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天下篇》作者的隐性身份,展现其对诸子的评判立场趋向于以儒家为本位的立场,这一立场与当时及后世的儒家思想都是大体一致的。在对这一问题的论证过程中,试图表明儒家的自我定位和它所处的思想世界纷争的客观局面的冲突。

  • 标签: 庄子 《天下篇》 天下 儒家 道术
  • 简介:1794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发表了他的著名篇章《论学者的使命》,明确提出:"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存在,为社会存在。因此,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

  • 标签: 为社会服务 《论学者的使命》 思想遗产 奋斗 真理 呐喊
  • 简介:数年前,周山兄就与我说准备写回忆录了,我虽然在口头上表示支持与赞赏,但内心并不看好。我总认为目前还不是写回忆录的时候,首先尽管我们已年届70(周山兄还年轻我两岁),但似乎当下还在忙于工作,一生的事业还没有走到尽头,我总觉得写回忆录那是工作完全搁下以后的事;其次更重要的是写回忆录就是要对自己一生所走过的路加以梳理和总结,但我总感到自己对自己所经历的事还缺乏确当的评判,而就是已有了一些想法,当今还不能做到"畅所欲言"。

  • 标签: 中国逻辑史 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 甘祖昌 相信自己 过人之处
  • 简介:现象学的“被给予”.特别是“人格的被给予”概念适用于有关“文化”的阐释。首先需要考察的是“人格”概念,并以“总体人格”来界说文化:在此基础上再着手探讨“文化先天”的问题;最后,借助东西方跨文化关系的实例,分别从人格的世代生成性结构与“空”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跨文化先天”这一论题。

  • 标签: 先天 文化 世代生成性 被给予 人格 舍勒
  • 简介:心学发展至晚明时期已产生诸多流弊,使得良心之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为纠其流弊,严厉批判阳明"四句教"与龙溪"四无说"。然而,刘蕺山哲学体系明确提出并详细阐发了心体"无善至善"思想,并作为其心性理论的基础,其心体理论在儒学思想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

  • 标签: 刘蕺山 无善 至善 本体 工夫
  • 简介:东亚传统"天下"观的视角实质乃是俯视,展现为"天圆地方"、"天地平行"的世界图景并内蕴天、地、人三才以及人应抚育万物的核心价值观。在汉传佛教里,"世界"却代表一种大圆立体、时空融合的多元多重的形上宇宙结构,其世界图景乃是作为莲花形、以几何级数增长构建的诸多"大千世界",并无固定的视角和绝对的中心。汉传佛教"世界"概念所内蕴的多元多重文化观,给近代东亚语境里急剧的世界图景之变更提供了核心理论资源。在近代传教士将其与"world"等词对译的实践里,它最终成为摧毁东亚古典天下观的一柄利器。更多还原

  • 标签: 世界 普天之下 世界图景
  • 简介:我还以为章鱼保罗是个人呢,男性,名字叫保罗,章鱼是外号。直到近日童世骏先生命题令作文:分析一下章鱼的猜球;推辞不得,勉为其难,构思打腹稿的时候.心里用的代词还是“他”。开笔了,总得了解一些其人其事吧,打开“谷歌”,这才知道保罗真是一条章鱼。以一条鱼掀动全地球人类的听闻,成为一时热议的焦点,这事够奇的了,不敢说绝后,空前是没有问题的。

  • 标签: 章鱼 保罗 “他”
  • 简介:东亚传统“天下”观的视角实质乃是俯视,展现为“天圆地方”、“天地平行”的世界图景并内蕴天、地、人三才以及人应抚育万物的核心价值观。在汉传佛教里,“世界”却代表一种大圆立体、时空融合的多元多重的形上宇宙结构,其世界图景乃是作为莲花形、以几何级数增长构建的诸多“大千世界”.并无固定的视角和绝对的中心。汉传佛教“世界”概念所内蕴的多元多重文化观,给近代东亚语境里急剧的世界图景之变更提供了核心理论资源。在近代传教士将其与“world”等词对译的实践里,它最终成为摧毁东亚古典天下观的一柄利器。

  • 标签: 世界 普天之下 世界图景
  • 简介:《周易》之《谦卦》第一次把谦德纳入一个近乎神秘又非常严格的知识架构(卦体、卦位、爻位)中,并借助于特殊的叙事方式和解读路径(卦象、卦辞、爻辞、传解),予以阐发,逐步推证,使之获得可靠的理性根据与信念力量。再经《易传》的诠释与演绎,又注入了更为丰富的人文价值蕴涵。《周易》之后,谦的品格更被世代社会精英所倡导和推扬。关于谦的评议与论述,经久不息,其思想内容也逐步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饱满的态势,最终使谦之为德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有机构成,是古今中国人公、私生活的一项重要品格,进而也催生出一整套行谦、致谦的实践工夫。

  • 标签: 周易 谦卦 儒家 谦德
  • 简介: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不行的事实。使得道德自律的可能性遭到质疑。以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的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的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的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的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一致的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Blasi)与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的探究,最后将指出,以自我本真与群体团结做为基础的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的基础。

  • 标签: 德行教育 知行问题 责任判断 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