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1概况应中国香港天文台(HK0)邀请,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张旭斌、王洪于2014年12月1—5日赴中国香港天文台参加wM0志愿合作计划(VCP)下的“资料同化及中尺度集合预报”专题讲习班。

  • 标签: 集合预报 资料同化 讲习班 中尺度 专题 WMO
  • 简介:1引言地面植被状况的监测和分类在农业、林业、牧业等方面是有很大意义的,通过卫星遥感手段从宏观上对较大区域进行监测是可行的。各种植被在遥感信息中的特征不同,识别这些特征对各种植被分类以及估算其面积是非常重要的,进而对森林火灾、草场产量,作物产量判断

  • 标签: 卫星遥感资料 地面植被 遥感信息 植被指数 反照率 绿度值
  • 简介:A文件是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简称,由于A文件存储要素方式位的复杂性,直接对A文件资料的查询、统计非常不方便,尤其是需要对不同台站、不同月份的A文件进行查询统计时。通过编写程序将A文件观测资料解读写入XML数据文件和关系型数据库,形成完整的浙江省A文件观测资料数据库。就可以很方便的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查询统计应用软件,就能实现全省任意时段、区域A文件观测资料的查询和统计,为A文件观测资料数据的二次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A文件 StringTokenize XML 解读 数据库
  • 简介:使用北京市气象局2台TP/WVP-3000微波辐射计探测2008年9月14日1次西北—东南移向的雷暴冰雹天气的温度廓线数据,以降水回波只覆盖西北方的车道沟站且产生降水时的温度数据作为降水云内温度垂直廓线,以东南方的观象台站的温度数据作为云外环境温度垂直廓线,比较分析了降水云内和环境温度在不同垂直高度层上的差异和降水云移经单站上空的温度演变,并用CFL-03型边界层风廓线仪分析了降水过程中下沉气流的特征。结果显示:降水发生时段(21:00~21:15),降水云内与环境平均温差呈现底层温度远低于无降水的云外环境温度,而降水云前部从低层到高层云内温度都远高于环境温度,其中2km高4.2℃,4km高10.1℃,6km高8.8℃。

  • 标签: 微波辐射计 降水云 温差 温度垂直廓线
  • 简介:本文利用2004年黄河上游人工增雨基地(青海省河南县)的711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地面常规观测资料,经过大量的统计和计算,根据人工增雨作业前后降水云系雷达参量的变化,对人工增雨的催化效应进行初步分析。

  • 标签: 黄河上游 雷达参量 降水云系
  • 简介:数据挖掘(DataMining)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抽取出潜在的、不为人知的有用信息、模式和趋势。数据挖掘的目的在于提高市场决策能力、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预言未来趋势等。例如,超市可以通过分析其原始交易数据,得出某几种商品销售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作出决策,比如将方便面与火腿肠摆放在一起,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 标签: 数据挖掘 气象科技服务 客户资料 应用 决策能力 经验基础
  • 简介:1基本情况2013年1月21~25日,基本系统委员会(CBS)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DPFS)开放计划领域组(OPAG)实施协调组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会议由OPAG—DPFS新一届负责人、来自英国气象局的KenMylne先生主持。在简短的会议开幕式上,wMO天气和减灾服务司(WDS)代理司长施培量代表wMO秘书长致欢迎辞。他介绍了CBS的构架特点,即wMO世界天气监测网计划(WwW)的每个业务领域都设有一个开放计划领域组(OPAG),

  • 标签: 预报系统 CBS 会议简介 加工 WMO 日内瓦
  • 简介:利用CloudSat和CALIPSO卫星云产品数据分析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华北(陆地A1)、日本海(近海A2)和太平洋地区(远海A3)的中云(高积云Ac和高层云As)分布特征.3个地区全年中云平均发生概率近1/3,As的发生概率高于Ac.As高度主要位于4~8km,Ac则集中于高度3.5~5.5km范围,中云垂直及水平尺度从陆地向深海逐步增加.位于对流层中部的中云其所处位置温度使冰晶和过冷水状态的液态水能够同时存在.统计结果表明As中冰态粒子含量占绝对多数,Ac中液态和冰态各占比例彼此相当.As与Ac中IER(冰晶有效粒子半径)分布与高度均呈负相关关系,IER谱分布主要范围为35~80μm.As中LER(液水有效粒子半径)与高度呈正相关特征,但Ac中这一特征明显减弱,Ac及As中LER主要分布范围为5~15μm.As及Ac中IWC及LWC谱分布比较分散,与高度之间的相关性亦不明显.

  • 标签: CloudSat资料 CALIPSO资料 高层云 高积云 物理属性
  • 简介:欧亚中高纬地区的积雪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子,但是观测台站稀疏且记录只到1996年,导致积雪观测资料严重缺乏。基于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3套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的20世纪再分析资料NCAR-20thcenturyreanalysi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及日本气象厅(JMA)的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JRA-55),利用前苏联站点观测的雪深资料评估雪深再分析资料在欧亚大陆区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3套再分析资料对积雪的时空变化均具有一定的描述能力;其中,尤以JRA-55再分析资料与观测事实最为接近,能较好揭示欧亚中高纬雪深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雪深的长期变化趋势。JRA-55再分析资料揭示的欧亚雪深与169站观测有90%吻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有76%一致,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只有一半。区域尺度上,JRA-55再分析资料揭示的欧洲、西伯利亚南部雪深在1961~1990年的变化与观测是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1、0.87,而20世纪再分析资料仅有0.77、0.32。长时间序列的雪深资料(JRA-55)表明欧亚大陆积雪存在年代际的变化特征:1960年代积雪偏少;1970年代偏多;从1980年代开始呈现减少趋势,持续至20世纪末,并且积雪的减少是高纬度积雪变化造成的。

  • 标签: 欧亚中高纬 再分析资料 雪深变化 适用性评估 年代际变化
  • 简介:利用采自崆峒山区的66根油松树轮样芯,建立了采样点的标准年表、差值年表和自回归标准化年表。相关分析表明,标准年表与当年夏季均温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重建了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序列。结果表明,自1751年以来,研究区存在3个高温期(1786-1847年,1894-1937年、1987-2004年)和3个低温期(1764-1785年、1852-1893年,1952-1986年)。与Nino3指数、南方涛动指数(SOI)和太阳黑子数等对比表明,崆峒山地区对全球大尺度气候变化及太阳活动都有较好的响应。

  • 标签: 树轮宽度指数 夏季均温 气候变化 崆峒山
  • 简介:基于B/S架构建立了一个历史气象资料共享检索平台,后台采用MSSQLServer2005搭建数据库服务器,采用ArcGISServer9.3搭建WebGIS服务器,前台开发了一个多功能的资料检索界面,提供自定义条件的检索和多种统计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设计了图表、图像、Excel表格等多种输出方式,为全省气象业务服务人员提供了一个方便实用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历史资料共享检索系统。

  • 标签: 公共气象服务 WEBGIS B/S架构 历史资料
  • 简介:主要介绍了日本数值预报格点资料以及资料下载、解压、格式转换、图形生成等业务化处理过程中的关键要点和技术细节,半年多的业务运行表明,日本数值预报格点资料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格点资料 数值预报 日本 技术 格式转换 处理过程
  • 简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全国30000多个地面自动站降水与CMORPH(ClimatePredictionCenterMorphingtechniquel卫星反演降水融合而成的融合降水产品,分析了融合降水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降水量级以及站点稀疏区和密集区的融合效果,结果表明:融合降水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量值均较卫星反演降水有显著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且误差的区域性差异减弱;融合降水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分布接近于地面观测降水,虽高估了雨强小于等于4mm/d的降水,低估了大于4mm/d高值降水,但同一量级下的误差比卫星反演降水大幅减小,且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改善效果明显;站点密集区的融合降水值主要是取决于地面观测降水;站点稀疏区在没有站点分布时,融合降水值主要取决于卫星反演降水,但随着站点个数增加,地面观测降水在融合降水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且超过了卫星反演降水的作用。可见融合降水充分有效利用了地面观测降水和卫星反演降水各自的优势,融合效果明显。

  • 标签: 高分辨率 融合降水 资料评估
  • 简介:利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二连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1968—2008年41年地面观测7个要素的变化特征。选择那仁站对比分析了1994年前后两个时间段各要素的变化。揭示了由于城市发展,1994年后二连浩特站周围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使得平均气温、地面温度明显升高,平均风速明显减小的事实。

  • 标签: 环境变化 影响 观测资料 对比分析
  • 简介:本文以2007年4B1日福建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例,通过分析TBB、云导风、云层反演湿度场的特征,结合环流背景和实况资料,探讨如何应用卫星反演资料寻找对锋前暖区内强对流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 标签: 强对流 卫星反演Tbb 云迹风 相对湿度
  • 简介:1地球观测系统(EOS)由于地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以及生物圈是紧密地耦合在一起,因此要充分了解全球环境的变化,就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来研究。地球系统的复杂性,造成许多重要的环境变化问题科学家们无法作出准确完整的回答,原因在于人们对环境变化的基本事实了解不足,缺乏完备而精确、可供分析和检验的全球数据集。

  • 标签: EOS/MODIS 环境遥感 卫星资料 地球观测系统 展望 应用
  • 简介:利用闪电定位系统、MP-3000A地基微波辐射计、雷达、地面雨量计和探空等观测资料对2015年5月14—15日湖北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中降水量、闪电、水汽、液态水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基于闪电和微波辐射计资料联合估算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结果表明,降水发生前,微波辐射计探测到空中水汽密度和液水含量明显增加,闪电活动峰值提前于降水峰值2h。水汽密度与云闪数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8。利用水汽密度和地闪资料估算对流性降水结果与观测结果比较一致,估测的降水量好于仅用地闪资料的估算,且基于水汽密度、地闪得到的单个闪电表征的降水量为1.94×10~7kg·fl~(-1)。

  • 标签: 降水 雷电 估算降水 微波辐射计 单个闪电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