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效果。 方法 在2018年3月-2020年9月抽取70例PICC置管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35例为研究组,行常规PICC置管的3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PICC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PICC置管一次性成功率(94.29%)高于对照组(74.29%),穿刺点出血发生率(8.57%)、静脉炎发生率(2.86%)、血栓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28.57%、17.14%、11.43%,P

  • 标签: PICC置管 改良塞丁格技术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对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18年6月-2020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食管癌病患当中,根据盲选方法从中选择4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对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三维适形放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之间治疗的效果,病患对治疗的满意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的效果以及病患对治疗的满意程度方面,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的数据相对较高(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对比上,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比较小(P<0.05)。结论:对食管癌病患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三维适形放射 食管癌 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对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 )患者在临床检测的过程中应用 MRI 技术和 CT 检查技术时的效果对比,总结临床检测诊断 DAI 的更有效方法。 方法 :以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我院所收取的 DAI 患者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 CT 和 MRI 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 CT 和 MRI 检测方式在检测 DAI 患者时的阳性率和病灶检出数量。 结果 : 80 例 DAI 患者采用 MRI 检测出的阳性病例数为 78 ( 97.5% )、病灶数为 134 显著高于 CT 检查的病例数 47 ( 58.7% )与病灶数 7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MRI 检测出的深部区域病灶数 41 ( 30.6% )显著高于 CT 检查的胸部区域病灶数 14 ( 1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MRI 检测出的皮层下区域病灶数 75 ( 55.9% )与 CT 检测出的皮层下区域病灶处 41 ( 55.4% )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结论 :对于 DAI 患者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借助于 MRI 检测相比与 CT 检测出的阳性率更高,具有更准确的临床检测结果,尤其是应用 MRI 检测深部区域的病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 标签: CT , MRI , DAI ,阳性率,病灶数量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展开对CT检查技术的优化以及辐射剂量的控制实验,来探究这一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胸痛三联疾病的临床医学价值。 方法 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以及结果的准确性,从我院历年来收治过的胸痛患者中选取急性胸痛,并且可能存在胸痛三联征的患者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本次实验选取的是我院2019年2月间到2020年4月间收治过的36例患者,并想患者进行随机的划分,最终分成两组,一组是100KV,而另一组自然而然是120KV,两组均采取常规的扫描模式以及诊断方法,不同的是两组患者的低管电压不同。在采取治疗后,分别对两个小组的肺动脉主干、降主动脉以及右冠起始部的各项CT值进行测量,并就图像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数据结果与实验结论。结果 检测后得到的图像呈现出肺动脉主干以及降主动脉图像没有差异的现象,但是除这两项外其余的各项都具备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结论 实验数据和结果表明,在优化了CT技术的基础上,对辐射剂量和对比剂量进行控制,可以有效的治疗胸痛三联征,从而实现较高的临床医学价值。

  • 标签: 胸痛三联征 检查技术 辐射剂量 优化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压缩性骨折应用经皮微创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优势。方法:甄选脊柱压缩性骨折病人 102例,其中 51例 开展传统方案(比对组 ), 51例实施 经皮微创钉内固定技术(试验组),观察以上治疗方案对脊柱压缩性骨折病人在院治疗时间、生活水平以及术后机体疼痛状况方面的影响力度。结果:试验组病人术后疼痛评分与在院治疗时间低于比对组,试验组病人在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比对组,(P< 0.05)。 结论:脊柱压缩性骨折应用经皮微创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优势性强,具有对病人机体损伤性、降低术后疼痛、改善生活水平等特点,还可缩短病人在院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脊柱压缩性骨折 经皮微创钉内固定技术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糖尿病足感染创面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和护理的效果。 方法 : 纳入时间为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LISA 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 2017 年 2 月 -2019 年 2 月,研究对象为于 我院接生且确诊为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计 46 例 。按照患儿 就诊先后顺序,将所有 患儿平均 分成 两组,即 对照组23例与实验组 23例。对照组 患儿采取 INSURE 技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 LISA 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间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新生儿治疗后 SpO 2 下降例数以及心动过缓例数,明显高于实验组,实验组具有明显优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实施 LISA 技术进行治疗,其能有效缓解临床不良症状,从而保障患儿生命安全,该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LISA 技术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MSCT重建技术在四肢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10月期间内收治的四肢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 4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 CT检查出,呈阴性的例数作为对照组数据, CT检查呈现阴性的患者再进行 MSCT重建技术, MSCT重建技术检查仍然呈阴性的例数作为对照组数据,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经过不同的检查方式实施之后, MSCT重建技术检查后剩余阴性例数明显少于 CT组检查,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 MSCT重建技术应用于四肢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能够有效的发现其他检查方法中未发现的隐匿性骨折,使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四肢关节隐匿性骨折 影像诊断 MSCT 重建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联合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在外科患者术后腹胀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外科入院的200例接受手术治疗后腹胀的患者,并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联合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明显更好。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中医护理技术 外科 术后腹胀管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前,随着科技水平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被各大教学领域所应用,该种教学方式是指在计算机软件基础上设计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结构,合理应用相关设备与技术,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革新与应用。特别对于临床中所涉及到的基础医学或其他相关学科,掌握良好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可为临床基础医学教育提供有力帮助,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理念相结合,可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将所需要传输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的表达及传输至各位医学生,起到更加优质的教学效果,因此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对于临床实践性强、原理抽象、形态多样等各种医学课程,应用传统教学理念不仅费力费时,且效果较差,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可以明显改善传统教学中不足之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特围绕计算机软件基础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与开发进行叙述,为临床各教学领域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计算机软件 医学课程 多媒体教学 软件开发与研究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已正式步入互联网时代,于现代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主要推动力,并产生极大程度的影响。此外,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为促进计算机软件技术发挥的作用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需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此项技术进行创新与分析,以此掌握此项技术的主要类型以及在不同领域发挥实际效果,并制定针对性有效的创新技术

  • 标签: 互联网时代 计算机软件 大数据时代 虚拟化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本次研究,患者治疗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行数字X线摄片、三维CT重建影像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分型诊断准确率。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三维CT重建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高于X线摄片,准确率达到10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三维CT重建影像 胫骨平台骨折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实施在 ARDS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9月至 2019年 9月收治的 81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次序将其随机分为给予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40例)以及给予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的观察组( 4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均有所提升,但是观察组的氧合指数在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 ARDS 重症患者,在护理中给予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能够真正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真正帮助患者提高自身肺功能,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肺康复锻炼技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多排螺旋 CT( Multiple row helical CT, MRHCT)技术在诊断和鉴别早期周围期小肺癌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1月收治的早期周围期小肺癌患者 51例资料,对其治疗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都使用 MRHC技术进行诊断,分析其诊断的准确率和鉴别结果。结果 51例患者使用 MRHCT技术诊断的准确率为 98.04%,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病变部分的形状和位置、病变内在部位和边缘形态。结论 MRHCT技术在诊断早期周围期小肺癌中,可以较为准确的将其病变的位置、特征以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出来,为其后续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和基础。

  • 标签: 多排螺旋 CT技术 诊断鉴别 早期周围期小肺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于肝内胆管癌诊断中联合应用CT以及MRI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4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均采取手术以及病理确诊,在诊断期间采取CT、MRI扫描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式所得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相较于病理学诊断所得结果,联合应用CT以及MRI技术取得的符合率较高,可达到98.65%,所得数值高于任何单一检查措施,差异显著,P

  • 标签: CT MRI技术 肝内胆管癌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共情技术应用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6月入院接受诊治的 90例 性闭角型青光患者,使用掷硬币法分组(各45例),分别为采用共情应用技术(观察组, n=45)及常规护理(对照组, n=45)开展实验 。结果,观察组术后患者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9%)显著低于对照组( 28.89%),差异均呈显著意义( P< 0.05)。结论 将共情技术应用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中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共情技术 青光眼 闭角型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微穿刺技术在提高手臂输液港静脉穿刺成功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01-01—2019-06-30 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巿中心医院乳腺肿瘤外科植入的 121 例手臂输液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 2018-01-01—2018-09-30 植入的 58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港套件内配备的 18G 穿刺针穿刺,送入的导丝为 0.035 in;将 2018-10-01—2019-06-30 植入的 63 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微穿刺技术,穿刺针为 21G ,送入的导丝为 0.018 in。比较两组患者经血管穿刺放置手臂输液港的成功率、一针穿刺成功率、导管放置成功耗时和护士对两组患者穿刺时产生心理压力的例数对比。 结果 观察组经血管穿刺放置手臂输液港成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 98.2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 , P=0.48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 96.83%,高于对照组( 8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5.57 , P=0.02 ;观察组患者导管放置成功耗时为 ( 21.03±2.98) min,低于对照组( 28.12±10.68)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06 , P< 0.001 ;给观察组穿刺时对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患者例数为 0,给对 照组穿刺时对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患者例数为10( 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5.69 , P< 0.001 。结论 微穿刺技术能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缩短导管放置耗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值得在手臂输液港植入中的推广应用。

  • 标签: 手臂输液港 微穿刺技术 静脉 穿刺成功率 心理压力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口腔修复中不同材料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为研究年限,样本40例口腔修复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修复材料为镍铬合金,研究组修复材料为二氧化锆,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修复后牙龈指数、出血指数、修复效果及修复体情况,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口腔修复中采用二氧化锆全瓷冠效果显著,可全面推广。

  • 标签: 二氧化锆全瓷技术 口腔修复 修复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微穿刺技术在提高手臂输液港静脉穿刺成功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01-01—2019-06-30 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巿中心医院乳腺肿瘤外科植入的 121 例手臂输液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 2018-01-01—2018-09-30 植入的 58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港套件内配备的 18G 穿刺针穿刺,送入的导丝为 0.035 in;将 2018-10-01—2019-06-30 植入的 63 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微穿刺技术,穿刺针为 21G ,送入的导丝为 0.018 in。比较两组患者经血管穿刺放置手臂输液港的成功率、一针穿刺成功率、导管放置成功耗时和护士对两组患者穿刺时产生心理压力的例数对比。 结果 观察组经血管穿刺放置手臂输液港成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 98.2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 , P=0.48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 96.83%,高于对照组( 8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5.57 , P=0.02 ;观察组患者导管放置成功耗时为 ( 21.03±2.98) min,低于对照组( 28.12±10.68)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06 , P< 0.001 ;给观察组穿刺时对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患者例数为 0,给对 照组穿刺时对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患者例数为10( 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5.69 , P< 0.001 。结论 微穿刺技术能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缩短导管放置耗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值得在手臂输液港植入中的推广应用。

  • 标签: 手臂输液港 微穿刺技术 静脉 穿刺成功率 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