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17纪的多恩研究,围绕“才”和“象”这对核心观念,经历了品评、颂扬、反思三个阶段。反思预示着20纪的理论争鸣,而品评和赞扬则揭示了人们对16纪末那种典雅、细腻、优美、极富乐感的抒情诗传统的摈弃。17纪的研究尽管有着强烈的品评性质,但分析较为肤浅,反思也不系统,却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诗坛的基本走向和一般状况,特别是琼生、卡洛、德莱顿等人的评价,更对后来三百多年的多恩研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即便在今天,有关多恩研究的选题依据、分析方法和基本走向,连同多恩诗的类别划分和核心概念,都可见到17纪的影子,甚至研究重点、研究空白、争论焦点、审美关照等,都显示出对17纪的多恩研究的一种回应、继承与发展。

  • 标签: 多恩研究 17世纪 品评 颂扬 反思
  • 简介:在莎士比亚"亨利三部曲"和第二四联剧的最后完成《亨利五》中,亨利五作为完美的英雄王者而出现于公众视野。但在第四幕第一场,莎士比亚揭示了这位王者的秘密困境。他和自己的父亲一样,试图通过军事征服证明王权的合法性:这是一场非此即彼的冒险,它正义与否,直接取决于它能否成功,所谓"结果证明手段";然而,战争本身就是罪孽,而罪孽无法通过罪孽洗白。年轻时的亨利(哈利王子)曾为逃避罪责而出走漫游,但他现在已无路可走,只有铤而走险,赌博命运。他成功了,但这成功同时即是沉沦:从此他承负有罪的王权,而永远失去了拯救的希望。

  • 标签: 亨利五世 漫游 王权 良心
  • 简介:2013年4月12日零点,村上春的长篇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在日本统一发售。从11日夜里开始,日本多家书店外就人潮涌动,众多读者排队等待抢购村上新作的时间的到来。文艺春秋出版社对村上新作内容讳莫如深的经营策略,媒体对题目和内容猜想的大肆炒作,以及部分书店店名改成“村上春堂”的举动,都让读者在日本出版业境况低迷的情况下对村上新作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期待。

  • 标签: 村上春树 青春小说 社会问题 色彩 长篇小说 经营策略
  • 简介:本文探讨了1980年以来英美学者关于英美本土18纪以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趋势与特色,认为批评史研究整体上存在两条发展路线:一条路线是资料性著作汇编,成果数量呈抛物线状发展态势;另一条路线是文类研究,成果数量呈直线上升格局。而且,资料性著作的出版直接带来了批评史研究的兴盛,使其成为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18世纪前 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史 文类 趋势与特色
  • 简介:我国外国文学批评界习惯于把文学视为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尤其是在19纪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研究中。其实,19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文本的意义往往滋生于其自身的智能机制之中。文学文本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被动客体,也不只在传递和记忆信息,还是一个运动的、拥有主体性的生命体,能够通过界限转换、对话机制和时空变化等途径,作用于读者,在读者大脑左右半球的互动中,不断地创造意义。

  • 标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文本 对话 时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