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至少记录到一次惊厥性发作的117例癫癎患儿的脑电图资料,我们观察到其中7例存在着癫癎发作后全面性抑制(postictalgeneralizedelectroencephalographysuppression,PGES),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接受AEEG监测的癫癎患儿117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2例,年龄9个月~11岁。

  • 标签: 儿童 癫癎发作后全面性脑电抑制 PGES 动态脑电图
  • 简介:地形图(BrainAtlas,BA)是80年代问世的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医学,电子工程学和计算机学相结合的新兴科学.是继CT和MRI技术之后,又一成像技术的重大发展,是基于电子计算机分析生物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它既可进行功能诊断,又可协助进行病理诊断,可补充CT和MRI的不足.显著性概率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发展,是统计学在地形图中的应用,它们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等研究中都有较广泛的用途.现就其概念,进展,临床应用及优缺点等若干问题做一简要介绍,供参考.

  • 标签: 脑电地形图 显著性 概率 临床医学 ATLAS 电子工程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失眠患者应用脑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失眠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药物疗法治疗,而观察组则应用脑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PSQI各个维度与总分上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各个维度比较无差异(P>0.05),总分上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眠患者治疗中应用脑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借鉴。

  • 标签: 失眠 脑电生物反馈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效果
  • 简介:<正>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标准的30例ADHD儿童,接受反馈治疗,分别于训练20次及40次后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经过20次及40次训练,患儿与训练前相比,各反馈商数均有显著改善。训练20次后,22例患儿两种综合商数均转为正常,占73%。训练40次后27例患儿两种综合商数均转为正常,占90%。提示反馈治疗对ADHD

  • 标签: ADHD 精神障碍诊断 统计手册 注意缺陷 次后 训练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焦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36例我院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所收治的焦虑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生物反馈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焦虑评分无明显差异(>0.05),治疗后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治疗后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焦虑症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程度,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治疗当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 焦虑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在意识、精神行为、认知功能异常方面的应用。方法对120例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行为、认知功能异常的病人讨论分析。结果有害气体中毒、药物中毒、代谢障碍、低血糖、脑炎等88例、癔病25例、发作性睡病2例、癫痫持续状态5例。结论意识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但其结果都是功能的全面降低,脑电图的表现有一些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

  • 标签: 脑电图 意识障碍 精神行为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抑郁发作患者愉快感缺失的临床特征及其生理机制。方法采用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e, TEPS)评估抑郁症组(20例)、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14例)和健康对照组(19名)的期待性(anticipatory)愉快体验 (TEPS-A)和消费性(consummatory)愉快体验( TEPS-C),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rief Screening Scale for Dementia, BSSD)评估被试者的临床特征;3组被试者按照指导语完成赌博试验,同时记录连续,分析事件相关电位中的反馈负波(feedback negativity)波幅。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两患者组TEPS总分、TEPS-A和TEPS-C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2)抑郁症组反馈负波波幅[(-0.138±2.562) μV]低于健康对照组[(-2.569±2.598) μV]和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2.251±0.954) μV],均P<0.05;在获得货币时,抑郁症组赢钱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幅低于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5);在损失货币时,3组输钱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症组反馈负波波幅与消费性快感缺失评分呈负相关(r=-0.501,P=0.024)。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存在期待性快感体验及消费性快感体验的下降;抑郁症患者对奖赏敏感度下降、反馈负波的波幅下调,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反馈负波未出现类似改变,改变提示了抑郁症愉快感缺失的部分机制。

  • 标签: 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 诱发电位 反馈负波 愉快感缺失
  • 简介:目的探讨深部刺激(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M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部(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电极植入术,术前采用1.0TMR和3.0TMRT2加权靶点扫描,在直视下行靶点直接定位。手术前后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评分(UPDRS)及BurkeFahn-Marsden运动障碍评分(BFM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手术前帕金森病患者UPDRS:药物"关"状态25-80分,平均55分;药物"开"状态19-53分,平均34分。术后在开机的情况下UPDRS:药物"关"状态17-24分,平均22分,改善率60.0%;药物"开"状态15-24分,平均19分,改善率44.0%。4例肌张力障碍患者BFMs平均改善率55.0%。41例患者术后症状迅速改善,肌张力降低,震颤及异动症消失。结论DBS能明显改善M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具有安全性。

  • 标签: 运动障碍疾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苍白球内侧部 丘脑腹中间核
  • 简介:对63例癫痫患者进行三维地形图检查,异常率为80.9%,局灶性功率增高为68.62%,其中异常率最高为局灶性较低(92.3%)和全身强直阵挛较低(86.62%)。局灶性发作者83.33%表现为局灶性功率增高。颞叶癫痫加蝶骨电极后能清楚显示颞区高功率灶,有助于诊断。CT异常者三维地形图均有异常,且69.23%局灶功率增高区域与CT灶基本相符合,说明三维地形图有助于癫痫的定位诊断。

  • 标签: 三维脑电地形图 局灶性发作 全身强直 癫痫 蝶骨电极 异常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刺激仪用于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脑瘫儿童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与精细运动能力评分、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与精细运动能力评分均明显提升(P<0.05)。与参照组相比,两组在治疗前数据差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在粗大运动功能与精细运动能力评分上要更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利多卡因对丙泊酚与琥珀胆碱麻醉时休克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3-7月本院收治的精神病住院患者39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20~60岁患者按年龄从小到大间隔10岁配伍成四个区组,分别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成五个处理组,即预注生理盐水组(A组),利多卡因0.50(B组)、0.75(C组)、1.00(D组)、1.25mg/kg组(E组)。依次静推丙泊酚1.5mg/kg,氯化琥珀胆碱0.8mg/kg,电休克治疗,记录各组患者发作时间(ESD)、运动抽搐时间(MSD)、ADEQ值及不良反应。结果D组和E组ESD值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MSD和ADE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与ESD呈负相关(r=-0.967,P<0.01)。结论在预防改良休克(MECT)丙泊酚和氯化琥珀胆碱注射痛、肌痛时,利多卡因推荐剂量为0.75mg/kg。

  • 标签: 利多卡因 改良电休克 脑电发作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刺激对脑出血昏迷患者血流以及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脑出血昏迷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纳洛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正中神经刺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以及生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干听觉诱发I级、Ⅱ级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刺激可以明显的改善脑出血昏迷患者的血流、生理情况。

  • 标签: 盐酸纳洛酮 正中神经电刺激 脑出血昏迷 脑血流 电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监测指导下全麻对非急性期脆弱功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非急性期脆弱功能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5岁,BMI 18~3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常规全麻组(C组)和监测指导下全麻组(E组)。静脉输注丙泊酚50~150 μg·kg-1·min-1和瑞芬太尼0.05~0.30 μg·kg-1·min-1维持麻醉,间断追加罗库溴铵维持肌松。E组出现暴发抑制[暴发抑制比≥10%超过1 min或麻醉意识指数(AI)<40]时,减少麻醉药物用量,观察1 min后若仍存在上述情况,继续减少药物用量或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C组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中发生低血压时,结合患者HR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4~10 μg或多巴胺1 mg。于麻醉诱导后10 min、切皮即刻、术毕即刻和术后1 h时,采集动脉及颈静脉球部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氧摄取率及颈静脉-动脉血乳酸浓度差。记录苏醒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情况、术中脑暴发抑制累计时间和AI<40时间。采用ICU意识模糊评定量表评估术后5 d内谵妄发生情况,并记录其持续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E组苏醒时间、暴发抑制累计时间和AI<40时间缩短,术中丙泊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降低,术中去甲肾上腺素使用率升高,术毕即刻和术后1 h时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升高,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和氧摄取率降低,术后5 d内谵妄发生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P<0.05)。结论监测指导下全麻可减少非急性期脆弱功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

  • 标签: 脑电描计术 麻醉,全身 老年人 谵妄 手术后并发症 脆弱脑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HIE)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脑电图(EEG)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患有HIE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吸氧、防治感染、脱水剂、激素、控制惊厥及脑细胞代谢激活剂等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高压氧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脑电图(EEG)检查,同时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高压氧治疗组EEG的异常率明显降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高压氧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明显缓解组织缺血缺氧,改善功能,促使受伤脑细胞尽快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高压氧治疗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电图 诊断
  • 简介:观察健脑合剂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地形图及循环动力学的影响.采用分段分层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8例VD患者分为健脑合剂治疗组38例,舒宁、复康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地形图及经颅多谱勒,研究其对地形图及循环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健脑合剂治疗后经颅多普勒超声观测指标除RI和PI外,其余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尤其对MCA和血流速度异常降低的左侧VA和BA的血流有显著的增高作用;对照组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也比治疗前增高.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地形图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5.79%和16.67%,(P<0.01).结论:健脑合剂治疗对加快循环流速,对血管壁弹性、降低血黏度以及脑部中枢神经细胞的功能活动状态有改善作用.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脑电地形图 脑循环动力学 健脑合剂 VD
  • 简介:美国学者William等比较局部组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12道脑电图技术在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夹闭颈动脉过程中脑缺血方面的价值。他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对单中心经过术前筛选的年龄〉18岁、行单侧CEA的90例患者术中除监测之外,还通过放置在双侧眉弓上方的感应器对患者进行连续近红外光谱监测。剔除17例患者,对其余73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术中脑监测结果,有4例患者(5.5%)需要行术中转流。采用颈动脉夹闭前1min内局部氧饱和度的平均值和夹闭后5min内的最低值,对手术侧组织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局部组织氧饱和度的绝对值每下降1%、较基线值相比每下降1%,术中转流的可能性升高50%(以绝对下降值计算:OR=1.50,95%CI:1.03~2.26,P=0.03;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技术 定量监测 脑电监测 价值 脑组织氧饱和度
  • 简介:目的了解并探索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了8例患者实施DBS治疗的护理措施。结果8例患者采用DBS治疗后,震颤、强直、行走不稳等症状有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DBS是治疗PD的一种新的、有效的、安全的方法,术前患者的筛选,术后参数的调节和健康教育是DBS治疗PD的关键。

  • 标签: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BDS)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酒精视觉线索反应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特征及其与主观渴求关系,并寻找渴求相关电源活动脑区。方法招募20例男性酒依赖住院患者(酒依赖组)和18名健康男性(对照组)进行含酒精线索的Oddball范式ERPs检测,以标准化低分辨率电磁断层扫描方法(standardized low-resolution brain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sLORETA)进行ERPs-P300溯源定位。采用视觉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宾夕法尼亚酒精渴求量表(Penn Alcohol Craving Scale,PACS)评估主观渴求程度。2组ERPs数据差异分析采用混合设计方差分析,溯源差异分析采用置换检验,数据与饮酒特征及量表评分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酒依赖组相比对照组在观看酒精线索图片的P300峰潜伏期延长(F=9.32,P=0.004)、Fz、Cz处波幅增高(F=20.59、14.74,均P<0.01),P300溯源分析显示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顶上小叶皮质激活增强(P<0.01)。酒依赖组酒精线索图片相比水果图片诱发的P300峰潜伏期延长(F=33.82,P<0.01),Fz、Cz处波幅增高(F=12.56,P=0.001;F=10.92,P=0.002),P300溯源分析显示左侧岛叶、右侧海马旁回皮质激活增强(P<0.01)。酒精线索图片P300波幅与VAS、PACS评分呈正相关(rs=0.590,P=0.048; rs=0.780,P<0.01)。结论视觉酒精线索诱发的ERPs可能有助于客观评估酒依赖患者渴求相关心理,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顶上小叶、左侧岛叶、右侧海马旁回区可能与酒精渴求有关。

  • 标签: 事件相关电位,P300 酒依赖 脑电溯源 酒精线索反应 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