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农田非点源污染是最普遍的非点源污染类型之一,直接威胁北京市密云水库的水质状况;施用化肥是农田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以北京市山区的农田化肥施用现状为基础,紧邻密云水库布设径流试验小区,种植当地的主要作物——夏玉米,设置常规(施肥)和对照(不施肥)2种处理,分析天然降雨条件下,施肥对农田地表氮和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地表径流中氨态氮的浓度,但对径流硝态氮、总氮、可溶磷和总磷的影响有限;附着于泥沙上的颗粒态磷质量分数因施肥显著增加,但颗粒态氮质量分数仅在底肥施用后的首次产流中,表现出较大差异;泥沙是地表径流中氮和磷流失的主要载体,试验期间常规和对照小区,氮随泥沙流失负荷分别占氮流失总量的58.6%和53.6%,磷随泥沙流失负荷占比分别为97.2%和96.5%。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库流域农业生产管理和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施肥 农田 地表径流 天然降雨
  • 简介:通过对江苏赣榆丘陵山区生态修复区修复效果的总结分析,为赣榆县及周边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根据。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生态修复,项目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从修复前的43.5%提高到96.1%。植物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植被群落向良性循环发展,人工幼林长势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量由2758t/km^2减少到1369t/km^2,减沙效益为50.4%。本项目仅进行3年的监测工作,对今后人工补植林成林后,该区的林草变化情况、植被群落的演替趋势、动物及土壤结构的变化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监测,开展更深入竹研究探讨。

  • 标签: 生态修复 丘陵山地 效益分析
  • 简介:为探讨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退化特征与分形机制,对鲁中山区选择典型小流域,运用土壤分形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通过测定坡耕地、弃耕地、生态林地和经济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分形特征与入渗性能,探讨土壤人渗速率与土壤颗粒分维及孔隙分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稳渗速率表现为坡耕地〉弃耕地〉生态林地〉经济林地,土壤颗粒分维数与孔隙分维数表现为生态林地〉经济林地〉弃耕地〉坡耕地;2)研究区土壤颗粒分维与孔隙分维数之间显著正相关,二者与土壤黏粒及粉粒体积分数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入渗速率显著负相关;3)霍顿入渗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比较适用于拟合研究区土壤入渗过程与入渗速率,而菲利浦模型的适用性较差。因此,研究区土壤具有粗骨性砂土的物理特性,坡耕地耕作会加剧土壤中粉粒和黏粒等细粒物质流失,降低土壤颗粒分布与孔隙分布的均匀性及其分维数,导致土壤入渗性能增强但水肥保蓄性能降低。

  • 标签: 土壤结构 土壤入渗 分形维数 坡耕地 鲁中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