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国唐朝诗人寒山子虽在国内鲜为人知,在海外却得到了广泛传播,引起了一阵阵的“寒山热”,成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代表。美国著名生态诗人加里?奈德深受寒山影响,从行为、创作到精神上都师仰寒山。本文拟从诗学创作风格和生态哲学观两大方面论证寒山对加里?奈德的影响,并对加里?奈德受本土意识制约而对寒山这一异质文化的“自我化”、“美国化”这一现象作出阐释。

  • 标签: 寒山 加里?斯奈德 诗学风格 生态思想
  • 简介:当代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在"篡改"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基础上创作了《杰克·迈格》。该文拟从互文性角度对比分析这两个文本,运用新历史主义文论,结合后殖民主义语境,来探讨后者的深层政治隐喻和美学价值。

  • 标签: 彼得·凯里 狄更斯 互文性 帝国 文化身份
  • 简介:《以帖记》作为圣经中以女性命名的两卷之一,展现了民族女英雄以帖的故事。本文通过对《以帖记》的戏剧冲突、戏剧情节、戏剧手法、戏剧结构和戏剧意识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的戏剧化特征。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圣经,对小说体裁的《以帖记》进行戏剧性特征的研究,一方面展现了希伯来早期小说创作的特征,深化了对当时文学创作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圣经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不同的角度,使圣经文学的研究不限于宗教教化,根据文学特点进行不同的阐释。

  • 标签: 《以斯帖记》 圣经 圣经文学 小说 戏剧性
  • 简介: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女作家,《弗洛河上的磨坊》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麦琪短暂的生命中与大自然、社会以及家庭乃至个人的抗争与妥协的故事。该文通过空间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景观空间-麦琪生长的弗洛河和圣奥格镇;借助空间批评理论重点探析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主人公麦琪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个人空间。

  • 标签: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景观空间 社会空间 个人空间
  • 简介:据外交部网站消息,2011年5月10日,中国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大使杨优明前往西印度大学,看望了该校汉语班的师生。汉语班师生热情欢迎杨优明到访并对他专程前去看望表达诚挚谢意。杨优明向师生们致以亲切问候,他说,去年12月他代表中国国家汉办同西印度大学签署了一份有关汉语教学的《谅解备忘协议》,随后中国国家汉办委派了何敏老师来校任教。他很高兴看到西印度大学开设汉语教学已成为现实。

  • 标签: 汉语教学 大学 印度 中国 大使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简介:通过对满族长篇说部《乌布西奔妈妈》与汉族史诗《诗经·大雅·生民》的比较,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的共同点,同时又各具特色,反映了满汉两民族在历史文化、居住环境、信仰观念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异同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产生相似的思维模式与心理建构,另一方面反映了汉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辐射影响.

  • 标签: 《乌布西奔妈妈》 《诗经》 满族说部
  • 简介:本文以岷峨山、川的文学图景与日本五山文学中"游学派"的雪村友梅的诗作《岷峨集》为讨论辐轴,试图跳脱以往单纯重视时间线索,而忽视空间定位这一惯常手法;从先验性"讨古"、实境的对照融涉中,在故乡/异乡之间,见证雪村因蜀地放逐生涯而形成的双重立场,并借此来厘清雪村由"放逐者"到"归乡者"的身份转换。通过具体分析与数理可知,雪村对被放逐于西蜀的生活的感受,以及在历史线索中迂回穿梭的足迹,呈现出不断补充蜀地/地方内涵的可能。即,域外汉籍《岷峨集》或是一种对域内书写的反面补遗。

  • 标签: 雪村友梅 “关西放逐” “讨古” 放逐语言 汉文学
  • 简介:在本次访谈中,多萝西·J.黑尔教授回溯了自己的学术历程,着重谈及小说形式与社会及伦理价值、小说艺术与异质美学、叙述转向等,并介绍了当前美国叙述研究的新动向及其正在思考的问题。对从事相关研究的中国学者当有所启发。

  • 标签: 多萝西·J.黑尔 小说 伦理 叙述
  • 简介:乾隆敕编九种《西番译语》是一份迄今最为丰富的有关藏缅语历史比较研究的参考资料,记录的语言涉及藏语五个方言、尔苏语两个方言以及嘉绒语和白马语。由于其初编本在清末流失海外,此前人们难得一见;而国内现存故宫抄本封面均题“川番译语”,有失笼统,所以关于九种“译语”初编本的存世情况及其定名一直悬而未决。我们梳理九种《西番译语》初编本的海外收藏情况,并根据其题签,确定每种译语的名称,进而确定采录者命名的原则是概括所采语言的地域范围和府州建制。

  • 标签: 西番译语 四译馆 藏缅语
  • 简介:西鹤"好色物"的外在构造,包括叙事上的纷然杂陈的"物纷"方法、"饶舌体"的文体、狭窄的题材与扁平的人物等,看上去都极其简单和单纯,但是简单得不简单,要真正说清、说透,却殊为不易,这就是极富日本特色的"伪浅化"现象。对于其"好色"主题,我们也可以较为轻易地做出道德伦理、社会学历史学的批评与判断。但是,仅仅从一般文学、从普遍文学去理解西鹤的"好色物"还是很不够的,只有走进町人社会文化的内部,走进日本的佛教文化、审美文化,从西鹤的"浮世"观、从日本文学"好色"的文化与审美传统、从"好色物"与"色道"的关系入手,对西鹤的"好色物"才能说透、才能洞穿。在"好色物"中,"浮世"的快乐莫过于"好色",但"好色"须有"道","色道"就是将"好色"加以特殊限定,就是要好色者领悟到"好色"的可能与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成为有"色道"修炼的"帅人",最终洞察人生、超脱浮世,使"好色"有助于悟道和得道。这就是西鹤"好色物"的真义。

  • 标签: 井原西鹤 好色物 饶舌体 伪浅化 好色 色道
  • 简介:8月13日,美国需菲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成立。孔子第75代传人、孟菲大学教授孔祥德(Hsiang—teKung)博士成为该院首任院长。

  • 标签: 大学教授 孔子 学院 美国 院长 传人
  • 简介: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与其同时代的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的作品中都包含大量对死亡的书写,但是两者笔下的死亡意象却有着诸多不同。文章将两位诗人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诠释,如果说普拉眼中的死亡是一场夸张的狂欢,那么拉金笔下的消亡则是低调陈述与轻描淡写;文章继而发掘两者对待死亡的态度:拉金更多的是恐惧,而普拉则是痴迷。但两者的共同点是对生命本身的敏感,不麻木地活着,是诗人之所以为诗人的原因。

  • 标签: 菲利普·拉金 西尔维娅·普拉斯 死亡
  • 简介:1987年6月14日,在联邦德国波恩社会民主党举行特别党代会,汉——约亨·福格尔以404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主席,成为自舒马赫、奥伦豪尔和勃兰特之后的第四任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

  • 标签: 福格尔 汉斯 德国社会民主党 主人 联邦德国 党代会
  • 简介:本文是对著名翻译理论家道格拉·罗宾逊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他的学术背景、学术著作、学术争拗等;通过对谈,他向我们解释如何解读他最新的理论成果;另外他也表达了对学术研究方法的看法、对翻译研究最新进展的关照等。

  • 标签: 翻译研究 身心翻译 研究范式
  • 简介:德·劳拉提最早提出使用的“酷儿理论”,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性与性别研究打开新的局面。而她的文章《社会性别,身体和习惯的改变》是通过运用符号学家皮尔斯的“习惯”的概念,将社会性别,身体和符号学联系起来的。从对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性欲三者的关系探讨开始,以身体为媒介,试图架构其精神分析学说,符号学和性别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其论文中关键词和核心的梳理,评价她理论建树的意义。

  • 标签: 社会性别 身体 “习惯”
  • 简介:本文认为建筑学家弗雷德里克·基勒和生物符号课题相互关联,二者共同奠定了导向建筑一生物符号学的范式框架。该范式用生物符号学理论来认知建成环境,提供了一种形塑建成环境的方法,支撑(并有利于)人类以及有机体的空间智能。于克斯库尔的环境中的机体,可能是解决内-外问题的基石。皮尔斯的符号模式和符号理论则强调为什么认知和内-外的综合是符号阐释的条件。差异原则,即贝特森生态立场的基础,将两者相连,形成生物符号学课题。本文重点讨论奥地利裔美籍建筑师、理论家、剧院设计师、艺术家和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基勒(1890—1965),他毕生的事业是通过建筑来统一各门科学和艺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他都率先具体描绘出了沟通人文科学与生物符号学的桥梁。他的中心观点是"延续性",从这一观点他提出了"无尽的空间"这个概念。他的观念不同于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人对无限空间的看法代表着当时现代主义的理念。"联系"是基勒的关联主义宣言,它提供了一个在人文科学,尤其是在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中具体应用生物符号学思想的具体方法。

  • 标签: 弗雷德里克·基斯勒 雅克·冯·于克斯库尔 建筑学 生物符号学
  • 简介:伊迪·华顿在其长篇小说《国家风俗》中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厄丁·普拉格的四次婚姻,为我们呈现了二十世纪初美国纽约上层社会的生活风貌,折射了资本主义扩张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本文通过探讨厄丁的非传统特质,进一步揭示了以厄丁与埃尔默·莫法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贵们对保守的旧势力贵族构成极大的冲击,这一方面有利于打破阶层之间的壁垒,另一方面也表明人类主体沦为欲望的附庸品,产生空虚的精神荒原。

  • 标签: 厄丁·斯普拉格 非传统性 阶层壁垒 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