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美国地质调查所“2000年世界油气评价”项目把全球划分为一个多层次的地理和地质单元系列,以便于组织、评估和划定评价区域。这些单元由大到小分为大区、地质区、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大区用作组织单元,地质区用作确定优先次序的手段。大区和地质区并不是主要的评价实体,但是评价结果在这个层次上进行汇总。

  • 标签: 地质调查 油气评价 油气系统 单元 地理 划分
  • 简介:砂岩型铀矿床中有关稀土元素的研究较少,在国内仅有对物源的示踪和其配分形式特征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吐哈盆地稀土元素在层间氧化带各地球化学作用带中赋存特征的研究,探讨了稀土元素在层间氧化作用中可能有的迁移特点,并对稀土元素的总量、轻重稀土元素的比值和δEu和δCe值等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以上参数变化与层间氧化带分带的关系,以及对铀矿化的指示意义。

  • 标签: 砂岩型铀矿 层间氧化带 稀土元素 迁移特征
  • 简介:依据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建造、构造变形、主要构造变动事件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对盆地后期改造期次、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盆地改造作用主要发生于晚侏罗世以来,可划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一古新世、始新世一中新世及中新世末一现今等5个阶段。改造形式包括抬升剥蚀、冲断褶皱、叠合埋藏、断陷分隔及热力改造等,并且在空间上有明显的不均一性。盆地后期改造与砂岩型铀成矿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晚侏罗世以来的多期抬升剥蚀期控制着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发生形成,构造抬升(掀斜)区控制着铀矿的空间展布,而冲断褶皱、叠合埋藏、断陷分隔等改造作用使含矿层变形破坏、深埋或与地下水补给区分割,对铀成矿作用不利。

  • 标签: 后期改造 砂岩型铀成矿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根据近几年的带钻区调资料,详细分析、研究了白咀山-迪坎尔地区中生代地层的基本特征、砂体分布及层间氧化带的发育特点,并对已控制的地浸砂岩型铀矿化特征伤脑筋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下一步的勘查方向。

  • 标签: 中生代地层 砂体展布 层间氧化带 勘查方向 砂岩型铀矿床
  • 简介:近年来辽河坳陷古近系泥页岩中多口井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气测异常十分活跃,显示了泥页岩良好的油气前景。根据页岩油源储一体的成藏特点,重点针对泥页岩源岩和储集性两方面内容进行了评价,在西部凹陷创新应用了泥页岩储集层评价方法、含油量确定方法。明确了西部凹陷沙四段、沙三段等发育优质烃源岩,其中沙四亚段灰质页岩热演化程度适中,生烃能力最强,页理缝发育,脆性矿物含量高,脆性指数最高达67,含油量最高达0.52%,为页岩油富油气层段。

  • 标签: 页岩油 泥页岩 优质源岩 储集层 含油量
  • 简介:本文运用水成铀矿理论,对公婆泉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特征、水文地质条件、铀源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盆地具有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并有砂岩型铀矿化显示,具备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值得进一步工作。

  • 标签: 甘肃北山地区 公婆泉盆地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 成矿条件
  • 简介:传统的对控矿层间氧化带的研究往往偏重于铀及其相应的伴生元素(Se、Mo、V、Re、Ga等)的地球化学行为,而对常量元素中非变价元素如:Si、A1、Na、K等研究还很不充分。事实上,层问氧化作用过程中,随着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水一岩反应的进行,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Eh、pH、温度等必然会友生显著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或多或少地总会在成矿主岩中最常见的元素如:Si、Al、Fe、Na、K的地球化学行为上显示出来。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含有上述元素的矿物上的一系列的变化,并最终导致元素含量上的改变。

  • 标签: 铀矿 层间氧化 常量元素 伊犁盆地
  • 简介:在上一篇论文中,我们介绍了怀俄明州纳特罗纳县(Natrona)索尔特河(SaltCreek)油田CO2泡沫先导试验的实验室研究、油藏模拟和初步设计。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测试分析以及先导试验的初步结果,包括注入量剖面(injectionrateprofile)、产量数据分析、注入和生产测井、化学示踪剂、流线分析(streamlineanalysis)和油藏模拟。虽然索尔特河油田的CO2驱开发已经非常成功,但个别孤立的井网仍面临着CO2采出量大和CO2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通过小规模高渗通道(裂缝、漏失层等)的流体窜流以及注入流体的重力上窜(over—ride)。为此,开展了泡沫先导试验,来测试利用CO2泡沫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注入量的变化(在恒定的地面注入压力下)是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注入量降低了约40%,说明CO2在储层中的流度大幅度降低。在注入表面活性剂之前和之后开展了生产测井和注入测井,观察到一口生产并的产出剖面发生了变化。在注入表面活性剂之前和之后的注气和注水阶段还注入了化学示踪剂,结果显示CO2从小规模高渗通道(例如裂缝)转向(diverted)。对4口相邻生产井的生产数据开展了分析,结果显示产液量出现了确定性的增长,而且气一液比也相应地下降。流线分析结果表明,还实现了CO2的平面转向(arealdiversion)。文中最后介绍并讨论了油藏模拟预测结果。CO2驱采油已经成为很多水驱油田的标准EOR技术。通过改善驱替效率(例如利用CO2泡沫)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 标签: CO2驱 水驱油田 测试分析 怀俄明州 泡沫 试验
  • 简介:文中描述了美国怀俄明州纳特罗纳县(Natrona)索尔特河油田(SaltCreek)CO2泡沫先导试验的设计。CO2泡沫技术被确定为前景较好的候选技术,用于提高某些目标井网的波及效率。第二套WallCreek(WC2)砂岩地层是主要的产油层段,其净厚度大约为80ft,埋深大约为2200ft。先导试验区筛选过程的第一步详细研究了这个油田很多井网的地质特征、注采特征和经营情况。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注入井位于井网中心的一个五点法井网,用于开展先导试验。开发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配方,这个配方不仅能够在地层条件下产生所需的泡沫响应,而且还可以满足初步的经济和经营目标的要求。通过岩心驱替试验进一步研究了这种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特征。建立了历史拟合的油藏模拟模型,预测了在没有泡沫的情况下油田的开采动态,从而提供了与预期的泡沫响应进行对比的基线。然后利用泡沫的动态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标定,并利用标定后的模型指导这个先导试验项目的实施和油田开发动态的预测。这个先导试验项目已于2013年9月启动。文中对初步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油田开发动态 油藏模拟模型 泡沫技术 怀俄明州 试验区 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