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决定了地球气候及其变化的状况,因此全球能量平衡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而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对全球能量平衡的模拟效果也是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指出,目前第五次模式对比计划(CMIP5)发展的地球系统模式在模拟气候系统5个圈层方面有许多改进,但是直接涉及到评估地球系统模式模拟全球能量平衡的研究较少。

  • 标签: CMIP 全球能量 地球气候 气候系统 地球系统 前第五
  • 简介:渭南自动气象站2005年进入单轨运行。在2a的运行中,自动站的压、温、湿、风、地温等气象要素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天气实况,与人工站观测的差值相对稳定,唯独雨量与人工观测差值较大且不稳定。通过对渭南站2005年和2006年汛期(4—10月)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

  • 标签: 自动站 降水量 数据质量 人工观测 自动气象站 天气实况
  • 简介:针对“陕西气象短信退订用户回访调查”及“2012年全年的气象短信业务投诉”等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影响陕西气象短信用户粘性的主要因素有:用户离网和3G客户端的快速发展;气象短信内容不能很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信息接收时间不能满足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行为。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气象短信业务对策。

  • 标签: 气象短信 用户粘性 对策建议
  • 简介:本文对在无专业仪器条件下如何判明干扰性质,查清干扰来源作了介绍;干扰强度估算和载波频带分析是正确决策的基础,本文介绍了计算分析方法。

  • 标签: HRPT系统 电磁 干扰 判断
  • 简介:2005年,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飓风季节。它伎我们认识到对热带气旋登陆时和登陆后的路径和强度、风暴潮和累积降水的地理分布和量级的早期识别和可靠预报的重要性。更准确、更可靠、时效更长的预报对疏散计划制定和实施、应急响应资源分配、减少生命损失和人类灾难具有直接的作用。

  • 标签: 累积降水 卫星探测 PATH 温度湿度 全天候 热带气旋
  • 简介: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对所获取气象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连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城市的发展,探测环境的保护历来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实施前,探测环境的保护依据的是气象部门的规章规范和技术规定,或当地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性文件,这些规章或政府文件没有法律渊源,依据它们开展的工作只是一种管理行为,不具备“依法行政”的强制力。

  • 标签: 气象探测环境 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法律 武器 气象资料
  • 简介:我局地面有线综合遥测(Ⅱ型)站(下称Ⅱ型站)自安装调试投入运行到目前转入单轨运行取代人工站的所有器测项目,其数据都将作为气象情报互相交流及历史资料入档,这就必须确保观测仪器正常运行,要求每个观测员务必增强工作责任感,加强对探测仪器的巡视,特别是判断正点前“实时数据”有否异常现象,若能在这段时间内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排除故障,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整个测报业务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Ⅱ型站建设的不断推广,

  • 标签: 探测仪器 排除故障 巡视 正常运行 安装调试 历史资料
  • 简介:L波段雷达经过多年业务运行,故障频发,极易造成记录缺测或中断。如何在故障出现时完成观测任务,保证气象数据准确和完整,值班员的应急处置方法及时得当显得尤为重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西安泾河站2017年11月23日02时的一次L波段雷达系统突发性故障为例,从故障研判、仪器准备、数据观测、记录处理、编发报文等方面详细记录了单独测风应急观测业务流程和操作技巧,供同行参考。

  • 标签: 高空气象观测 应急处置 GTC2型备份接收机
  • 简介:该项目的目的是以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为工作平台,开发一套利用双线偏振雷达探测物理量,高精度反演降水强度、降水总量、液态含水量和识别冰雹区、过冷水区、降雨区、降雪区、降雹降雨混合区等的软件系统。双线偏振雷达是继多普勒雷达技术后,将在我国逐步推广的雷达探测技术。在我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上增加双线偏振功能后,可以直接探测到与降水粒子的微物理特征有关的差分反射率因子、退偏振因子、差相移、零延迟交叉信号的相关系数等物理量。双线偏振雷达可以改善雷达估测降水的能力,有效识别降水粒子的相态和大小,在人工影响天气、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水库和城市水源的管理、航空等领域有很大应用潜力。

  • 标签: 双线偏振雷达 软件系统 天气雷达 降水强度 液态含水量 降水总量
  • 简介:本文通过对检验飞机增雨效果的雷达参量的分析,筛选出较为理想的增雨效果实时评估因子,旨在从雷达的角度提供能够快速检验飞机增雨效果的要素。结合日常观测经验对数据分析得出:平显20DB区回波面积和高显回波绝对高度为实测时较为理想的评估参量。它们的优点在于实时性强,实用性和要素稳定性好。通过对30余架次飞行作业雷达资料个例的统计,说明此评估方案基本可行。

  • 标签: 雷达回波 增雨效果 20DB区面积 回波绝对高度
  • 简介:1概述龙岩新一代天气雷达雷达阵地在海拔1486.9米的红尖山上,主阵地与市气象局业务大楼直线距离16公里,道路距离35公里,行车时间1小时。由于雷达系统采取遥控工作模式,即雷达控制与产品处理平台设置在市区业务大楼内,对红尖山阵地上的雷达进行遥控操作。虽然在红尖山上还不能实施无人值守,但也要将人员减少到最少程度,

  • 标签: 雷达阵地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CINRAD 龙岩市 彩色 遥控操作
  • 简介:目前,全国多数探空站仍在使用701测风二次雷达.其主要工作部件多为阻容元件和电子管组成,工作的稳定性相对较好.由于设备生产时间较长、元件趋于老化、配件稀少,故障逐日增多.

  • 标签: 二次雷达 电子管 测风 阻容元件 故障维修 配件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8日发生在新疆伊犁地区一次系统降水过后的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对流风暴并无有利的大尺度系统配合,有发生突然、维持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利于出现局地对流风暴的主要因素为地表附近高温、高湿,空气中能量释放不完全等。本次降雹过程存在对流风暴,成熟时回波强度大于50dBz,相对应的速度图上有逆风区、辐合气旋式速度对以及下层辐合、上层辐散等特征。研究还发现,强回波区扩展到-20℃等温线以上,风暴顶辐散正负速度差较大,VIL持续大于50kg·m^-2,以及VIL突增等都是冰雹强度预报简单有效的参量。

  • 标签: 强风暴 冰雹 回波强度 VIL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新型监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3—14日华北飑线过程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等特征。结果表明:(1)"0613"飑线过程发生在"上干下湿"的水汽垂直分布环境条件下;在蒙古冷涡影响背景下,河套地区生成的对流云团在前倾结构700hPa与850hPa冷式切变线之间发展合并,形成有组织的飑线系统。(2)在强盛阶段,飑线具有明显的弱回波通道,飑线西段为偏西风与偏东风形成的气旋式切变,东段为强的反气旋式切变;弓形回波顶点处风向、风速辐合显著,飑线内部后侧倾斜向下的入流急流将中层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加强了对流风暴的下沉运动,并与后侧倾斜向下的冷空气入流共同作用加强了飑线前侧的气压梯度,是地面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3)飑线前部低压暖区生成的对流云泡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附近发展合并形成超级单体风暴,其后侧中高层入流将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促使地面出流及风暴前沿辐合抬升运动增强,使得超级单体风暴生命维持较长,是山西长治大冰雹持续近4h的主要原因。(4)同一飑线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垂直结构、移速及带来的强天气有明显差异。(5)自动站极大风速切变线的生成较雷暴大风带的出现提前30~40min,这对飑线大风预警有指示意义。

  • 标签: 冰雹大风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系统
  • 简介:1高空探测业务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空探测系统获得了长足发展,业务应用的探空仪从苏式49型探空仪等比较杂乱的型,发展到我国1985年开始自行研制、生产的59型探空仪和80年代的电子探空仪;地面接收测风系统从短波收报机、光学经纬仪、200MHZ无线电经纬仪迅速发展到60年代初期的400MHZ701型二次测风雷达,并建成120个站的业务探测网,成为全球探空站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 标签: 探空仪系统 波段测 测风雷
  • 简介:基于2016年2月和8月江西宜春风廓线雷达探测水平风场数据,分别利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重构法和高斯滤波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结果发现,相比原始观测风场,EOF分析重构法和高斯滤波法均能有效过滤风廓线雷达原始风场的高频脉动。两种方法对比分析发现,对于空间尺度的瞬时扰动,EOF分析重构法质控效果优于高斯滤波法;对于时间尺度的瞬时扰动,高斯滤波法质控效果优于EOF方法。

  • 标签: 风廓线雷达 质量控制 水平风场 EOF分析 高斯滤波
  • 简介:对山西省气象部门近二十年的目标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阐述了基本情况和具体做法,归纳出一些基本经验。通过目标管理,山西气象基层台站的综合改善在全国气象部门开创了先河,这在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省份十分不易。目标管理不失为一种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的科学管理方法。

  • 标签: 科学管理水平 调控能力 宏观 气象部门 科学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