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侵犯小肠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受侵犯小肠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7例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侵犯小肠的病例资料。结果:7例结直肠癌联合小肠切除者均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证实小肠受癌性侵犯者5例,4例受侵犯小肠引流区域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阳性为80%。结论:结直肠癌联合小肠切除是安全可行的,术中应同时清扫受侵犯小肠引流区域淋巴结。

  • 标签: 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小肠癌性侵犯
  • 简介:目的探讨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鼻胃管脱管的有效方法。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采用PDCA(Plan计划,Do实施,Check确认,Action处置)循环的4个阶段10个步骤,对食管癌术后住院患者鼻胃管脱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强化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提升工作责任心,在进行规范置鼻胃管操作及固定的同时做到有预见性地观察及处理。结果食管癌术后患者鼻胃管脱管从30.4%下降至7.8%,明显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安全性。结论通过PDCA循环方法查找护理质量管理中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规定具体的护理操作流程、方法及质量追踪,能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 标签: 食管癌 品管圈 PDCA循环 脱管率 护理管理 鼻胃管
  • 简介:目的探讨足部疼痛患者足舟骨副骨的发病和解剖变异类型在X线片上的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期间708例(男346例,女362例)患有慢性足部疼痛或创伤后持续性足部疼痛患者的足部正斜位X线片,以确定足舟骨副骨与性别相关的发生和解剖变异类型。结果708例(20.3%),男63例,女81例,平均年龄(46.15±17.26)岁,年龄范围为(14~88)岁,发现足舟骨副舟骨。51~60岁的患者出现足舟骨副骨比重最高(20.8%),其中女性的发生风险稍高。在144例足舟骨副骨中,I型的发生为24.3%(35/144),Ia型为8.3%(12/144),Ib型为6.3%(9/144),Ic型为9.7%(14/144)。II型为44.4%(64/144)IIA型占20.8%(30/144),IIAa型为5.6%(8/144),IIAb型为6.9%(10/144),IIAc型为8.3%(12/144)。IIB型占23.6%(34/144),IIBa型为8.3%(12/144),IIBb型为6.3%(9/144),IIBc型为9.0%(13/144)。III型占31.2%(45/144),IIIa型为9.0%(13/144),IIIb型为11.8%(17/144),IIIc型为10.4%(15/144)。I、II型的发病在男女之间差异不大。而III型中男性的发病较高。结论大约1/5(20.3%)的足部疼痛患者表现为足舟骨副骨,其中最常见的为II型,最常受影响为中年患者。因此,足舟骨副骨可能不如先前认为的那么罕见,更好的认识足舟骨副骨可以为临床更好诊断。

  • 标签: 足舟骨副骨 X线片 分型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肠吻合分别采用套入式胰肠吻合和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两种术式,其中套入式胰肠吻合组66例,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54例,分别观察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术前黄疸、术前低蛋白血症以及病种良恶性、淋巴结有无转移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术前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水平以及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套入式吻合组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13.6%),其中胰瘘4例(6.1%),围手术期死亡2例;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14.8%),其中胰瘘2例(3.7%),围手术期死亡1例,两组患者胰瘘发生无统计学差异,围手术期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套入式胰肠吻合,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并不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 套入式吻合 胰瘘
  • 简介: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肿瘤科腹水患者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方法开展以“降低肿瘤科腹水患者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品质管理循环即Plan-Do-Check-Action(PDCA)的方法,对肿瘤科腹水患者腹腔引流管拔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设定改进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分析改进的效果。结果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的25.5%降低至改善后的7.4%。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肿瘤科腹水患者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中效果显著,并且提高了科室内护理工作的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腹腔引流管 非计划性拔管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及对术后免疫应激反应和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n=45)和传统手术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情况、术前和术后的免疫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3年生存和3年局部复发.结果ESD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39/45)和88.89%(4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禁食禁水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P〈0.05),术后ESD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1).术后ESD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为8.89%(4/45),低于传统手术组的26.67%(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分别为93.33%(42/45)和91.11%(41/45),3年局部复发分别为6.67%(3/45)和8.89%(4/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和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相当,均可获得良好的病灶切除效果,远期生存高,但与传统手术相比,ESD造成的免疫应激反应更轻,术后并发症更少,患者恢复更快,安全性更高,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传统手术 免疫应激反应 远期生存率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几率。并且对各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与股骨头坏死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138例65岁及以上的股骨颈骨折后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随访记录完整的116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患者的性别、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作为相关影响因素,并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116例平均年龄69.5(65-78)岁,平均随访11.5(5-24)个月。23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坏死为19.8%。对未发生股骨头坏死患者Harris评分平均为(82.3±3.5)分,(73-93)分。股骨头坏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对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影响显著。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并未高于平均水平,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中,患者的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明显相关。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老年人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靶向高迁移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protein,HMGBl)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胃癌HGC-27细胞株抑制HMGBl基因表达,探讨其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将靶向HMGB1的siRNA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胃癌HGC-27细胞,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HMGB1蛋白表达变化,通过MTT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空白转染组、control-siRNA组和HMGB1干扰组HMGB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940±0.059)、(0.927±0.051)和(0.393±0.033),HMGB1干扰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和细胞划痕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MGB1干扰组细胞增殖缓慢,细胞迁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靶向siRNA沉默胃癌HGC-27细胞HMGB1基因表达可抑制其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具有抗肿瘤作用,HMGBl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增殖 转移 小干扰RNA
  • 简介:图像引导的组织间持续低剂量近距离治疗是经典放射治疗在现代跨学科的发展。该技术在给予靶区高剂量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在头颈恶性肿瘤中,尤其是口底、面部、鼻旁窦、鼻咽、口咽部的肿瘤中应用广泛;复发的头颈部肿瘤及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也是其适应证。依据治疗的目的不同,图像引导的组织间持续低剂量近距离治疗可分为:根治性治疗、辅助性治疗、围手术期补充治疗及姑息治疗。

  • 标签: 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 头颈部恶性肿瘤 应用 优势
  • 简介:目的阿司匹林、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以及对乙酰氨基酚用药与绝经后妇女的乳腺癌发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从乳腺癌的整体和分子亚型角度对上述关系进行探讨。患者和方法研究自1980年开始,对84602位起初没有罹患癌症的绝经妇女进行观察,持续至2008年6月,并以两年一次的调查问卷形式前瞻性地采集了镇痛药物用药情况、生育史以及其他相关生活方式信息。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 绝经后妇女 用药情况 阿司匹林 癌发病率
  • 简介:背景欧洲每年约有35万男性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的常规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及放疗,手术意味着前列腺将被彻底切除,其可能带来阳痿和尿失禁等副作用;而放疗则以高能量的辐射照射肿瘤来抑制癌细胞和肿瘤的生长,其可能损伤周边器官。瑞典的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观察性研究,对比手术治疗和放疗对生存的影响。

  • 标签: 前列腺癌 放疗 癌切除术 死亡率 根治性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