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摇篮到摇篮设计种建筑学生态智能设计理念,它涉及到完全健康、可恢复居住区材料、建筑物和模式相关产业.与从摇篮到坟墓体系不同,从摇篮到摇篮设计把人类系统看作是营养循环系统,其中种物质都能够支撑生命.作为生物养分设计材料在使用后为大自然提供了营养物;通过生产-恢复-再造产业闭路系统技术养分得以循环.依据选择安全、健康因素科学建议,从摇篮到摇篮设计材料利用发挥到了极致.本着自然、文化、气候负责精神,在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它推出建筑物与社区规划都创造了多种多样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 标签: 可持续建筑学 建筑学摇篮 摇篮摇篮
  • 简介:为了研究镉胁迫不同大麻生长影响,以来自山西大麻M1和来自甘肃大麻M2、M3为材料,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镉胁迫大麻SPAD值、光合参数、不同组织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影响及不同地点株间差异。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降低大麻SPAD值,及其光合能力,且不同植株间存在显著差异,M1受抑制严重;镉胁迫使大麻地上部蔗糖和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根系、叶片和籽粒淀粉含量显著降低。镉含量分析结果显示,镉主要滞留在根系中,其中M1镉积累量最高;镉胁迫显著抑制了大麻M1根系锰和铜元素吸收,同时也影响了其在地上部各器官分配和积累,降低了M3锌元素吸收。镉大麻影响因大麻不同植株间及组织部位而异。

  • 标签: 镉胁迫 大麻 光合参数 碳水化合物 矿质元素
  • 简介:建立人皮肤模型检测杀菌类农药腐蚀/刺激,探讨体外皮肤模型替代农药动物皮肤安全评价实验可行和影响因素。使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鼠尾胶原混合培养模拟真皮层,在真皮层上接种人角化细胞,经气液培养形成表皮层。通过细胞活性和细胞因子测定鉴别化合物腐蚀/刺激,并比较体外皮肤模型和动物测试结果。结果表明,皮肤模型十种农药腐蚀测试中,与动物安全评价测试结果完全致。在刺激试验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a(IL-1a)作为检测终点提高了体外皮肤模型灵敏和准确,人皮肤模型和动物测试结果达到80%。研究表明,构建的人皮肤模型在对杀菌类农药腐蚀/刺激测试中初步表现出较好性能,作为动物替代方法进行农药品安全评价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 标签: 人皮肤模型 腐蚀性 刺激性 杀菌类农药 IL-1A
  • 简介:为了进步研究中草药方剂预防母猪繁殖障碍疫病的确切效果,选择经产母猪90头,随机分成1对照组和各用1试验药方2试验组,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产死胎比率分别高于试验组6.7%、10%,产木乃伊比率对照组为3.3%,2试验组均为正常;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与对照组(16.6%)相比,2试验组分别降低了10%、6.6%;平均窝产仔数试验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16、1.01头.由此可见,试验药方配伍合理,使用后效果确实,推荐在生产中使用.表2,参8.

  • 标签: 母猪 中草药 繁殖障碍
  • 简介:铬(chromium)是种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重金属,进入人体后可导致急慢性中毒,具有神经毒性、基因毒性、致癌和免疫毒性。了解六价铬(hexavalentchromium,Cr(Ⅵ))细胞毒性,进步探究Cr(Ⅵ)毒作用机制,可为防治Cr(Ⅵ)人群健康损害提供实验依据。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蛋白1(voltage-dependentanionchannel-1,VDAC1)参与调控线粒体外膜通透,影响细胞凋亡;同时VDAC1也是BCL-2家族重要结合位点,它可与BAX/BAK相互作用形成孔道,使线粒体内凋亡相关蛋白,如细胞色素C等,进入胞浆,引起细胞凋亡。但VDAC1影响细胞凋亡的确切路径与分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使用L02人正常肝细胞作为实验对象,通过慢病毒包装法建立VDAC1低表达细胞系,检测在相同浓度Cr(Ⅵ)处理条件下,与非染毒组相比,不同受试细胞生存率、凋亡情况、活性氧簇(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生成量、线粒体功能和凋亡诱导因子(AIF)变化情况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与VDAC1正常表达细胞相比,VDAC1低表达组在Cr(Ⅵ)染毒情况下,细胞生存率升高,凋亡率下降,细胞内ROS生成量减少,MPTP活性增加不明显,胞浆内细胞色素C(CytochromeC,CytC)和AIF含量降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VDAC1参与了由六价铬诱导线粒体依赖肝细胞凋亡,并且抑制VDAC1表达可减轻因Cr(Ⅵ)暴露而引起L02肝细胞损伤。

  • 标签: 六价铬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凋亡
  • 简介:为研究大豆肽湘黄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和经济效益影响,试验选择1日龄湘黄鸡240只,随机分为4处理,分别饲喂A组(对照组,不添加大豆肽)、B组(大豆肽:0.4%)、C组(大豆肽:0.8%)、D组(大豆肽:1.2%)饲料,实验期为42d.结果表明,添加大豆肽可以提高湘黄鸡日增重,降低料肉比,其中B组和c组增重较佳,育雏结束时,平均体重分别为350.06g和349.00g,显著高于A组和D组,料肉比C组最低,为2.49,显著低于A组和D组;添加大豆肽可以提高湘黄鸡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其中c组和D组较高,显著高于A组和B组;添加大豆肽可降低胸肌肌肉滴水损失.滴水损失为C组〈B组〈D组〈A组;添加适量大豆肽可提高湘黄鸡育雏期经济效益,其中B组利润最高,为5.62元/只.综合生产、肉品质和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大豆肽适宜添加量为0.4%.表5,参14.

  • 标签: 大豆肽 湘黄鸡 育雏期 生产性能 肉品质 经济效益
  • 简介:以宜香优2115(YX),川农优华占(HZ),F优498(FY)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实验模拟重金属镉污染,研究不同混作方式和单作方式下水稻生长和物质积累差异.结果表明:两两混作模式和三品种混作模式下水稻地上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均比单作模式下低;光合作用受混作处理影响不大,但4种混作处理下地下部可溶性总糖含量均较单作下显著升高,而地下部淀粉含量在HZ与FY混作以及三品种混作下显著升高,HZ升高程度最大.因此,在重金属胁迫下,混作栽培比单作栽培受到胁迫压力更大,且不同品种适应不同.

  • 标签: 重金属 栽培模式 水稻 光合作用
  • 简介:经口染毒大鼠检测妊娠动物接触吡草醚原药后引起致畸可能,初步评价吡草醚原药致畸危害程度。依据《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选用大鼠按雄、雌2:1比例同笼交配,次日清晨阴道涂片检查雌鼠,发现精子即确定为受孕第0天,设低、中、高三剂量组(18.56、92.80、464.00mg·(kg·d)-1)、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在雌鼠受孕第6~15天灌胃给予受试物,连续共10天,在妊娠第19.5天,处死孕鼠检查胚胎发育情况。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孕期体重增重值降低,差异有显著(p〈0.05),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吸收胎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胎鼠重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p〈0.01),阳性对照组胎鼠外观畸形明显,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p〈0.01),各剂量组胎鼠外观畸形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p〉0.05),中、高剂量组组和阳性对照组胎鼠骨骼及内脏畸形例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p〈0.01)。实验结果表明吡草醚原药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影响雌鼠体重增长及其胚胎发育。

  • 标签: 吡草醚 生长发育 胚胎毒性
  • 简介:采用半静水式实验方法,研究Pb^2+暴露30d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生理状态和耳后腺分泌蟾蜍甾烯水平影响。结果表明,随Pb^2+浓度(0.68~5.46mg·L^-1)升高,蜕皮和自发活动减少,存活率下降。进步采用液相-质谱检测技术发现,0.68mg·L^-1Pb^2+暴露下,10种蟾蜍甾烯水平出现1.5倍以上变化。5.46mg·L^-1Pb^2+暴露下,17种蟾蜍甾烯水平发生下调(〉1.5倍),其中bufarenogin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他物质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这说明Pb^2+暴露蟾蜍耳后腺中蟾蜍甾烯物质具有潜在影响。

  • 标签: 铅离子 中华大蟾蜍 蟾蜍甾烯
  • 简介:大蒜化感作用研究很广泛,实验采用不同浓度大蒜鳞茎浸提液芥菜种子萌发、根长、茎长和幼苗鲜重影响,结果表明,经大蒜鳞茎浸提液处理后花叶芥菜种子在不同浓度下呈现不形态,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在不同浓度大蒜鳞茎浸提液影响下随着浓度而变化,在0.02g/mL浓度下,花叶芥菜发芽率为97.8%,为最适宜种子发芽浓度,而对于种子发芽势来说,最适宜浓度则为0.04g/mL,达到了54.8%,浓度为0.02g/mL时平均根长为1.82cm,平均茎长为2.28cm,平均茎重为0.05g,0.03g/mL时平均根重为0.06g.不同浓度大蒜鳞茎浸提液种子幼苗不同部位促进和抑制作用也不样.

  • 标签: 大蒜鳞茎浸提液 芥菜 发芽率 发芽势
  • 简介:采用连续灌胃染毒方法,探讨了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acid,PFOA)经口急性染毒大鼠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影响.选择雄性Wistar大鼠40只,实验组PFOA染毒剂量分别为2、8、30mg·kg^-1(bw).连续灌胃染毒7天后,制备海马单细胞悬液,采用Fura-2/AM荧光探针法测定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使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机法(HPLC/MS-MIS)检测血清与脑组织中PFOA浓度.结果表明,染毒组大鼠血清与脑中PFO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血清与脑中PFOA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11,P〈0.01).PFOA染毒8、30mg·kg^-1(bw)实验组海马细胞[Ca^2+]。分别为(207.89±22.84)nmol·L^-1和(284.19±14.75)nmol·L^-1,显著高于对照组((141.68±11.47)nmol·L^-1)和PFOA染毒2mg·kg^-1(bw)实验组((147.38±19.23)nmol·L^-1)(P〈0.01).大鼠脑、血清中PFOA浓度分别与海马[Ca^2+].存在正相关关系(r^2=0.552,P〈0.01;r^2=0.756,P〈0.01).研究结果显示,PFOA暴露可使血清和脑组织中PFOA浓度增加,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Ca^+].升高.

  • 标签: PFOA 大鼠 海马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 简介:以斑马鱼(Daniorerio)为研究对象,探讨铅(Pb)、得克隆(DP)及二者联合急性暴露斑马鱼胚胎神经毒性作用。结果表明,Pb(5、20μg·L^-1)和DP(15、60μg·L^-1)单独暴露均会引起斑马鱼自主运动频率增加,触摸反应能力和自由游泳活力下降,并且抑制初级运动神经元生长,加剧尾部细胞凋亡。但与20μg·L^-1Pb单独暴露相比,高剂量联合暴露(20μg·L^-1Pb+60μg·L^-1DP)使斑马鱼自主运动频率显著降低(P〈0.05),触摸反应能力和自由游泳活力显著增强(P〈0.05),初级运动神经元轴突长度显著增加(P〈0.05),尾部细胞凋亡减少。与5μg·L^-1Pb单独暴露相比,低剂量联合暴露(5μg·L^-1Pb+15μg·L^-1DP)也显著减少斑马鱼尾部细胞凋亡(P〈0.05)。上述结果表明,Pb或DP单独暴露斑马鱼均可引起神经毒性作用;但二者联合暴露斑马鱼自主运动、触摸反应以及自由游泳活力影响则表现为拮抗作用。

  • 标签: 得克隆 斑马鱼 胚胎 神经毒性 联合暴露
  • 简介:以泥鳅胚胎及仔鱼为试验材料,选择胚胎发育4不同时期(囊胚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尾芽期)及仔鱼期为处理开始时间点,探讨了离子液体[C8min]CI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随着[C8min]CI浓度增加,泥鳅胚胎孵化率下降,畸形率上升,具有明显剂量-效应关系,67~150mg·L-1[C8min]CI泥鳅胚胎均表现出明显致畸毒性效应;随着[C8min]CI浓度增加,泥鳅仔鱼死亡率上升,而100~225mg·L-1[C8min]CI泥鳅仔鱼具有明显致畸、致死作用。其中,[C8min]CI孵出期泥鳅仔鱼24h、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7.95和86.77mg·L-1;而[C8min]CI孵出后3d泥鳅仔鱼24h、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3.77和40.98mg·L-1。由上可知,在剂量内,[C8min]CI泥鳅胚胎及仔鱼发育有明显致畸、致死作用,这为离子液体[C8min]CI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泥鳅 [C8 CI 胚胎发育 毒性
  • 简介:为评价由酸雨、酸性矿山排水等环境污染导致水体酸化及水体重金属联合作用水生生物生态毒性效应,研究了不同pH值(pH:3、4、5、6、7和7.8)条件下Cu2+斑马鱼胚胎发育影响。结果表明,酸性水体及Cu2+单存在时,酸斑马鱼胚胎24h半数效应浓度值EC50为pH=3.65,Cu2+(pH=7.8)斑马鱼胚胎24h—EC50为0267mg·L-1;当水体酸化及水体中Cu2+共存时,较低pHCu2+生物毒性起协同作用,表现为随溶液pH降低,各浓度Cu2+斑马鱼胚胎24h凝结率显著增高(P24h致死率=0.001),而斑马鱼胚胎96h孵化率显著降低(P96h孵化率=0.002),且不同浓度Cu2+之间生物毒性效应存在显著差异(P24h致死率=0.0321;P96h孵化率=0.0028)。这说明酸性水体和Cu2+都显著影响斑马鱼胚胎发育,且Cu2+在酸性水体中斑马鱼胚胎毒性显著增强。因此,在受重金属Cu2+污染地区,如同时受到酸雨或酸性矿山排水等较低pH值和Cu2+双重胁迫,较低浓度Cu2+就能够水生生物生殖发育及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和危害。

  • 标签: 水体酸化 CU2+ 斑马鱼胚胎 联合生物毒性
  • 简介:为明确生物炭对植物毒性效应,以石英砂+生物炭水浸提液培养方法研究不同剂量生物炭小麦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剂量(0.0、10.0、20.0、40.0、80.0、160.0g·kg^-1)生物炭水浸提液处理下,虽然小麦发芽率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但根、芽生长表现出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且在160.0g·kg^-1时抑制率最大,分别为18.11%和22.22%。在幼苗生长期(11d),高剂量生物炭幼苗根生长抑制作用增强,160.0g·kg^-1处理下抑制率显著增加至55.59%(P〈0.05)。此外,当生物炭剂量较低时,小麦幼苗根、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增加;随生物炭剂量增加,3种抗氧化酶活力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幼苗生长出现生理损伤,表现出明显植物毒性效应。

  • 标签: 生物炭 小麦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生理损伤
  • 简介:为探讨甲醛、苯、甲苯及二甲苯混合气体急性暴露小鼠肺脏氧化损伤作用,选用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染毒组。染毒组1到4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依次为:1.0+1.1+2.0+2.0μg·L-1、3.0+3.3+6.0+6.0μg·L-1、5.0+5.5+10.0+10.0μg·L-1、10.0+11.0+20.0+20.0μg·L-1,各染毒组混合气体浓度分别是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10、30、50和100倍。用静式吸入染毒方式,每天染毒2h,共染毒10d,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肺脏中氧化损伤指标。结果表明:染毒组小鼠体重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组,肝脏和脾脏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肺脏ROS、MDA含量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T-AOC、GSH、CAT、GSH-Px及SOD活力随染毒剂量增加而降低,并且ROS、MDA含量与混合气体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GSH含量与混合气体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甲醛、苯、甲苯及二甲苯混合气体急性暴露小鼠肺脏具有氧化损伤作用,混合气体联合毒性效应强于单组分,ROS、MDA和GSH可以作为评价VOCs急性暴露机体氧化损伤作用敏感生物学标志。

  • 标签: 甲醛 苯系物 氧化损伤 生物学标志
  • 简介:尘/土以及含阻燃剂产品皮肤接触是四溴双酚A(TBBPA)重要的人体暴露途径。为研究TBBPA经皮肤亚慢性暴露毒性效应,选择无特定病原菌级别(SPF级)Wistar雄性大鼠作为受试生物,分别设空白对照组(K)、溶剂对照组(Z),以及20mg·kg^-1(A)、60mg·kg^-1(B)、200mg·kg^-1(C)、600mg·kg^-1(D)共4不同剂量TBBPA暴露组,采用皮肤接触方式连续暴露90d。暴露期间观察大鼠状态并称重,于第91天解剖大鼠,分离主要脏器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并暴露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研究发现,经皮肤暴露TBBPA后,90d暴露期间不同实验组Wistar大鼠在表观形态、行动、进食方面无差异,TBBPA暴露导致大鼠体重略微降低,但各处理组间大鼠体重无显著差异;90d暴露后不同剂量组间大鼠器官脏器系数没有显著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组大鼠皮肤暴露区域均有定程度炎症细胞浸润及部分组织胶原间隙增宽。研究结果表明,TBBPA90d亚慢性皮肤暴露Wistar大鼠无明显毒性效应。

  • 标签: 四溴双酚A Wistar雄性大鼠 亚慢性毒性 皮肤暴露 生理损伤
  • 简介:为评价辛基酚(OP)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蝌蚪急性毒性,将26期蝌蚪暴露在浓度为5.0×10-7~5.0×10-6mol·L-1OP水体中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蝌蚪死亡率随着OP浓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24、48、72、96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55×10-6、2.96×10-6、1.90×10-6、1.52×10-6mol·L-1;96h零致死浓度(96hLC0)为9.70×10-7mol·L-1;安全浓度(SC)为1.52×10-7mol·L-1.另外,为探讨SC以下OP蝌蚪生长发育影响,将26期蝌蚪连续暴露在1.0×10-7、5.0×10-8、1.0×10-8、1.0×10-9mol·L-1OP水体中,并设1.0×10-7、1.0×10-8mol·L-1雌二醇(E2)阳性对照及空白对照,直至70%蝌蚪完全变态.在暴露20d、40d和70%蝌蚪完全变态时共3次测量蝌蚪及幼蛙体长和体重,分别统计70%蝌蚪发育至跗蹠部伸长期、前肢伸出期和完全变态期所需时间.结果表明,SC以下OP和E2蝌蚪死亡率影响不明显,但1.0×10-9~1.0×10-7mol·L-1OP和1.0×10-7、1.0×10-8mol·L-1E2可不同程度地延缓蝌蚪发育时间,降低蝌蚪体长和体重,并导致少数蝌蚪发育畸形.结果说明低浓度OP与E2相似,蝌蚪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

  • 标签: 辛基酚 中国林蛙蝌蚪 毒性 生长发育
  • 简介:地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近地层O3污染日趋严重,已对水稻和冬小麦生长造成严重威胁。为评估O3污染我国农业生产风险,综合已有剂量反应实验结果,我国南北五地区(北京、定兴、江都、嘉兴、东莞)水稻和冬小麦O3敏感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随着实验地区和实验品种变化,两种作物O3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水稻O3敏感程度由北到南逐渐增加;(2)两种作物产量均随O3剂量增加而降低,且冬小麦减产程度高于水稻;(3)基于FACE实验得到作物O3敏感性高于基于OTC实验研究结果。利用上述研究得到O3剂量反应方程和O3浓度预测数据,未来我国水稻和冬小麦产量损失进行了评估。预计到2020年,我国五主要作物产地水稻和冬小麦产量损失范围分别为3.2~28.8%和7.8~36.9%。上述结果表明,O3污染已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造成巨大威胁,且作物品种间存在明显O3抗性差异,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O3浓度上升,同时,需要利用更科学实验方法进行O3抗性品种选育,这对降低O3农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臭氧 水稻 冬小麦 开顶箱 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