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肿瘤标记对肿瘤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27例为研究对象。取开腹后即刻腹腔灌洗液300 ml进行传统细胞学(PLC)检测,其中134例患者进行了腹腔灌洗液肿瘤标记(pTM)检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绘制pTM ROC曲线确定最佳cutoff值;采用配对资料χ2检验比较PLC和pTM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本组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阳性率为12.3%(28/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5岁,肿瘤T分期为T3+、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为黏液腺癌以及血清CA125、血清CA19-9升高均与肿瘤腹膜转移有关(均P<0.05)。结直肠癌患者腹膜转移pTM最佳cutoff值:pCEA 17.095 ng/dl,灵敏度58.3%,特异度93.9%;pCA19-9 4.515 U/ml,灵敏度83.3%,特异度80.0%;pCA125 303.2 U/ml,灵敏度58.3%,特异度95.7%;pCA-724 3.01U/ml,灵敏度66.7%,特异度95.7%。结直肠癌患者腹膜微转移pTM最佳cutoff值:pCA19-9 3.43 U/ml,灵敏度100%,特异度72.2%。pCA19-9阳性率为29.85%,高于P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 P<0.05)。结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血清CA125、CA19-9升高均有关;pTM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具有诊断价值,其中pCA19-9诊断价值最高。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膜 肿瘤转移 腹腔冲洗 肿瘤标记,生物学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大脑皮层神经元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及应用条件。方法将接有荧光素FITC的肽段Tetl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进行染色,免疫双标法检测FITC-Tetl特异性标记神经元能力,并对其应用条件进行量化。同时以HEK及C6细胞做为对照。结果FITC-Tetl达到一定浓度(30Ixg/mL)时能特异性显示大脑皮层神经元.其几乎不与胶质细胞、HEK及C6细胞结合。过高(100μg/mL)或过低(10μg/mL)浓度均不利于神经元标记。结论Tetl能特异性结合大脑皮层神经元,该肽段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中枢神经元标记或靶向手段。

  • 标签: 大脑皮层 神经元 生物学标记 免疫荧光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临床作用。方法75例AMI病人与75例健康体检的同期检查者,同时联合检测上述四项心肌标志。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无论阳性率或各项心肌标志计量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b、cTnI、CK与CK-MB检测是诊断AMI的敏感的心肌标志,有利早期诊断AMI。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肌标志物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标志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急诊内科就诊的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其中51例最终确诊为AMI,记为观察组,另外55例患者排除AMI,记为对照组;分别在胸痛发作后的不同时间(2~6h、12~24h)对其三项心肌标志的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对两组患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在胸痛发作后的2~6h、12~24h观察组的三项心肌标志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CK-MB和cTnI于胸痛发作后的12~24h间达到最高;而Myo则于胸痛发作后的2~6h间即可检出升高,各组患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Myo胸痛发作后2~6h即可检出。胸痛发作后12~24h,则CK-MB和cTnI检测综合效果最佳。结论通过对临床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肌标志联合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率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标志物 联合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18F标记心肌灌注显像(MPI)药物4-氯-2-叔丁基-5[2-[[1-[2-[2-氟-18F-乙氧基]乙氧基]-1H-1,2,3-三唑-4-基]甲基]苯基甲氧基]-3(2H)-哒嗪酮(18F-MyoZone)在小型猪体内的生物分布特点及其PET MPI的性能。方法制备18F-MyoZone。选择6只健康巴马小型猪,静脉注射18F-MyoZone 111 MBq,注射后5、20、40、60和120 min分别行PET全身显像,测量各组织器官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及心/肝、心/肺放射性摄取比值,并观察其随时间的变化。制备急性心肌梗死(n=3)和慢性心肌缺血(n=3)小型猪模型,与健康小型猪(n=3)同行PET MPI,评价18F-MyoZone的MPI性能。结果18F-MyoZone校正的放化产率为(52.0±4.3)%(n=3),纯化后的放化纯>98%。18F-MyoZone注射后早期,心肌即有较高摄取,给药后5 min心肌SUVmean即达10.40±2.40,且在120 min内有较稳定的滞留(9.30±2.00)。心脏邻近的非靶器官,如肝、肺摄取较低,清除快,注射后5 min的心/肝、心/肺放射性比值分别为4.77±0.91和17.14±5.84,注射后120 min达11.16±1.38和21.69±7.09。PET MPI显示,正常心肌对18F-MyoZone呈现分布均匀的高摄取,梗死心肌和严重缺血心肌呈现放射性缺损改变,部分缺血心肌可见负荷/静息显像的可逆性改变。18F-MyoZone注射后120 min内心肌图像质量均保持稳定。结论18F-MyoZone心肌摄取较高,且快速、持久,非靶器官干扰小,在早期显像和提供较宽的诊断时间窗等方面具有优势,是一种生物学性能较为优良的PET MPI药物。

  • 标签: 心肌灌注显像 MyoZone 氟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酶谱(CK、CKMB、AST、HBDH及LDH),心脏标志(cTnI、MB)测定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和酶速率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六三医院2011年7月-2012年4月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AST、CK、CKMB、LDH及HBDH和cTnI、MB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AMI患者血清中AST、CK、CKMB、LDH及HBDH和cTnI、MB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阳性率分别为80.39%、74.51%、79.41%、75.49%、72.55%、86.27%、87.25%。102例AMI患者中,82例心肌酶谱升高,88例肌钙蛋白I阳性,90例肌红蛋白阳性,敏感性分别为80.39%、86.27%、87.25%。结论心脏标志联合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疗效检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肌钙蛋白I 肌红蛋白 心肌酶谱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快速检测心肌标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组,选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参照组,观察两组受试人员的心肌标志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钙蛋白的指标要显著高于参照组人员,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各项心肌标志联合检测比单项标志检测的阳性检出率要高,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采用快速心肌标志检测,对心肌梗死病症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快速检测 心肌标志物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凋亡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其中模型组和实验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复制AMI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不结扎处理。建模成功后,实验组大鼠给予每天150 mg/kg银杏叶提取,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6 d后,采用超声影像检测3组大鼠心肌功能;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进行损伤评分,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3组大鼠心肌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ESD)[(7.28±0.30)、(5.00±0.28) mm ]低于模型组[(8.01±0.36)、(7.15±0.34) mm],而射血分数(EF)水平[(58.41±5.09)%]高于模型组[(43.27±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1、3.017、3.001,P<0.05)。实验组大鼠心肌损伤评分[(4.02±0.57)分]显著低于模型组[(6.75±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3,P<0.05)。实验组大鼠心肌组织凋亡指数[(15.73±3.25)%]显著低于模型组[(33.97±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6,P<0.05)。实验组大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表达水平(1.31±0.18、2.09±0.19)低于模型组(1.98±0.21、3.15±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3.158,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可显著下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抑制心肌组织细胞凋亡,进而保护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

  • 标签: 银杏叶提取物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功能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损伤标志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护理要点。方法:运用抽样调查法从2020年1月到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行心肌损伤标志诊断的患者中抽选6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护理,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肌损伤标志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其不良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心肌标志三项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2021年1月~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取心肌标志检测,对检测结果予以比较。结果 观察组cTnT、Mb、CK-MB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选择心肌标志三项检出率更高,更利于提高临床确诊率。

  • 标签: 心肌标志物三项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 准确率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力衰竭与心肌损伤标志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30例AMI并接受急诊PCI治疗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为实验组,30例AMI并接受急诊PCI治疗后未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情况。结果:实验组的TnI、NT-proBNP、CK、CKMB、HBDH、LVEDD更高,LVEF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急诊PCI治疗并发生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未出现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损伤标志水平显著上升,根据心肌损伤标志检测结果可对心力衰竭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为早期预防和治疗干预提供依据,有助于提升疗效促进恢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心肌损伤标志物
  • 简介: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具有复发与缓解交替的病程特点,其疾病活动性的判断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近年随着对IBD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生物学标记被发现。本文就近年已认可的和正在初步研究的IBD粪便标记作一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粪便 生物学标记 疾病活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酶(GOT、LDH、CK、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测定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反映心肌获得再灌注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方法使用美国产杜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87例AMI心肌酶,以GOT〉40U/L,LDH〉245.0U/L,CK〉174.0U/L,CK-MB〉24.0U/L为阳性;采用日本产罗氏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以cTn-I〉0.2ng/ml为阳性。结果在PCI后AMI患者心肌酶及(cTn-I)高峰期迅速提前,而且在短时间内恢复,其中以cTn-I最为敏感,是一种反映心肌损伤后修复的较佳特异性标志。结论(cTn-I)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心肌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酶 心肌肌钙蛋白
  • 简介:摘要本文比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在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HBV-M)时结果的符合程度和灵敏度,了解TRFIA法测定HBV-M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得出结论TRFIA法测定HBV-M的灵敏度及结果符合率较ELISA法高,TRFIA作为定量的方法,可为临床疗效的观察及乙肝疫苗的接种提供依据。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拟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血清及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肾损伤分子-1(KIM-1)、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尿白介素-18(IL-18)含量。方法:收集100例RA患者及75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数据及血清、尿液标本,观察两组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血Cys C、血与尿RBP、尿KIM-1、尿NAG、尿mALB及尿IL-18各指标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肾小球损伤相关指标:RA组血清Cys C及尿mALB水平均升高,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肾小管损伤相关指标:RA组尿NAG、尿RBP及尿IL-18水平均升高,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Cys C、尿mALB、尿NAG、尿RBP及尿IL-18优于传统的肾功能指标,能指导发现RA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肾损伤 生物标记物 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