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8 个结果
  • 简介:作为勋伯格曾经的忠诚学生,贝尔格继续了自己的道路,最终成为他老师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

  • 标签: 贝尔格 学生 大师 勋伯格
  • 简介:尽管小泽征久已确立了他作为当代乐坛令人瞩目的新一代指挥大师之一的地位,但在我心目中,同托斯卡、富特文格勒、克伦佩勒、卡拉扬、伯恩斯坦、索蒂、朱利这些老一代大师,甚至与他同时代的普列文、阿巴多、梅塔等人相比,他始终是略逊一筹的。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同大部分中国的音乐爱好者一样,我了解这些大师的惟一途径就是听他们的唱片。而在这方面,至少就我个人的兴趣范围而言,小泽征总是没有非他莫属的独特领域。

  • 标签: 小泽征尔 卡拉扬 托斯卡尼尼 音乐爱好者 唱片 大师
  • 简介:大弥撒这是一部舞蹈作品,由二十世纪卓越舞蹈家舒茨(UweScholz,1958-2004)创作于1998年,因为用了莫扎特被称为"大弥撒"的《C小调弥撒》(K.427),所以名《大弥撒》。舒茨出生在德国朱恩海姆(Jugenheim),从小天资聪颖喜欢舞蹈和音乐,孩童时就到附近的达姆斯塔特国家音乐艺术学院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古典吉他,

  • 标签: 舒尔茨 弥撒 音乐 舞蹈作品 1998年 二十世纪
  • 简介:四、迈理论的影响迈的理论发表之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者在他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是成就还是局限,都是一种贡献。迈曾表示:“一种理论之所以有价值,不仅在于它所得到的结论和它所解释的现象,而且也在于它所导致的问题和发现。”[1](p.255)我们注意到,在众多的音乐美学、音乐分析等著作中,引用或论及迈观点的现象极为普遍。迈对音乐期待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 标签: 音乐美学理论 迈尔 述评 音乐分析
  • 简介:咏叹调套曲是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最重要的形式,它由不同速度的唱段组合而成,用以揭示人物内心纷繁复杂的情感变化。《叶甫盖·奥涅金》作于1877-78年,其中著名的塔季扬娜"写信唱段"就是典型的咏叹调套曲形式。本文就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一是内部结构的彼此独立;二是声乐、器乐主题的贯穿发展;三是速度的细致变换。

  • 标签: 咏叹调套曲 结构 主题 速度
  • 简介:德国作曲家格鲁克(1714-1787)与意大利剧本作家卡尔扎比吉(1714-1795)合作创作了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歌剧《菲欧与尤丽迪西》(OrfeoedEuridice)。该剧1762年10月5日首演于维也纳霍夫堡宫廷剧院,在当时乃至整个西方音乐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期望从音乐美学视角,分析题材内容、音乐语言、音乐风格、

  • 标签: 格鲁克 奥菲 西方音乐史 美学视角 德国作曲家 尤里
  • 简介:随着十九世纪第二次"美声学派的黄金时代"的出现以及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在歌剧的创作上,一种新的戏剧性语言及新形态的角色人物塑造逐渐形成。威尔第继承和发扬了意大利辉煌而活力充沛的歌剧创作传统,在每一部作品中都贯注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标签: 《命运的力量》 歌剧 女高音 浪漫主义思潮 创作传统 黄金时代
  • 简介:在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收藏的藏品中,有位蒙古族艺术家道吉仁钦的相关藏品分外引人注目,藏品独特而多彩,镶嵌着精美螺钿图案的四胡胡琴,刺绣着云纹、卷草纹等美丽纹饰的漂亮马靴,还有红色的演出服装和帽子、金黄色的腰带等等,都还原着道吉仁钦当年演出的热情风貌.在评书评话艺术的范畴内,特意把少数民族的连说带唱的曲艺艺术形式也归纳进来,这就使评书评话博物馆收藏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 标签: 藏品 说唱艺术 评话艺术 演出服装 艺术形式
  • 简介:变奏曲与赋格曲在马克斯·雷格全部的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数量和分量.是其一生非常感兴趣并投入了极大精力的重要创作体裁。其中《巴赫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以巴赫的康塔塔《基督升天记》中的主题为基础创作而成,使用了“动机变奏”原则,实现了复调意义上的动机变奏的全新形式:而在《贝多芬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中,他将主题分解成一些小的片断,从中提取、衍生,使之成为变奏曲的发展资源;《莫扎特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里的大多数变奏,则是在基本布局上增加一个或更多的声部而构成的。

  • 标签: 雷格尔 变奏曲 《巴赫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 《贝多芬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莫扎特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
  • 简介:本文以达豪斯的两部著作(《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和《音乐史学原理》)为主要蓝本,对这位德国当代最重要的音乐学家的音乐美学观及方法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文章考察了达豪斯对器乐美学、康德美学、情感美学、音乐的理解和音乐自律性等问题范畴的历史性梳理与诠释,认为达豪斯善于将美学观念重新放回到相关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同时又通过历史诠释来阐发自己的美学创见。这种强调历史维度的美学观点和方法论特点,对我们自身的学科建设具有显著的借鉴作用和启发价值。

  • 标签: 达尔豪斯 音乐美学 音乐史学 器乐美学 康德 情感美学
  • 简介:<正>《卢克雷齐娅·博贾》是带序幕的二幕歌剧,唐尼采蒂作曲,意大利文台本由费利切·罗曼根据维克特·雨果的同名悲剧写成。剧情发生在十六世纪初的威尼斯和费拉拉。

  • 标签: 威尼斯 意大利 剧情 母亲 同名 十六世纪
  • 简介:门德松是德国19世纪初,一位将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音乐家。他的音乐既有古典主义的端庄典雅、严谨简洁又有新时期浪漫主义奔放热情、充满遐想独特性,他的音乐对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其创作理念以及他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艺术特征加以详细的论述。

  • 标签: 门德尔松 钢琴作品 艺术特征 创作理念
  • 简介:俄罗斯作曲家阿弗雷德—加里耶维奇—施特凯(AlfredGarriyevichSehnittke,1934-1998)是二十世纪中期俄罗斯新时期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钢琴与弦乐五重奏》是他经历了序列作曲和先锋派音乐比较理性的创作阶段以后.转向突出音乐的抒情性和质朴性。以及探索新的调性呈示手段的一部极其成功的作品。本文对他在这首作品中的“调性呈示与贯穿”手法作了初步的概括和分析。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为探索二十世纪中后期在经历了严格的非调性阶段以后,作曲家们从更宽泛的角度重新对“调性”意义的审视的思维特征与技术的运用提供一个具体的实证。

  • 标签: 调性呈示与贯穿 主题动机 轴心运动 复合性调性
  • 简介:歌剧院深红色的丝绒帷幕终于拉开了,指挥家挥动起双臂,弦乐声部奏出了纤细柔弱的悲剧主题。人们正襟危坐,洗耳恭听……今晚将会看到怎样的一段故事呢?我们会为那未知的结局和人物命运而忐忑不安么?倘若此刻是坐在那黑漆漆的电影院里,这种期待的心情也许会是十分急切而强烈的。你甚至不愿事先知道这部戏的梗概是什么而宁可自己去猜想它,观众的乐趣也正在于此。我们欢喜那

  • 标签: 歌剧 作曲家 外国 威尔第 歌剧脚本 歌剧院
  • 简介:一1600年,当新世纪的起点来临,西方音乐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即将拉开。在经过了文艺复兴均衡、节制的反思后,音乐语言终于突破樊篱,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在新世纪所谓“巴洛克”的新风尚中,一种刻意凸显线性,追求强烈的光影对比的语言风格被人们接受。这种风格从杰苏阿多神经质般的呻吟低唱中、从威尼斯乐派恢弘博大的复合唱中展现出来。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戏剧性的表达。

  • 标签: 爱情传奇 《奥菲欧》 黄金时代 格鲁克 歌剧 语言风格
  • 简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吉他之友》上了解到朱伟先生在儿童吉他教学方面有着长期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培养出了很多好苗子。1999年,作为其努力的成果之一,朱伟先生的《幼儿吉他启蒙教程》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获得了业界好评。但坦率地说,那套课程的编排虽不乏亮点,比如着意选取了儿童耳熟能详的儿歌作为练习素材等,但就整体而言,教程的形式和内容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与朱先生教学实践所达到的高度不甚匹配。

  • 标签: 吉他演奏 教学指导 上海音乐出版社 诚意 对话 世界
  • 简介:有人说:“虽然珀塞的音乐中能听到欧洲各国的音乐特质,但珀塞仍然是一位地道的英国作曲家。”不过,如果吉伯特和沙利文的轻歌剧《宾纳福皇家号》里不是英国海军拉夫·瑞克斯乔,而是亨利·珀塞,那么那些船员们也许就不会如此高声宣扬他们完美无缺的英国特质了。珀塞虽说生于英国、长于英国,但是他的音乐国界却非常广泛。

  • 标签: 英国海军 欧洲各国 作曲家 塞尔 亨利 于全
  • 简介:四川是个多民族的省,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在这绚丽多姿,奇芳异彩的百花园中,有一支独具特色的奇葩,这就是阿坝藏族自治州黑水县藏族(阿麦人)二声部民歌。它不仅种类多,演唱形式多样,而且数量也很丰富。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我们对黑水县知木林区进行了调查、采录,历时一个多月,邀请了五十二个民歌手(其中最大年纪62岁,最小年纪12岁),录制了不同演唱形式的二声部民歌一百○五首,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 标签: 民歌手 演唱形式 民间音乐 阿尔 黑水县 衬词
  • 简介:开始与小泽征先生见面聊天,是近期的事。我在波士顿住过一阵子,虽然原本就是个喜欢偶尔欣赏音乐会的乐迷,但和小泽先生并不相识。后来机缘巧合,结识他的女儿征良,通过这层关系,我才见到小泽先生,有了与他对话的机会。起初,我们俩只有与工作毫不相干的私人交情。

  • 标签: 小泽征尔 快乐 波士顿 音乐会
  • 简介:如果论及作曲家在世时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家族在文化领域的影响,门德松绝对是榜上有名,而且可以排上好的名次。菲利克斯·门德松1809年生于德国汉堡,从作为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犹太思想家的祖父摩西·门德松,到成为富裕银行家的父亲亚伯拉罕·门德松,门德松家族在艺术与文学等领域都颇具话语权。正是因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在相关领域拥有的人脉,乃至双亲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投入,门德松和大他四岁的姐姐芬妮极其幸运地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标签: 门德尔松 家庭经济条件 作品 乐队 钢琴 物质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