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物种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地位物种是否具有本质以及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有关。“物种个体论”是不成立的,由此,物种不具有如生物个体那样的道德地位。“物种多元论”否认物种具有“自然类”的本质,因此,物种也就不具有“类”意义上的道德地位。“关系本质主义”不是真正的本质主义,由此也不能给物种道德地位的确立以确实支持。只有“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之“理想的‘DNA条形码’”,才能作为物种的“真实本质”,由此也才能使得物种具有内在的、天赋的价值,并据此拥有道德地位。维护物种的道德地位,就是维护这样的本质。鉴于物种的其他概念而伦理地对待物种,不是基于物种自身拥有相应的道德地位,而是基于物种之成员及其环境所拥有的相应的道德地位。

  • 标签: 物种 本质 道德 物种歧视 权利
  • 简介:<正>据苏联《哲学科学》1984年第2期报道,苏联高等教育部所属伦理学问题委员会于1983年6月22至23日召开了扩大会议,由该委员会主席A.И.季塔连科作关于苏联国内高等学校伦理学发展前景的报告。报告人分析了伦理学现实精神实践的联系这个当前紧迫的问题,认为必须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领域内的科学研究

  • 标签: 伦理学研究 苏联 高等学校 报告人 哲学科学 社会主义精神
  • 简介:池田大作说,宗教既直接在教义中阐述伦理规范.又以教义为依据,间接地制定了各种伦理规范,”宗教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影响力主要在于它的道德规范”(《社会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页)。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为宗教的道德作用和伦理意义。正因为这样,宗教伦理已成为宗教界伦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在它的形成发展中,佛教伦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986年出版的两部《中国伦理思想史》,已关注到佛教伦理在中国伦理上的地位作用。近几年大陆和台湾出版的如业露华的《中国佛教伦理》、李明芳的《大乘佛教伦理研究》、张怀承的《无我涅槃》、王月清的《中国

  • 标签: 佛教伦理 宗教伦理 伦理规范 大乘佛教 伦理思想史 教义
  • 简介:女性主义伦理学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深化,产生于最近三十年,其主要标志是卡罗尔·吉利根教授的《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妇女发展》的出版.此后,女性主义伦理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性伦理等领域,形成不同的交叉学科.作为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关怀伦理学,一直备受女性主义伦理学家的关注.关于关怀伦理学,学术界比较有争议的几个问题有:性别道德的关系、关怀正义的关系、关怀伦理学的理论归属等.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出现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同时,也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性别分析法.但是,女性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女性主义伦理学 关怀伦理学 关怀 正义 性别 道德
  • 简介:道德健康重要性的凸显,使得道德健康教育应运而生。道德健康教育研究是一项理论课题,也是一项社会实践课题,同时也是德育谋求学科发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人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文章对道德健康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如何进一步进行道德健康教育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 标签: 道德健康 教育 研究 综述
  • 简介: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它们观点的不可公度性,表明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的形上学危机。导致这种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在没有确立“人是什么”的前提下,就展开了人价值的争论,致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出现了人的空场。生态伦理的形上学基础,不是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而是人之为人。人惟有首先成为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拥有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性,他才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 标签: 生态伦理 人性 形上学
  • 简介:罗国杰先生奠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基础。他肯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独特性,确立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学科地位;他廓清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基本问题;他指出了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正确态度是批判继承;他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基本原则来进行中国伦理思想研究;而他牢记在心的是要让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

  • 标签: 罗国杰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批判继承
  • 简介:<正>莱奥波尔德(Aldoleopold,1886—1948)是举世公认的生态伦理或环境伦理的奠基人和创立者,他在《沙郡年鉴》中第三部分阐述的大地伦理学,成为生态伦理学的经典之作。当前我国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处于开创阶段,评介莱奥波尔德和大地伦理学,无疑对我国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大地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 自然保护 年鉴 林业工作者 物管
  • 简介: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是针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而作出的马克思主义理性思考,其基石是主张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基本主题是围绕民族复兴而主张弘扬中国精神、陶铸中国品质,精神实质和本质特征是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更彰显出宽阔的国际视野和人类担当。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构成,也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具有独特的气质、神韵和影响力。

  • 标签: 近平 爱国主义思想 研究
  • 简介:一积极推进武汉廉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廉洁武汉,是践行我们党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目标的实际举措。早在1947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要废除腐败制度,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治。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廉洁政治建设。

  • 标签: 廉洁政治 城市建设 武汉 毛泽东同志 贪官污吏 政治建设
  • 简介:“仁之方”的实施原则是孔子所倡导的恕道,“恕”通常表现为“椎己及人”。而“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仁的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的直接反应。因此,“仁之方”的生发不是基于孔子对外在事物的分析,而是源于他内心对事物“肯定”的态度。

  • 标签: 仁之方 发生
  • 简介:居住是一个富含伦理的价值话题,亦即居住是关乎人类所展开的一切生存活动有人生和社会意义的价值实践。居住伦理则为人们在居住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对个体的人格和人生塑造、人际交往和社会风尚有着直接影响的价值观念系统,以及居住生活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良序美俗。当代中国的居住问题日益突显,居住伦理研究以伦理道德视角关注居住生活,对于提升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家园认同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居住伦理研究有四个基本的思维视野即居住伦理的历史学阐释,居住伦理的空间学研究,居住伦理的社会学研究和居住伦理的批判重建研究

  • 标签: 居住 居住伦理 居住空间 居住方式
  • 简介:区别于自由意志主义者,罗尔斯和运气平等派认为正义的空间不仅关涉某些直接的人类行为,而且关涉这些行为的起始背景对不同人造成的不平等影响,因此社会体制应该积极地干预自然不平等。托马斯·内格尔以不平等的责任归属为根据质疑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如果自然不平等主要是由自然而不是社会因素造成的,那么把减轻它的义务加给社会就不合理地扩张了正义的规范边界。但是内格尔没有看到这里不应该夸大自然的力量,很多所谓的自然不平等的背后都深藏着社会体制的不公正影响,正义因此要求社会承担减轻这种不平等的义务。

  • 标签: 自然不平等 正义 自然抓阄 运气平等 内格尔
  • 简介:社会必须集结凝聚一切向善的人们及力量,以祛除为害社会的种种邪恶的势力。具体的善虽有特殊性,但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可以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善的价值整合也是时其进的,在科学技术大力进步的今天,各方善价值的整合必须应对由科技被“恶”意使用而带来的后果,经济的一体化和人类发展的全球化为善的价值整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善价值整合的强大推动力量。

  • 标签: 价值整合 智能时代
  • 简介:依原始佛教以及中国佛教禅宗的思想,职业不仅作为一种谋生方式,具有“个人义务”和“社会义务”,而且更具有佛道上修行的宗教意义,所以佛教的职业伦理体现了职业的必要性、谋利和终极意义。必须建构弘扬“佛教知足经济学”,以应对当今世界流行的贪欲经济学。“知足经济学”的节俭、知足、布施以及财富分配具体方法等,体现出佛教在财富问题上的智慧及其特有的宗教意义。

  • 标签: 知足经济学 佛教经济 经济伦理
  • 简介:无论是儒家的还是基督教的伦理体系都非常重视"诚"的伦理规范,前者的诚论主要变现为要把天道之"诚"内化为人道之"实"("信")1,后者的诚论集中体现为对于人格化的至上神——上帝的虔诚信仰。两种诚论体系之间既有相似的论证逻辑,从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情感要求上来看,基督教的虔诚儒家的诚信是相通的。同时,二者也有明显的差异,这突出地表现在二者的强制性程度之上。在现阶段的社会诚信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基督教的虔诚伦理,增强诚信建设的外在的强制力和助推力。

  • 标签: 儒家 基督教
  • 简介:“机器伦理”是当前道德哲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交叉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在智能机器中嵌入符合伦理原则的程序,使其能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机器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内在机制,一方面是由于道德行为对象发生了由“人”到“非人”的转变,另一方面以机器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由直接关系变为间接关系。机器伦理思想促进了技术设计伦理由隐性向显性的变化,引导技术产品“负责任”地为人类服务。同时,机器伦理思想存在着将道德行为数字化、道德行为主体模糊化以及信任机制不明确等局限性。

  • 标签: 机器伦理 显性伦理主体 人机同构
  • 简介:<正>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心理过程的评价,它也作出价值判断。但是,后者完全是内在的:它们涉及科学研究的要素,诸如资料、假设和方法,而不涉及科学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工程技术专家不仅作出内在的价值判断,而且也作出外在的价值判断:他评价他能得手的每一事物。在他看来,每一事物、过程或概念就某种实际目的而言,是好的、坏的或中性的。必须区分两类技术评价:技术效应、经济效应的评价社会价值的评估。一项人工制品可以既有技术效应,也有经济效应,但无社会

  • 标签: 科学技术的价值 道德判断 技术效应 工程技术专家 价值判断 经济效应
  • 简介:事实价值的关系问题是道德哲学的重要问题,从近代事实价值的二分到现代的彻底断裂,不仅带来道德知识的合法性问题,也加深了现代道德生活的危机,给人类的持久生存形成了危害。一个消解事实价值二分的总体思路是揭示和构建事实价值之间默会的意义关联域,以主客体互换为视角,以人的自我转化为根基,在经验生活的超越向度中实现事实价值的相互通约转化。

  • 标签: 事实与价值 是与应当 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