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粘膜免疫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致病性细菌侵入机体后,首先遭遇到天然免疫的抵抗,随后产生获得性免疫,两者共同执行机体的防御功能,消灭入侵细菌.最近的研究表明上皮细胞对细菌感染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防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肠上皮细胞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 标签: 肠粘膜上皮细胞 天然免疫 作用 粘膜免疫
  • 简介:目的建立具有潮霉素(hygromycin)抗性的3T3细胞系,用于转染目的基因(pTRE-Ins-human)的ES阳性细胞克隆筛选的饲养层.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含有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的质粒pHyg导入3T3细胞中,利用潮霉素的药物选择特性,对转染细胞进行压力筛选,并对其进行PCR鉴定.结果经500μg/ml的潮霉素压力筛选后,获得了抗性细胞克隆.抗性3T3细胞的形态和生长速度与正常3T3细胞没有差异,特异性核苷酸引物检测抗性细胞基因组DNA,可以扩增出对应的核苷酸片段.结论成功地培育了潮霉素抗性的3T3细胞,为进行目的基因(pTRE-Ins-human)转染ES细胞的阳性细胞克隆筛选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潮霉素 抗性 细胞 饲养层 基因
  • 简介:目的采用反刍兽源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研究附红细胞体的感染途径及在小鼠体内的消长规律,试图建立附红细胞体感染动物模型.方法经小鼠腹腔、皮下接种含有附红细胞体的奶牛、山羊血液,脏器悬液和接触感染.结果四种接种方法均获成功,附红细胞体在小鼠体内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感染后第8天附红细胞体在小鼠的血液可以查见.感染后第15~18天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达到高峰.感染后第20d附红细胞体逐渐消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未见感染小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可以用小鼠建立附红细胞体感染动物模型.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方式有以下几种:腹腔、皮下接种、接触感染.

  • 标签: 反刍动物 附红细胞体病 小鼠 感染 动物模型
  • 简介:免疫细胞在机体各部位之间不停地迁徙,对于抗原识别和启动快速有效的免疫应答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和身体应激可引起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分布改变,而交感神经在调节应激引起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再分布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神经和免疫相互调节机制研究表明,交感神经活化时通过释放儿茶酚氨类神经介质,一方面通过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对免疫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调节,引起外周血白细胞分布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参与调节慢性应激时淋巴细胞数目下降。

  • 标签: 交感神经 淋巴细胞 分布
  • 简介:实现微藻产油工业化生产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自然光对微藻进行培养。本文在室外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起始细胞浓度对Chlorococcumpamiru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细胞浓度(OD550)为0.02时比生长速率最高(0.309d-1);起始密度为1.5时生长速率最高(69mg·L-1d-1)。

  • 标签: Chlorococcum pamirum 微藻室外培养 起始细胞浓度 生长
  • 简介: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一种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它能使特异地与血栓中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从而选择性地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因此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适于tPA基因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的高效表达,将tPAcDNA片段从原来获得的重组质粒pMM6005中用HindⅢ和BamHⅠ酶切出,经Klenow酶补平后插入CMV启动子下游

  • 标签: 启动子 TPA CHO细胞 重组质粒 纤溶酶 表达质粒
  • 简介:CTLA4Ig是人CTLA4胞外区与人免疫球蛋白铰链区、CH2区、CH3区组成的融合蛋白,可以与B7结合,通过阻断B7与CD28的结合,从而阻断B7介导的T细胞活化必需的共刺激信号,可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器官移植。将CTLA4Ig融合分子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I-dhfr,并用脂质体方法转染到COS7和CHO-dhfr-细胞中,用氨甲喋呤筛选转染的CHO-dhfr-细胞。用RT-PCR、ELISA、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blot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采用A蛋白纯化重组蛋白。

  • 标签: CTLA4Ig融合蛋白 CHO细胞 表达 免疫抑制剂
  • 简介:【科研中国SciEI.com整理】细胞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死亡和新生的考验,这也是人体保持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是.如果细胞的死亡方式不正确,那就有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奇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对细胞产生影响,使它们选择对人体有益的自杀方式。

  • 标签: 癌细胞 蛋白质 死亡方式 科研人员 新陈代谢 研究院
  • 简介:目的:建立无线粒体DNA(mtDNA)的人肺腺癌ρ^0A549细胞系。方法:在含50ng/mL溴化乙锭(EB)、100μg/mL丙酮酸钠和50μg/mL尿嘧啶核苷的RPMI1640细胞培养基中传代培养A549细胞;用低剂量EB连续诱导培养35d后,采用光镜观察、TaqMan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印迹鉴定无mtDNA的ρ^0A549细胞系;采用MTT法测定ρ^0A549细胞增殖曲线。结果:倒置显微镜下野生型ρ^+A549细胞为多角形,ρ^0A549细胞形态呈拉长枝状;qPCR结果显示,低剂量EB诱导35d的ρ^0A549细胞中无mtDNA的存在。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ρ^+A549细胞中能表达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SDHA和ATP5A,也能表达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蛋白MT-COXI和MT-ATP6;ρ^0A549细胞中无MT-COXI和MT-ATP6蛋白表达,但核基因编码的SDHA和ATP5A蛋白能够正常表达。MTT结果显示,与ρ^+A549细胞相比,ρ^0A549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和鉴定了无mtDNA的人肺腺癌ρ^0A549细胞系,为后续探讨mtDNA缺失或突变与人肺腺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实验基础。

  • 标签: 线粒体DNA 缺失 肺腺癌 A549细胞系
  • 简介:目的:研究植物细胞响应机械应力的形态学变化;初步探讨壁膜连接对于植物细胞响应机械应力的意义,及其是否参与机械应力响应过程。方法:将植物单细胞包埋后进行精确机械力加载并培养数日,每天抽样进行显微观测和图像分析监测其形态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质壁分离,并采用RGD多肽处理中断细胞壁膜连接后进行应力加载,监测其形态变化。结果:植物细胞经机械应力加载后,其分裂方向趋于垂直应力加载方向。经壁膜连接中断处理后进行加载的植物细胞失去沿主应力线垂直方向分裂的能力,细胞分裂方向呈无序状态。结论:壁膜连接特别是以RGD序列识别为基础的细胞连接参与了植物细胞对机械应力的响应过程。

  • 标签: 植物细胞 机械应力 细胞连接 细胞黏附 RGD
  • 简介:目的:Gankyrin作为一个新的癌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发生过程中有重要功能。建立Gankyrin过表达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以便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的方法构建Gankyrin稳定表达的细胞株,采用Western-blot检测Gankyrin的表达,采用软琼脂和裸鼠成瘤实验验证该细胞株的恶性转化效应。结果:构建了Gankyrin稳定过表达的NIH3T3细胞株,且该细胞株具有成瘤性。结论:采用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的方法可以有效建立Gankyrin转化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Gankyrin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形成中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 标签: Gankyrin 逆转录病毒 软琼脂 肿瘤发生
  • 简介:目的:分离、培养、纯化家猫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获得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为进一步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家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多次更换培养液获得较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根据第1、3、5、7、9代细胞的镜下增殖情况绘制出生长曲线;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34、CD44和CD90的表达率。结果: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呈梭形或纺锤形;原代细胞生长丛集成片,5~7d达到融合,进行传代;培养到第三代以后,细胞出现相对均匀的梭形扁平外观,迅速增殖的细胞呈涡流样排列;第3、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于第7、9代;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细胞的CD34、CD44和CD90阳性率分别为17.5%、97.9%和91%,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一致。结论:分离培乔的细胞具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性,成分相对单一,第3、5代细胞纯度高,增殖能力强,适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 标签: 家猫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鉴定
  • 简介:目的研究Müller细胞在大鼠视网膜绿光损伤模型中的激活反应。方法72只出生后8周(约230~280g)的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9组。一组作为正常对照,另8组暗适应24h后置于波长为(530±10)nm的LED灯光箱中照射3h,并分别于暗恢复3、6、12h及1、2、3、7、15d取眼球,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定位处视网膜组织形态、检测(TUNEL)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光损伤后光感受器内外节变短,外核层变薄,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凋亡出现在外核层,暗恢复3h出现,3d时达到高峰,7d时消失;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表达量于暗恢复12h开始升高,随暗恢复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GS)总表达量未见明显改变,但可见蛋白一过性重分布,表达部位由内核层移至外核层。pSTAT3蛋白表达量于损伤后12h出现一过性升高。结论绿光损伤视网膜激活Müller细胞,pSTAT3可能参与了此激活过程。

  • 标签: 视网膜 光损伤 MÜLLER细胞 磷酸化信号转导激活子-3
  • 简介:目的探讨小鼠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最佳作用条件.方法将MⅡ期小鼠卵母细胞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将小鼠卵母细胞分别放入2、4、6、8、10mmol/ml不同浓度的氯化锶激活液中,作用6h,观察激活率及囊胚发育率.第二组,将小鼠卵母细胞放入10mmol/ml氯化锶激活液中,分别作用3、6、9h,观察激活率及囊胚发育率.结果第一组,激活率分别为86.49%、82.61%、88.00%、86.67%、81.18%.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体内培养72h回收囊胚,囊胚发育率分别为0、31.42%、43.33%、62.50%、50.00%.6~10mmol/mlSrCl2激活液激活后囊胚发育率高于0~4mmol/ml(P<0.05).第二组,激活率分别为82.86%、89.61%、91.40%.72h囊胚发育率分别为26.53%、50.00%、53.22%.激活6、9h的囊胚发育率高于激活3h的囊胚发育率(P<0.01).结论结果表明,6~10mmol/ml的SrCl2为卵母细胞孤雌活化的最佳作用浓度,6~9h的激活时间为最佳作用时间;表明SrCl2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对小鼠卵母细胞的活化有显著的影响.

  • 标签: 孤雌激活 氯化锶 卵母细胞 小鼠 孤雌活化
  • 简介:目的通过用中医的方法研究由于放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的综合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到我院进行诊治的100名由于患有恶性肿瘤而采取放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00名研究对象化成2个不同的组别.分别是实验组应用中医辨证法治疗50名研究对象,针对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50名研究对象.使用方法是口服药物治疗,疗程为4周,在完成治疗后对比并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愈后的不同程度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50名研究对象的愈合程度按照我国规定的愈合程度分级可以看出,达到痊愈的研究对象有48名患者,愈后程度达到有效的有2名患者,所以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50名研究对象的愈合程度按照我国规定的愈合程度分级可以看出,达到痊愈的研究对象有9名患者,愈后程度达到有效的有11名患者,无治疗效果的有30名患者,所以可以看出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0%.结论用中医的方法,研究由于放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的综合症状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使用传统西医对由于放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的综合症状的的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中医 白细胞减少 愈合程度
  • 简介: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在成熟大白鼠的大脑新皮质中发现了新的神经祖细胞,并确认这些祖细胞生成了新的神经细胞。这一发现表明,大脑新皮质可再生新神经细胞。这项新成果已发表在英国《自然一神经学》(NatureNeuroscience)杂志网络版上。

  • 标签: 神经细胞 可再生 神经学 皮质 大脑 自然
  • 简介:丙型肝炎病毒(HCV)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全球约有1.7亿人感染HCV。然而缺乏有效的HCV感染模型,严重阻碍了对HCV致病机制的认识。最近几年以JFH1株和Huh-7细胞系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病毒株基因组的重组和细胞系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其感染能力,在HCV感染系统的建立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简要综述近几年在HCV感染细胞模型方面取得的进展。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感染 细胞模型
  • 简介:在隐球菌感染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宿主一系列的先天免疫因素会参与其中。吞噬效应细胞在宿主抗隐球菌非特异性免疫效应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有不同的吞噬效应细胞定植。吞噬效应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隐球菌逃避宿主的免疫杀伤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场所。本文主要通过综述隐球菌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与不同吞噬效应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一步认识隐球菌致病机制,同时为临床上隐球菌病的治疗和(或)辅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隐球菌 荚膜 吞噬 吞噬细胞 进展
  • 简介:自然感染的流感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减轻或与针对特定流感病毒、并在感染发生前便存在的CD8+T免疫细胞有关。在10月《自然-医学》上报告的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以增强T细胞反应为目标而研发流感疫苗的思路。

  • 标签: 流感病毒 自然感染 免疫细胞 医学 治疗 T细胞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