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自从1975年CT引入应用于脊柱外科后,对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使脊柱骨折的形态学诊断成为可能,使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更为科学。

  • 标签: 腰椎脊柱骨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以我院2009年下半年至2011年下半年骨科收治的78例胫骨平台骨折病患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或者是非手术治疗方法对病患展开临床治疗,并回顾性分析病患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在结束治疗后均得到半年至3年时间的随访,以雍氏评级德相关标准委根据进行评定,总的优良率为94.9%。结论临床上,胫骨平台骨折病患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应该结合相关的手术适应证,掌握好手术时机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内固定稳固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骨科中常见,在我国,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在升高,由于老年人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而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主要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随着内固定材料研究的发展,治疗效果得到了提高。本文就治疗方式和内固定材料进行述评。

  • 标签: 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文献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采取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14例。通过后方手术入路,对不同类型的肩胛骨骨折使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和钢丝等固定。结果1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据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9例,良2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78.6%。结论肩胛骨骨折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行内固定治疗并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使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肩胛骨骨折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3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28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内测锁定加压钢板(LCP钢板)固定,研究患者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mippo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和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而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则明显缩短,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膝踝关节功能恢复达到优的比率和总的优良率均显著提高,差的比率均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并且在胫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胫骨 骨折 mippo 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老年病人采取手术治疗,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老年患者基础病多,全身机能下降,术后并发症多。通过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能有效避免并发症,防止或缩短谵妄时间,促进康复。

  • 标签: 老年 骨折 术后 谵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compressionplating。PCC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1例老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PCCP内固定手术。平均年龄75.3岁(67~81岁)。术后进行下肢功能锻炼。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尺寸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4(6~18)个月。手术时间平均为50min(35~75min),术中平均显性失血为120ml(50~200ml)。采用PCC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好等特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固定方式。具有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从诊断的有机过程入手对骨折X线漏诊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预防因此类问题引起医疗纠纷的措施。

  • 标签: 骨折 X线 漏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限切开结合手法复位微创手术治疗同侧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对11例同侧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粉碎性骨折,采用首先微创有限切开的方法复位胫骨平台骨折缺损处植,然后手法复位胫骨干粉碎骨折,解剖型锁定钛板固定胫骨平台及胫骨干骨折。结果本组胫骨平台骨折及胫骨粉碎性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功能采用Rusmussen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90.9%。结论采用有限切开结合手法复位微创手术治疗同侧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能减少手术对正常软组织及骨折端血运的干扰,牢固固定骨折,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较好恢复患肢关节功能。

  • 标签: 微创手术 胫骨 骨折 锁定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纤维性皮质缺损(FCD)的X线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19例FCD的X线征象。结果19例共24个病灶,15例单发,4例多发,其中股骨远端15个、胫骨近端5个、股骨近端2个、腓骨和尺骨各1个。病灶平均1.36±0.84cm,多为卵圆形和类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缘清晰锐利有薄层硬化边,均无骨膜反应。8个病灶临床追踪复查无扩大。结论X线片对具有典型征象的FCD可明确诊断,首诊不能明确诊断者必须密切结合患儿年龄、临床表现和临床追踪复查的X线变化等综合考虑。

  • 标签: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非骨化性纤维瘤 X线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I型胶原蛋白海绵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07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4例缺损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系四肢长管骨折接骨板或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性愈合,入院行内固定物取出术的病人。在完成内固定物取出术后,治疗组在螺丝钉孔洞中和间隔置入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对照组未置入胶原蛋白海绵。术后14d、30d、60d和90d对2组患者进行X光摄影,观察影像学图像评价治疗效果。同时结合随访结果,对比较治愈时间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术后14d,2组影像学无差异。但是术后30d后,2组影像学差异显著,表现为治疗组在痂形成方面明显快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疼痛感觉消失更快。治疗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3±1.7月,与对照组的8.6±2.4月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功能评价整体优良率为71.87%,与对照组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型胶原蛋白海绵用于缺损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I型胶原蛋白海绵 骨缺损 人体试验
  • 简介:摘要OA是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滑膜关节以伴有关节周围骨质增生为特点的软骨丧失所致疾病1。只有滑膜关节同时发生软骨病变和骨质增生才能称之为性关节炎。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将骨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关节炎。原发性骨关节炎的病因不是很明确,可能与年龄、性别、职业、体重超重、遗传和关节过度运动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骨关节炎可继发于半月板、韧带损伤、涉及关节的骨折、先天畸形或关节感染等任何关节损伤2。KOA目前治疗方面主要是缓解症状、对症治疗为主,病情严重者可行关节置换。本文着重总结近十年国内外KOA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 标签: 膝骨性关节炎 治疗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均采用标准外伤大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结果术后6-12个月,采用GOS标准评估,疗效良好20例(41.7%),中残10例(20.8%),重残6例(12.5%),植物生存1例(2.1%),死亡11例(22.9%)。结论标准外伤大瓣减压术可使脑组织得到充分减压,有效保护脑功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外伤大骨瓣 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治疗老年膝关节性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09-05至2011-05于我院治疗膝关节性关节炎患者130例。其中对照组50例为在我院实行综合护理治疗之前的患者,研究组80例均进行综合护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研究组显效以及有效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前者总有效率高于后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改善患者运动状况,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 老年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种植牙骨质疏松牙槽狭窄种植失败运用劈裂挤压技术探讨再种植手术技巧。方法2010年6月—2012年8月65例种植修复病例中,失败病例4例,明确每例失败原因,有针对性运用劈裂挤压技术进行再种植及疗效评估。结果四例脱落种植体二例发生于上頜第一磨牙种植体脱落均为骨质疏松,二例为牙上下前牙槽狭窄。一例下颌侧穿感染并发症,均手术失败脱落。种植钉失败病例的再种植时间为4—6个月,均获得临床成功。结论骨质疏松及牙槽狭窄所致的量不足,种植失败后可针对性运用劈裂技术,一般无须植再种植,完全可以取得首次种植同样的疗效。

  • 标签: 牙种植 骨劈裂挤压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对78例可疑肿瘤骨转移的患者行99mTc-MDPSPECT全身显像,对发现的阳性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全身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8例,与其他影像学(CT、MRI、X线)诊断结果对照42例,与随访1年结果对照28例,计算全身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与这些对照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并对两者诊断符合率行χ2检验。结果78例患者全身显像骨骼系统可见169处异常放射性浓聚灶,经过SPECT/CT融合显像发现其中1处为放射性污染造成的假阳性病灶,23处为骨质增生性病变,10处系外伤、手术所致,135处为骨转移肿瘤导致的成性病灶或骨质破坏。全身显像诊断与对照方法诊断比较,全身显像肯定性诊断总符合率81.8%(45/55),其中良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8.0%(22/25),骨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76.7%(23/30)。SPECT/CT融合显像肯定性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7.1%(68/70),其中良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32/32),骨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94.7%(36/38);肯定性的诊断符合率SPECT/CT融合显像明显高于全身显像,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335,P<0.01);肯定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符合率SPECT/CT融合显像明显优于全身显像,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767,P<0.05)。结论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较全身显像有增益价值,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 标签: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图像融合 骨显像 肿瘤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