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接收并治疗的70名掌关节钩骨体冠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接收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全部钩骨体冠状骨折患者均接收治疗,随访5~10月,全部患者均实现骨性愈合,关节功能评价依据ATM系统评定方开展功能评价,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总优良率91.4%,显著高于对照组68.6%,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明显比对照组要低,且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骨折临床效果良好,且效果显著,固定十分牢固,可以实现早期的功能锻炼。

  • 标签: 微型钛板 钩骨体冠状面骨折 内固定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颌外科手术病人围术期焦虑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我院针对70例颌外科手术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操作,观察组进行围术期护理,进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后情绪焦虑及病情疼痛程度的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情绪焦虑及病情疼痛状态没有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进行颌外科手术加强围术期回来,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及病痛程度,从而降低患者心理焦虑,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 标签: 颌面外科手术 护理干预 焦虑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手操作技术在无托槽隐形矫治邻去釉操作中的应用。方法将30例正畸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均为同一资深医生操作。对照组采用非四手操作技术,全部操作过程由医师一人独立完成,护士只准备器械材料。实验组采用四手操作技术,在治疗过程中,由一名专职护士配合操作。比较2组在椅旁操作时间、每个邻面的平均处理时间、病人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在椅旁操作时间、每个邻面的平均处理时间、病人的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手操作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邻去釉操作中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四手操作 无托槽隐形矫治 邻面去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地区泌尿生殖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药敏状况,以利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送检的5260例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泌尿生殖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10种抗生素对支原体的敏感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送检的5260例标本中检出支原体2964例,检出率为56.35%。其中解脲脲原体(UU)感染2430例(46.21%),人支原体(MH)感染148例(2.8%),解脲脲原体与人支原体混合感染386例(7.34%)。对支原体较敏感的为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克拉霉素及四环素。耐药率较高的为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结论本地区泌尿生殖支原体感染以解脲脲原体(UU)为主,交沙霉素及强力霉素可做为治疗泌尿生殖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临床用药前做好支原体培养和药敏实验对降低耐药性及防止复发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泌尿生殖道 支原体 药敏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对建立人工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抽取的51例患者均选自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5),观察组护理模式为循证护理,对照组护理模式为基础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15%,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8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4%,此外观察组患者留置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上述数据经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气患者经循证护理后可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 标签: 循证护理 人工气道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院前急救中使用喉罩进行气管理的效果。方法分析我们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喉罩在院前急救中进行气管理的45例患者,统计其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从而综合分析其使用效果。结果45例患者中,操作成功40例,成功率88.89%;操作用时11.1+2.1s;成功插管的40例患者中,37例有效,有效率92.50%;1例发生组织损伤,发生率为2.22%,2例发生呕吐,发生率为4.44%,无一例发生气梗阻、心跳呼吸骤停等危重并发症。结论在院前急救中使用喉罩进行气管理,成功率高、耗时短暂、有效率高、并发症少,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特点,因而使用效果确切。

  • 标签: 院前急救 喉罩 气道管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呼吸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方法采用目标检测法,选取我院下呼吸感染患者389例为标本,对患者进行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结果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分离病原菌209株,具有耐药性的菌株51株,占据病原菌的24.40%;具有耐药性的菌株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34株,占耐药菌耐药性的66.67%。如肺炎杆菌、大肠杆菌、阴沟杆菌、粘质沙雷菌、枸橼酸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对不同的抗生素耐药性能不同,占据革兰阴性杆菌10例,占耐药性的29.41%,占多耐药性的14.71%。结论下呼吸感染患者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比例较高,是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早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预后避免其发展为多重耐药球菌提供临床依据,值得临床广为采用。

  • 标签: 下呼吸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析神经内科下呼吸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神经内科下呼吸感染提出相关的方法。方法选取收治的患者1200例,选出下呼吸感染患者82例归为实验组,另选取同一住院时间的未发生下呼吸感染患者82例归为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情况,分析神经内科下呼吸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发生率67.07%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46.34%,住院时间(64.58±3.62)d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20.76±2.50)d,同时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也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肺部疾病、糖尿病、泌尿系统插管以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呼吸感染在神经内科的发生率较高,主要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长短,是否有心血管并发症及呼吸机的使用等有关,医院人员应该做好预防呼吸感染的护理工作,降低神经内科患者下呼吸感染的几率。

  • 标签: 神经内科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气湿化法对气管切开病人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7月期间7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间断气湿化法,干预组病人则实施持续气湿化及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40%),干预组病人不舒适发生率(11.4%)明显低于对照组(54.3%),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管切开病人在进行持续气湿化的同时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减轻病人湿化时的不适感,降低湿化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 标签: 持续气道湿化法 气管切开 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感染患儿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感染患者29例,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经过我院积极的护理,29例急性上呼吸感染患儿中显效18例,占62.07%,有效7例,占24.14%,无效4例,占13.79%,总有效率为86.21%。结论小儿急性上呼吸感染为小儿常见疾病之一,经过有效的积极护理,患儿的预后较好。

  • 标签: 小儿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对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的优质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实验法,以我院收治的8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恢复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结论在临床上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 标签: 普外科 围手术期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儿童反复呼吸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146例反复呼吸感染小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记录、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并采用调查问卷了解患儿家长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退热时间更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患儿家长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更高(P<0.05),但两组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反复呼吸感染患儿中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加快患儿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小儿 呼吸道感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上呼吸感染护理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儿科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之间收治300例小儿上呼吸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实验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护理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护理有效率98.7%,且实验组患者护理后发热、咽喉肿痛、咳嗽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小儿呼吸感染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护理干预,有助于其临床症状的控制,以及治疗有效率的提高。

  • 标签: 护理干预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消化疾病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其中消化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多数学者认为,老年人在罹患消化疾病同时往往合并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患者疗效、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广大基层临床医生对其认识尚不足,评估方法和手段也有限,因此建立和推广有效的心理状态评估法对老年人消化疾病的诊治意义重大。

  • 标签: 消化道疾病 抑郁量表 临床应用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测定在下呼吸感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下呼吸感染患者40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200例,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的人员400例作为对照组,A组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进行治疗,B组治疗的同时及时复查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观察组两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百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抗感染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检测是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下呼吸感染的重要指标,且是值得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下呼吸道感染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呼吸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抢救和护理方法。方法将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小儿呼吸感染致高热惊厥患儿分为44例观察组和44例对照组,在抢救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是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惊厥复发率以及优良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3.2%)高于对照组(77.3%),而退热时间(2.2±1.3)d、住院时间(3.9±1.3)d短于对照组(4.36±1.23)d、(6.7±2.9)d,惊厥复发率(6.82%)低于对照组(22.73%),且P<0.05。结论针对小儿呼吸感染致高热惊厥,在抢救成功后给予优质护理干预,疗效显著,退热快,惊厥复发率少,值得在临床上作推广。

  • 标签: 小儿 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 抢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联合用药治疗儿童反复呼吸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反复呼吸感染患儿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使用匹多莫德治疗,试验组使用匹多莫德联合玉屏风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比较两组治疗后反复发作次数。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试验组治疗后反复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联合用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感染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降低患儿呼吸感染反复发作的频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联合用药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消化重建方式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共67例,分别随机采用BillrothⅠ式吻合术31例(A组),BillrothⅡ式吻合术36例(B组),观察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的血糖情况。结果A组血糖在术后3月及6月血糖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B组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采用BillrothⅡ吻合术可有效改善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哮喘是一种由于各种不同刺激而引起的气管和支气管向反应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广泛的气缩窄,其反应程度可自行改善,或经治疗得到改善。患者缓解期症状虽已消失,但仍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反应了其气持久性的病理变化。本文对81例哮喘缓解期患者进行了气反应性测定,以期对缓解期哮喘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哮喘 缓解期 气道反应性 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大出血急救护理,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预防并发症。方法对16例上消化大出血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结果经积极治疗,密切的观察及时的护理,出血停止,无一例死亡,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严密观察病情,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治疗,做好临床护理,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 标签: 上消化道 大出血 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