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硬质支气管镜技术(RB)在小儿气管气管异物(TFB)取出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TFB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本院TFB儿童72例,全部接受支气管镜检查,总结TFB患儿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结果患儿TFB的位置以支气管为主,右侧支气管46例,占63.89%(46/72),左侧支气管15例,占20.83%(15/72),其次为气管异物11例,占15.28%(11/72)。另外,按照异物种类统计:①植物性:花生、瓜子、豆类、玉米等共63例,占87.50%(63/72);②动物性:鱼刺、骨片等5例,占6.94%(5/72);③矿物性:金属类、石子2例,占2.78%(2/72);④化学性:塑料笔帽2例,占2.78%(2/72)。所有患儿气促(或喘息)消失时间(2.79±0.81)d、咳嗽消失时间(2.58±0.69)d、湿啰音消失时间(3.01±0.98)d、住院时间(3.99±1.37)d。治疗后显效55例,占76.39%(55/72),有效17例,占23.61%(17/72),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0%。结论在儿童气管气管异物(TFB)中采取硬质支气管镜技术(RB),必须保证诊断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以免延误患儿的病情。在治疗中应尽量采取有效、可靠、安全舒适的手术方法,确保患儿的安全与健康,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

  • 标签: 小儿 气管支气管 硬质支气管镜 异物
  • 简介:摘要气管插管可保障手术中肺通气的需要,气管插管为有创性操作,可导致相关损伤和并发症。本例患者行右肺上叶癌根治中见双腔气管插管致支气管撕裂,中及时发现并给予修补,随访未见明显气道狭窄。相关科室应重视导管的选择及医源性气管损伤,并制定有效预防措施避免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气管插管 支气管撕裂 医源性气管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镜下气管栓塞(fetoscopic tracheal occlusion,FETO)在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重度肺发育不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产前诊断左侧CDH并重度肺发育不良的胎儿、应用FETO治疗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同时通过检索PubMed、Springer Link、Google Scola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并详细分析截至2018年1月前发表的中英文相关文献,复习讨论胎儿CDH的FETO应用指征及术后序贯化管理的重要性。本次检索的中英文关键词为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胎儿镜下气管栓塞(fetal endoscopic tracheal occlusion)和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检索后将综述类文献及对同一作者、医院、研究所、数据库重复报道病例予以剔除。结果患儿于孕中期行产检超声检查时发现左侧膈疝,遂转入本院胎儿医学中心进行详细检查并经多学科团队制定序贯化治疗方案。孕26+3周时胎儿超声检查评估为重度肺发育不良[实测/预测LHR比值(o/e LHR)为18.8%]。按计划于孕29周行FETO,操作过程顺利。FETO后于孕29+5周、30+4周时复查超声提示o/e LHR分别为23.6%、26.1%。孕33周时突发胎膜早破,子宫外产时治疗下取出胎儿气管球囊后予气管插管,转入新生儿外科监护室。患儿于生后11 h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生后5 d在ECMO支持下行左侧膈肌修补;33 d时因出现肝肾功能衰竭,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检索文献仅发现2篇单中心RCT英文报道,一篇认为FETO未能提高CDH存活率,另一篇则认为FETO可明显提高CDH存活率。结论FETO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团队配合,可促进胎儿肺发育,对提高重度CDH新生儿期存活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先天性膈疝 胎儿镜 肺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Ilizarov支架与单边支架进行开放骨搬移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8月— 2016年8月天津医院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32例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2~64岁,平均36.7岁。19例使用Ilizarov支架(Ilizarov组),平均骨缺损长度7.9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41.4 cm2。13例使用单边支架(单边支架组),平均骨缺损长度7.8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39.2 cm2。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放射学骨矿化指数、外固定指数、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骨及下肢功能评价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60个月[(32.6±1.3)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7±2.3)d和(2.4±1.8)d(P>0.05)。Ilizarov组骨矿化指数为(43.4±8.7)d/cm,单边支架组为(45.8±10.4)d/cm(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外固定指数分别为(52.6±8.9)d/cm和(58.7±12.9)d/cm(P<0.05)。ASAMI骨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10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单边支架组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7%(P>0.05)。ASAMI下肢功能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8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9%;单边支架组优6,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69%(P>0.05)。Ilizarov组术后轴向偏移发生率为0,单边支架组为23%(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各有1例发生再骨折(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有5例和1例发生针道感染(P>0.05)。结论采用Ilizarov支架和单边支架进行开放骨搬移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均可以获得较大创面与骨缺损的同时修复,但Ilizarov支架生物力学性能更优,更便于术后力线不良的纠正。

  • 标签: 胫骨骨折 感染 伊利扎罗夫技术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部分临床特征及其支气管镜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确诊并治疗随访的50例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分为支气管镜介入组(24例)及手术组(26例)。回顾性分析其部分临床特征及支气管镜腔内介入技术、手术对其治疗疗效的部分比较。结果50例病例中位年龄为49.62岁,女30例,男20例;主要症状为气短、咳嗽、咳痰,部分有咯血、胸痛;主要发病部位为气管中下段(23例);气促指数1级8例,2级18例,3级11例,4级13例。26例首次行手术治疗,24例首次行2种以上的支气管镜腔内介入治疗,2组治疗狭窄程度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0);支气管镜介入组治疗前后气促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22,P<0.001);手术组治疗前后气促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53,P<0.001)。支气管镜介入组1例在治疗过程中有较多出血。结论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好发于气管中下段、气短、未行手术的患者。支气管镜腔内介入治疗可降低气促指数、缓解气短,且管腔狭窄缓解程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胸外科手术 气管腺样囊性癌 电子气管镜
  • 简介: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面对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介绍了1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超声引导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经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喉罩置入在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气道危机情境模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将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麻醉科进行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的48名学员按照入科顺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4名学员。试验组实施情境模拟下的喉罩置入培训,对照组实施单纯的任务训练器喉罩置入培训。培训结束后,比较两组学员理论考试成绩和在模拟临床危机事件下急救气道处理能力,包括喉罩置入成功率等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非技术能力;对两组学员开展培训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学员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0±4.2)分比(86.0±3.4)分,P=0.076];与对照组学员相比,试验组学员喉罩置入成功率更高[75.0%(18/24)比45.8%(11/24),P=0.039)],解决问题能力评分更高[(6.4±0.5)分比(2.1±1.2)分,P<0.01],教学总体满意度更高[(4.1±0.5)分比(3.5±0.6)分,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道危机情境模拟喉罩置入培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急救气道管理能力。

  • 标签: 气道危机情境模拟 喉罩置入 急救气道管理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急性脑出血患者置入胃管的预测因素,构建急性脑出血患者置入胃管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19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 425例急性脑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是否置入胃管将患者分为置入胃管组(观察组)135例和未置入组(对照组)1 29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脑出血置入胃管的预测因素,并构建急性脑出血患者置入胃管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闭塞性脑积水+疾病严重程度+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分级+接受吞咽试验(模型A)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置入胃管的效能。结果2组在学历、居住地、脑室内出血、闭塞性脑积水、痴呆、心力衰竭、心理反应、SSA分级、疾病严重程度、接受吞咽实验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182~99.19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性脑积水、疾病严重程度、SSA分级、接受吞咽实验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置入胃管密切相关。模型A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置入胃管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74、77.78%、89.30%。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闭塞性脑积水、疾病严重程度、SSA分级、接受吞咽实验与置入胃管关系密切,四者构建的模型可以预测患者置入胃管的风险,且效能较高。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置入胃管 预测因素 模型
  • 简介:摘要输尿管支架管是泌尿外科常见的体内置入物,由于置入人体内时间较长,易形成生物膜并导致难以控制的输尿管支架管相关尿路感染。针对不同抗菌策略改良的输尿管支架管具有不同的抗菌特性,本文就抗菌药物类涂层或缓释的输尿管支架管、酶类改性的输尿管支架管、金属类输尿管支架管、聚合物刷输尿管支架管、生物可降解类输尿管支架管等的特点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输尿管支架管 尿路感染 生物膜 抗菌策略 新型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8例儿童原发气管、支气管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支气管镜介入诊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8例原发气管、支气管肿瘤患儿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支气管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内镜下介入治疗方法及转归,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年龄2~12岁;男女比例为1.71∶1;病理类型:黏液表皮样癌8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7例,婴幼儿纤维肉瘤1例,中间型血管肿瘤1例,腺泡细胞癌1例。18例患儿均在全麻下完成活检明确肿瘤病理类型,并通过介入治疗手段解除呼吸道梗阻。中、术后未发生大出血、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术后1周复查内镜评估疗效,完全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结论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原发气管、支气管肿瘤安全、有效,可作为姑息治疗手段,为进一步外科手术根治创造条件,甚至成为根治腔内肿瘤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儿童 支气管镜 介入治疗 气管、支气管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呼吸科165例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结果分为单纯哮喘组(87例)和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78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肺功能、胸部HRCT、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比例等结果差异。结果与单纯哮喘组相比,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男性比例增高(56.4%比40.2%,χ2=4.315,P=0.038),哮喘病程较长[10(27)年比7(16)年,Z=-2.096,P=0.036],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66.45±13.76)%比(73.31±14.50)%,t=3.063,P=0.003]、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64.62±23.75)%比(73.57±23.67)%,t=2.383,P=0.018]及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24.80%(31.05%)比37.80%(40.00%),Z=-2.404,P=0.016]显著降低。气道炎症指标中,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FeNO≥25 ppb(68.6%比48.1%,χ2=4.471,P=0.034)及支气管壁增厚(52.6%比10.3%,χ2=34.710,P<0.001)患者比例高于单纯哮喘组。回归分析显示,哮喘病程长、FeNO≥25 ppb及支气管壁增厚是哮喘患者发生支气管扩张的危险因素。哮喘病程每增加1年,支气管扩张发生的风险增加5.4%;FeNO≥25 ppb的患者支气管扩张发生的风险增加2.923倍;支气管壁增厚患者支气管扩张发生的风险增加6.616倍。结论哮喘支气管扩张表型患者病史较长,气道阻塞程度和嗜酸性气道炎症更显著,临床需重视并加强其管理。

  • 标签: 哮喘 支气管扩张症 表型 气道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可弯曲支气管镜(以下简称为支气管镜)钬激光治疗儿童气管气管结核(TBTB)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0例(男24例、女16例)TBTB患儿的临床转归,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和经支气管镜钬激光联合治疗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治疗后肺不张恢复时间、气道梗阻解除时间。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40例TBTB患儿中35例为淋巴结瘘型(87.5%),5例为肉芽增殖型(12.5%)。常规治疗组和经支气管镜钬激光联合治疗组男性比[50%(10/20例)比75%(15/20例),χ²=2.66,P=0.10]、年龄[(3.2±2.2)岁比(2.2±1.8)岁,t=1.41,P=0.16]、病程<1个月比[30%(6/20例)比35%(7/20例),χ²=0.11,P=0.73]、病变部位单发病灶比[45%(9/20例)比60%(12/20例),χ²=0.90,P=0.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常规治疗组显效0例、有效8例、无效12例,经支气管镜钬激光联合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0例,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40%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5.34,P<0.01),观察期内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治疗有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经支气管镜钬激光治疗是快速清除气道内结核病灶的有效手段,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应提倡临床应用。

  • 标签: 支气管镜 激光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扩张器置入法在修复儿童大面积瘢痕性秃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创)伤整形外科共收治大面积瘢痕性秃发患儿5例,年龄3~14岁,其中男3例,女2例,秃发面积超过1/2头皮。其中枕部巨大皮内痣切除植皮术后瘢痕秃发1例,烧伤后瘢痕秃发4例。均采用连续扩张器置入法连续扩张头皮。一期:扩张器置入,扩张正常皮肤软组织;二期:取出扩张器,切除部分瘢痕后转移扩张皮瓣修复创面,皮瓣下方接力置入扩张器,继续进行扩张;三期:扩张器取出,切除残余瘢痕秃发区,滑动推进或旋转扩张皮瓣修复遗留秃发区。观察术后效果。结果5例患儿中2例残余10 cm ×4 cm、6 cm ×2 cm秃发部位,其余3例秃发得到完全修复,其完全修复患儿中1例切口瘢痕较宽。随访3个月至3年,患儿均毛发生长茂盛,走行接近正常,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连续扩张器置入修复儿童大面积瘢痕性秃发术后效果好、疗程短、费用低、可行性高。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儿童 瘢痕 秃发 软组织扩张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大小、封堵伞型号及封堵伞释放后形态变化等因素是否影响ASD患者在封堵术后出现头痛症状。方法纳入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成功行ASD封堵患者567例。根据患者封堵术后有无头痛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采用X线下导管校准法测量释放后封堵伞展开直径(d)、厚度(L)、封堵伞左侧伞面的最大直径(D2),并计算i值(计算公式为i=D2/L)。分析两组在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缺损大小、i值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差异,对有组间差异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SD封堵术后出现头痛症状的影响因素。在无症状组中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封堵伞型号与ASD直径的关系。结果共纳入567例成功置入单封堵伞的继发孔型ASD患者,其中男性148例(26.1%),年龄(34.4±19.4)岁。随访时间为(12.7±2.8)个月。有症状组51例,无症状组516例。有症状组患者通过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有29例术后头痛症状消失或有不同程度减轻。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ASD最大直径(TTE测量)和封堵伞型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症状组的d值[(19.80±6.67)mm比(17.40±7.28)mm,P=0.041]、D2[(43.29±7.41)mm比(39.20±9.59)mm,P=0.013]、L值[(13.06±3.72)mm比(10.19±2.90)mm,P=0.025]均大于无症状组,i值小于无症状组[(3.54±0.88)比(3.99±0.93),P=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值(OR=1.286,95%CI 1.176~1.406,P=0.002)和i值(OR=0.916,95%CI 0.867~0.968,P<0.001)为ASD封堵术后患者出现头痛症状的独立影响因素,而d值和D2值不是其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在非症状组患者中得到线性方程:封堵伞型号=1.121×ASD最大直径(TTE测得)+6.414。结论ASD封堵术后的头痛症状与封堵伞释放后展开直径及左侧封堵伞面的最大直径无关,而与封堵伞的厚度与i值有关,提示选择过大的封堵伞增加伞的厚度是引起术后头痛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头痛的发生,应尽量选择合适的封堵伞,者不宜因担心封堵伞脱落移位而加大封堵伞型号;对封堵伞偏大者术后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或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封堵伞型号=1.121×TTE测量ASD最大直径+6.414,可以作为临床选择ASD封堵伞型号的参考值。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封堵伞 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内镜下双侧翼管神经切断对难治性变应性鼻炎(AR)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内镜下双侧翼管神经切断(手术组,70例)和药物保守治疗(药物组,39例)的109例中重度持续性难治性AR合并哮喘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62例,年龄(32.7±6.8)岁。其中有95例患者完整随访3年以上。比较手术组和药物组在治疗后6个月、1年及3年时的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评分、总哮喘症状评分(TASS)、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和药物评分等数据的变化。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确定翼管神经切断术后影响改善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期间手术组RQLQ评分显著低于术前[术前、术后6个月、1年、3年分别为(2.39±0.61)分(±s,后同)、(0.81±0.43)分、(0.89±0.32)分、(1.06±0.24)分,P值均<0.001],VAS评分亦显著低于术前[术前、术后6个月、1年、3年分别为(7.13±1.04)分、(2.52±1.47)分、(2.70±1.42)分、(2.85±1.64)分,P值均<0.05],且RQLQ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药物组。手术组术后AQLQ评分显著高于术前[术前、术后6个月、1年、3年分别为(3.78±0.81)分、(4.99±0.45)分、(4.75±0.71)分、(4.62±0.64)分,P值均<0.05],且显著高于同期药物组。手术组术后TASS评分及FEV1较术前没有显著变化。手术组术后AR相关药物评分显著降低[术前、术后6个月、1年、3年分别为(0.99±0.21)分、(0.37±0.12)分、(0.39±0.26)分、(0.45±0.11)分,P值均<0.05],哮喘相关药物评分亦显著降低[术前、术后6个月、1年、3年分别为(1.27±0.31)分、(0.82±0.29)分、(0.85±0.23)分、(0.96±0.19)分,P值均<0.05],且所有药物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药物组。随访结束时,手术组患者AR和哮喘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6%(58/64)和45.3%(29/64)。通过手术治疗由"变应性鼻炎发作"或"天气变化"诱发哮喘的AR,哮喘症状也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对于AR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在改善AR症状的同时,也可显著改善由"变应性鼻炎发作"和/或"天气变化"诱发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鼻炎,变应性 支气管哮喘 翼管神经切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99mTc-DAPA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共54条经皮肾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PTRAS),分别于术前2周内和术后6个月进行99mTc-DAPA肾动态显像,利用Gates法测定患侧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压。根据术前GFR测定结果,将患肾功能分为GFRⅠ级(GFR≥30 ml/min)、GFRⅡ级(15 ml/min≤GFR<30 ml/min)和GFRⅢ级(GFR<15 ml/min)。分析患者术前术后患侧肾(分肾)GFR、肾血流灌注、术前与术后血压、服用降压药种类和剂量的变化、血清肌酐变化。结果术后GFR改善较为明显,尤其GFRⅠ级、GFRⅡ级,肾血流灌注增加,明显高于GFRⅢ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FRⅠ级、GFRⅡ级患者术后控制血压有效例数高于GFRⅢ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收缩压由(165±18)mmHg降至(138±12)mmHg,舒张压由(100±12)mmHg降至(88±8)mmHg,降压药种类、剂量较术前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治疗效果好于双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mTc-DAPA肾动态显像术前术后的检查结果GFR可用于客观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的疗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的PTRAS疗效有预测价值。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放射性核素显像 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气管气管淀粉样变(Tracheobronchial amyloidosis,TBA)是一种罕见的局限性淀粉样变,以淀粉样纤维蛋白异常沉积于呼吸道黏膜下及肌层为特征,发病机制不明。由于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体征,与其他疾病不易鉴别,常被误诊和漏诊,诊断需依靠组织病理学,临床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治疗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随着支气管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TBA的检出率增加,对TBA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也为TBA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就TBA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