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国家开放大学需要什么的教育质量观?由于开放大学有着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使命和职能,其教育质量观必然注入新的内涵。国家开放大学教育质量观,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开放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为核心理念,明确两个基本定位:一是社会需求导向定位,以大众教育和终身教育构成基本内涵,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的教育特征,确立有别于精英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教育质量观;二是办学特色定位,以网络教育、系统办学、整体效能、“跨界”产品和开放合作教育的办学特点,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教育质量标准,确立开放大学面向大众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教育质量体系,实现国家开放大学促进教育公平的新使命。

  • 标签: 开放大学 终身教育 质量标准 质量体系 教育质量观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堂",是提高"三进入"质量效果的关键环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为此,必须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注重科学理论的拓展和运用,使之成为高校办学育人之"魂"和大学生成长进步之"本"。

  • 标签: 课堂教学 教育理念 教学设计
  • 简介: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将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建筑施工项目课堂BIM建设能达到学生不出校门即实现"情境"化教学。文章介绍了我院在建筑施工项目课堂研究中人才培养体系及实训基地与信息化资源库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

  • 标签: BIM 建筑施工项目 人才培养 职教基地
  • 简介:<正>陈佳勇等8位参加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被北大、复旦等名牌大学破格录取。为什么凭一篇作文就能上大学呢?北大们看重的是什么呢?诚然,在录取前,这些大学对录取者都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但他们主要看重的是这些同学从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新颖的观念,富有创新的思维,个性化的语言,以及对生活真切、

  • 标签: 作文教学 小学生 创造思维 求异思维 语文
  • 简介:由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杂志》和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西湖远程教育论坛”,于2004年5月28日至29日在杭州举行。论坛邀请了我国两岸三地从事远程教育科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主题演讲和研讨,数百名一线的远程教育工作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在线教育咨询网对论坛全过程进行了网络直播。整

  • 标签: 远程教育 教育论坛 会议综述 教育发展 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 简介:基于文化自觉、文化担当理念和高职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可系统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三融三三课堂”文化育人模式。

  • 标签: 高职 文化育人 模式 创新
  • 简介:在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以及教育改革对教育理论的要求的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首次提出教育学教育这个概念,并对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大致归纳了教育学教育的含义;二是分析了关注教育学教育的原因;三是提出了实施教育学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标签: 教育学教育 教育研究 眼高手低 教育学 教育研究者 培养
  • 简介:2007年11月21日至23日,第八届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在四川大学召开.出席本届论坛的有海峡两岸四地24所著名高校,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台湾中山大学、东吴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负责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及网络教育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

  • 标签: 教育论坛 海峡两岸 教育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交流 综述
  • 简介: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经历是其大学就读经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大学生信息技术经历的现状及其对学业结果的促进效果,是探究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通过对中国南京大学和韩国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南京大学样本的信息技术经历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差异、生源地差异、年级差异、学科差异等都非常显著,首尔大学样本除了在年级和学科等因素上存在个别指标(即信息技术使用状况)的差异之外,在其他所有背景因素上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回归分析则表明,中韩本科生的"信息技术使用状况"和"信息技术使用的积极意向"都会对各种学术性学习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信息技术使用的消极意向"均不会对各种学术性学习结果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定量分析和定性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认为,关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经历、意向和能力的支持和帮助;关注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改革刚性的教学评价制度,发挥信息技术真正支持教学的潜力;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学术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交流能力)纳入到培养目标和考评体系中来等四个方面,是改进本科生信息技术经历、提升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实践策略。

  • 标签: 信息技术经历 南京大学 首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