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清类风湿因子测定在风湿性关节炎检查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2例风湿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血清类风湿因子测定在风湿病化验检查中的应用。结果经过实验室检验,未治疗前18例患者RF呈阳性,4例患者RF呈阴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18例呈阳性患者中,10例患者RF呈阳性,6例RF转阴,2例RF浓度降低。结论血清类风湿因子(RF)在人体中普遍存在,有一定的生理作用。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具有很高的检出率。RF呈阳性时,人体出现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倾向。RF转阴或浓度降低说明药物治疗取得成效,患者病情得以缓解。因此R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预后判定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血清类风湿因子 测定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TNF-α、IL-6及IL-8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出现肺炎患者102例,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化痰、扩张气道及营养支持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临床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TNF-α、IL-6及IL-8含量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其血清TNF-α、IL-6及IL-8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治疗两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含量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研究组与常规组血清TNF-α、IL-6及IL-8含量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常规组临床治疗显效率为70.59%,研究组临床治疗显效率90.2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老年肺炎疗效明显,显著改善SAP发生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升高情况,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肺炎 老年 热毒宁注射液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促神经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将2014年12月—2015年9月间确诊并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展开研究,采用双盲法将83例患儿分为观察组(n=42)及对照组(n=41);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入神经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结果经治疗,两组患儿在疗效、NBNA(神经行为测定)评分、DQ(发展量表)评分上对比观察组均明显占优(P<0.05)。结论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中加入神经细胞生长因子,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该方法值得借鉴。

  • 标签: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神经细胞生长因子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蛋白酪氨酸激酶(PTK),肿瘤的发生、进展以及预后均与VEGFR表达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VEGFR表达异常会引发多种与癌症有关的疾病。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以VEGFR为靶点的治疗,成为广大临床医护人员广泛关注的内容。本文笔者主要针对VEGFR抑制剂的抗肿瘤效果展开了综述。

  • 标签: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抑制剂 抗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降同型半胱氨酸(Hcy)疗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延安市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常规用药,氯吡格雷、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观察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采用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进行降Hcy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半年。比较两组的炎症因子、血清Hcy、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降钙素原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症、病变血管数目及冠心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半年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Hcy、白介素-6、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降钙素原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能有效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Hcy水平,保护心肌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冠心病 介入治疗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2月—2014年5月就诊于该院心内科的102例冠心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52)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比较用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治疗后TNF-α、CRP、IL-6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较用药前TNF-α、CRP水平下降,IL-6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用药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3%与对照组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少,预后好,值得推广。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 炎性因子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填塞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宫缩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宫腔填塞治疗,采用CA7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患者手术前、后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疗效率为96.67%与对照组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凝血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宫腔填塞用于产后出血患者中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宫腔填塞 宫缩素 产后出血 临床效果 凝血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肿瘤患者采用放射性治疗的皮肤护理干预方法,分析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肿瘤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在患者一般资料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皮肤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放射治疗后皮肤变化结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急性放射反应,但对照组患者发生皮肤急性应激反应的程度高于实验组,同时实验组患者发生皮肤急性反应的时间迟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将皮肤护理应用于肿瘤患者放射性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皮肤急性放射反应发生状况,延迟并减少皮肤急性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有效的临床护理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肿瘤患者 放射性治疗 皮肤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rhEGF对颌面部皮肤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颌面部擦伤患者例,分成2组,治疗组(35人)使用rhEGF凝胶;对照组1(34人)采用凡士林油纱换药治疗,并将疗效结果进行比较。结果rhEGF凝胶与本文所提到的传统外用药的疗效差别显著(p<0.05),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rhEGF凝胶治疗颌面部皮肤擦伤,具有起效快、安全性好、用药方便等优点,值得推荐。

  • 标签: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颌面部皮肤擦伤 凡士林油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加入前列地尔的效果。方法研究时期为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共选择患者50例。为患者提供常规治疗,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入前列地尔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7d时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和各项促炎性因子的含量。结果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计数为(8.93±1.16)×109/L,明显低于治疗前(16.82±3.62)×109/L,同时其它血常规指标也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为(77.28±8.66)ng/L,明显低于治疗前(350.81±40.62)ng/L,同时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前列地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促炎性因子含量,改善其炎症反应。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早期促炎因子 前列地尔 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肥胖儿童血清脂肪因子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内脂素(Visfatin)的水平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该院就诊的8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纳入肥胖组,并选取同一时间段内该院体检的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脂肪因子Leptin、Resistin、Visfatin水平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比例、内皮微颗粒(EMP)数目,分析血清脂肪因子水平与外周血EPC比例、EMP数目的相关性。结果肥胖组儿童的血清Leptin、Resistin、Visfatin水平及外周血EMP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周血EPC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肥胖程度的肥胖儿童中,肥胖程度越重,血清Leptin、Resistin、Visfatin水平及外周血EMP数目越高,外周血EPC比例越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eptin、Resistin、Visfatin水平与外周血EPC比例呈负相关,而与外周血EM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肥胖儿童血清中脂肪因子Leptin、Resistin、Visfatin水平升高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肥胖 脂肪细胞因子 内皮损伤 内皮祖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天麻素,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2组MDN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素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天麻素 鼠神经生长因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阿立哌唑进行治疗,以患者治疗前后PANSS(精神分裂症症状量表)评分,及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GF-β1(转化生长因子)、hs-CRP(超敏C-反应蛋白)、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6(白细胞介素-6)、IL-17(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变化作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患者PANSS减分率情况为依据,将患者分成A组(减分率<50%)、B组(减分率≥50%),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相应治疗后,患者IL-1β、IL-6、IL-17水平显著下降、hs-CRP水平升高、TGF-β1水平无明显变化。以不同治疗效果为依据的A、B两组,患者IL-1β、IL-6、IL-17水平均显著下降,但A组较B组患者下降幅度更大。两组患者hs-CRP水平均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两组患者TGF-β1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IL-1β、IL-6、IL-17水平可以直接反应治疗效果,如果其因子水平下降则证明治疗有效果,但治疗效果高低不与因子水平下降幅度成正比。

  • 标签: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治疗效果 血清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对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2016年1月-2017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大肠癌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结果与健康者相比,大肠癌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含量较高(P<0.05);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随疾病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分期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在术后1年时仍存在差异,7例复发。结论大肠癌诊断和预后受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的影响显著。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大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以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ALT、TBIL、PTA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好转(P<0.05);与对照组治疗比较,研究组治疗后ALT、TBIL、PTA水平改善更加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IL-6以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治疗比较,研究组IL-6以及hs-CRP水平下降更加明显(P<0.05)。结论前列地尔有助于缓解乙肝肝硬化患者炎症状态,更好地改善肝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乙肝肝硬化 前列地尔 炎性因子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烧伤感染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烧伤感染创面患者,收取例数和收取时间分别为——80例;2016年5.25日至2017年6.28日,选择随机的方式对本院所有观察对象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采取金因肽与硝酸银软膏治疗、观察组-实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每组患者各40例,比较2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烧伤感染创面患者创面愈合时间(11.01±1.35)d;换药次数(5.32±1.02)次,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P值<0.05。观察组烧伤感染创面患者复发率2.50%,低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烧伤感染创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各项指标,值得研究。

  • 标签: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复合溶菌酶 烧伤感染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与2型糖尿病肾病病情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观察组)和健康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肾功能(Scr和BUN)、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和IL-10)和免疫功能(IgG、IgA和IgM)差异,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Scr、BUN、hs-CRP、TNF-α和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均P<0.05),IL-10、IgG、IgA和Ig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均P<0.05)。对本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与肾功能相关性分析,hs-CRP、TNF-α和IL-6与Scr和BUN均呈正相关(均rs>0,P<0.05),IL-10、IgG、IgA和IgM与Scr和BUN均呈负相关(均rs<0,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显著异常于正常健康人,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与其病情显著相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肾病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病情
  • 简介:摘要生物学是六大自然学科之一,对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研究的主要对象为生物以及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与环境以及非生物因素共同构成了生态环境,对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研究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生物无法离不开生存环境而独立存在,而环境中生物数量不足也会使得其资源枯竭,高中生物对高中生掌握环境与生物的相关联系作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紧密联系,也能够使人们重视与爱护环境。文章从高中生视角出发,以严谨性客观性的态度思考问题,对生物基因与环境的关系作一个浅析。

  • 标签: 生物学 生物与环境 紧密联系 高中生视角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及血清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浓度水平,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AF与BNP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诊治于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测定其入院即刻、24h、48h、72h及一周的血小板活化因子于血清脑钠肽水平,并与42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PAF与血清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即可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组和对照组的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即刻的血清PAF与BNP浓度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且其血清PAF与BNP浓度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 标签: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清脑钠肽 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