、人们的认知与情感、宗教习俗、社会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它反映了远古先民们的超凡智慧和大胆艺术创新精神,更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文明的渐进。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彩陶 审美风格
  • 简介: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文化向视觉化转变的洪流中,每天都会接触到数不清的图像.这些图像从规模到内容都不同以往,呈现出海量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其在享受这些高科技的同时,审美品位也在随之改变,带有与娱乐文化相关的感性化和庸俗化倾向.

  • 标签: 视觉文化 审美 娱乐
  • 简介:随着我国对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大力贯彻,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逐渐成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本文笔者根据多年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从业经验,对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给出相关教学方案,希望能对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启迪幼儿思想、开拓幼儿心智的第一步。

  • 标签: 幼儿园音乐教育 幼儿审美能力 幼儿舞蹈
  • 简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花鸟画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性,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观察世界、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作为“四君子”之一的梅花,以其斗雪傲霜,不畏严寒的自然特质被导入艺术境界,成为人格化的艺术形象。

  • 标签: 宫梅 墨梅
  • 简介:早在20世纪20年代,徐悲鸿就曾高度评价,“有以奇拙胜者,首推李君耕,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瘿瓢,其才则中原所无”。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限制了外界对李耕艺术成就的了解与研究,对他的评价。多属即兴发言或题词的只言片语,缺乏严谨的学术研究。笔者不揣浅陋,从读画评析入手,对李耕人物画艺术特色进行审美研究,以期对今后的人物画创作有所裨益。

  • 标签: 人物画 审美分析 李耕 作品 20世纪 艺术成就
  • 简介:随着20世纪初期'东学西渐'在社会上的传播,中国画也受到来自西方绘画的深远影响。人们惊叹于西方绘画的写实,并希望能用这种写实来改造中国画,这使有关人员对中国画的绘画中笔墨的运用产生分歧,有维护意见也存在反对意见。这种关于笔墨的运用分歧,持续了大约一个世纪,但对笔墨的运用,仍然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思考。一、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审美价值元明清时期,我国许多画家是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全方位人才,其中不乏参禅悟道的文人雅士。他们有时会把悟

  • 标签: 中国画笔墨 价值传播 审美价值
  • 简介:王冠先生的书法与绘画结合作品的出现,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是他在艺术形态上的一个可喜的创新。这种新的艺术品种,打破了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单独存在和各具审美素质的创作形式,而使书法与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浑然契合地成为一种统一的艺术品。故我称之为:“书-画艺术”作品。

  • 标签: 艺术生涯 审美特质 思想意义 王冠 绘画艺术 书法艺术
  • 简介:十年前,由张艺谋《英雄》肇始,陈凯歌以其《无极》的跟进,何平《天地英雄》的再度发力,和冯小刚《夜宴》准续写形成了中国当代新武侠叙事的热潮,并引发了公共传播空间聚讼不已的争论。过去关于它们的话语往往多集中在中国商业大片的产业化议题上,而对其面向现代性审美转向的艺术创新实践的探讨却语焉甚少,本文将以“现代时空理论”的视域,以现代性审美转向为论题,展开对它们的诗学重估。

  • 标签: 中国当代新武侠电影 现代性审美 现代时空理论 叙事结构 视听奇观 主体意识
  • 简介:审美与意识形态问题上,尽管马克思提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和表达。自卢卡契以来,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文艺形象和审美经验的矛盾叠合性与复杂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指向在于审美意识形态的现代作用问题,即在阐释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意义基础上研究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的特殊关系。本文认为,应该在具体的审美关系基础上深入研究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审美需要及其特殊的表达机制,从学理上阐释审美意识形态问题。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中国语境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 简介:清代文人李渔的《怜香伴》堪称奇文,2010年这部剧作重新被改编后搬上昆曲舞台,该剧吸纳了当下时尚的表现手段和方法,又保留了戏曲传统的神韵。本文从李渔的原作出发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求戏曲艺术在当下语境中的审美演变。

  • 标签: 《怜香伴》 传奇 审美演变
  • 简介: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竹绝对是中国人气节的最好载体。其虚心不屈,最为完美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很好地展现了中国人民自身的风骨。竹像君子,其气度不凡,翩翩尔雅,所以中国人对于竹文化的审美,很大意义上便是对于自身的审视,越是现代,越是如此。

  • 标签: 现代广告设计 传统竹文化 审美特质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用户在选择产品时越来越重视美学价值。产品设计中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性,还要顾及审美性。本文以自助式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使用案例分析法从功能美、材料美、形式美三个角度对产品设计审美进行研究,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旨在为提高产品的设计美学价值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产品设计 设计审美 设计美学 自助式图书馆
  • 简介:当今时代背景下,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文化建筑的快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出现的文化建筑,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建筑体系,还增加了城市的美学享受和更加完善的建筑功能性需求。从审美的角度观察文化建筑,其中外在的建筑结构和内在的装饰都体现出高水平的艺术价值,所以相比较其他的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更为丰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文化建筑的影响可见一斑。本文从审美艺术学角度,对我国文化建筑设计结构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逐一分析和阐述。

  • 标签: 文化建筑 环境艺术设计 审美感受
  • 简介:由于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不同,中西方在审美原则上有很大的差别,中西方绘画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美学思想、方法、意境表现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来探讨中西方绘画方式各自不同的艺术魅力。

  • 标签: 中国画 西方油画 审美特征 对比
  • 简介:鄂伦春民族是我国较少的民族之一,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这些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经过代代相传,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并不断发展,繁荣和创新。其中鄂伦春民族的桦皮制品工艺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在民族工艺这个百花园中独树一帜,是一朵散发着森林的芳香的奇葩。

  • 标签: 鄂伦春民族 审美价值 制品 文化艺术遗产 民族工艺 民族特色
  • 简介:<正>水族历史题材话剧《乌卡》(载《剧本》1993年第1期,编剧:潘茂金、覃烺)是依据1944年水族抗日斗争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写成的。它把人物置于尖锐的民族危亡的激烈拚搏的环境之中,从而展现人物的性格冲突,写出了他们令人唏嘘赞叹,耐人寻味品评的人生轨迹。由于作品中有真实的生活环境,有特定的人物关系和准确的人物基调,因而使剧作的审美期待——完美的结构,性格鲜明的人物,曲折精彩的故事情节——呈现了少有的光彩。《乌卡》的故事发生在贵州南部的一个水族山寨。1944年深

  • 标签: 审美期待 性格冲突 故事情节 日寇 基调 人物关系
  • 简介:现代自然审美观也称之为生态自然审美观,是通过对生态环境深层次的领悟,在承认自然内在价值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真诚地感知、理解和体验自然的自身特性和内在价值,将人文的尺度与生态的尺度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的一种审美存在观。

  • 标签: 自然审美观 家用纺织品 审美对象 内在价值 人与自然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