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不同角度的Trendelenburg体位下CO2气腹对手术患者循环和血气的影响。方法选一般资料纳入标准的60例ASAI~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T20、T40两组,每组30例;术中在恒定气腹压力、恒定容量下,观察分别依次记录患者T20(“T”位20°)组、T40(“T”位40°)组麻醉诱导后手术前(T0)、“T”体10min后(T1)、术毕平卧位排除气腹10min后(T2)、术毕1h后(T3)MAP、HR及动脉血气指标(pH值、PaCO。、Pa02、PETCO2、Peak)。结果T20组、T40组两组之间及两组之内的MAP、HR及动脉血气指标(pH值、PaCO2、PaO2、PET,CO2、Peak)在T1、T2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2气腹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T”体位下角度变化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初步观察有明显影响。

  • 标签: 妇科腹腔镜手术CO2气腹Trendelenburg体位 血流动力学 动脉血气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为预防老年股骨劲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56例术后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指导功能锻炼,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双下肢气压治疗,可以有效的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感觉舒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标签: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老年股骨颈骨折 术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国产血液回收机(CellSaver)对库存浓缩红细胞进行清洗,以观察库存浓缩红细胞清洗后预充对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的影响。方法将全组依CPB预充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两组常规组(Ⅰ组),11例,先用生理盐水将CPB和超滤系统同时预充循环排气,再用库存浓缩红细胞等预充成份(包括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甘露醇、甲基强地松龙和碳酸氢钠)排出CPB系统内的生理盐水。清洗组(Ⅱ组),12例,使用国产血液回收机(CellSaver)对库存浓缩红细胞进行清洗,再用清洗后浓缩红细胞等预充成份排出CPB系统内的生理盐水。结果与Ⅱ组比较,Ⅰ组预充的浓缩红细胞HCT低,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糖(GLU)、LAC、血钾(K﹢)均比较高,Ⅰ组患儿在体外循环管理过程中,5%碳酸氢钠用量较多且血中乳酸高。两组患者无死亡,均顺利出院。Ⅰ组患儿术后用药﹑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ICU时间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用血尽量使用比较新鲜血液,以避免因大量输库血给婴幼儿带来不可预知损害。

  • 标签: 婴幼儿 体外循环 库血 两种处理
  • 简介:背景:膝关节置换后肿胀可产生张力性水泡,使疼痛加重,严重时可阻碍静脉回流,使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甚至可阻碍动脉血液循环,严重时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目的:评价循环加压冷疗系统(Cryf/cuffSystems)与间歇高渗盐水冰敷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疗效。方法:将6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持续冷冻组患者关节置换后采用循环加压冷疗系统处理;间断冰敷组关节置换后采用间断高渗盐水冰敷处理。结果与结论:持续冷冻组和间断冰敷组髌骨上极、髌骨中点腓肠肌最粗点周径差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第1,2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3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持续冷冻组关节置换后第1,2天静止和运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间断冰敷组(P〈0.01),置换后第3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持续冷冻组置换后第1,2,3天膝关节活动度优于间断冰敷组(P〈0.01),置换后第1,2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持续冷冻组关节置换后3d膝关节周围皮肤平均温度高于间断冰敷组(P〈0.05)。说明全膝关节置换后第1,2天Cryo/cuffSyestems处理较间断高渗盐水冰敷能减轻组织肿胀、减轻疼痛、增加活动度,但3d后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置换后第3天间断冰敷能达到Cryf/cuffSystems同样的效果。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假体 冷冻疗法 冰敷
  • 简介: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3月,选择76例OPCAB,于手术当天清晨及术毕进入恢复室时取静脉血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分析,术后血样处理选用含肝素酶的测定杯消除残余肝素对结果的干扰,观察TEG中的R时间,K时间,α角,MA,A30,CL30,LY30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前后K时间和α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R时间、MA、A30和CL30均减小,而LY30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均未出现死亡,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无二次开胸探查,术后出院顺利。结论OPCAB患者术后呈高凝状态,且纤溶过程相对亢进。

  • 标签: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 简介: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急诊手术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2~36个月,体重3.1~12kg,室间隔缺损(VSD)21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11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严重肺动脉狭窄合并PDA、房间隔缺损1例。余为单种VSD,病例中合并肺高压40例,均行急诊手术。术中PDA直接结扎后再建立体外循环,5例采用正中切口,47例采用左侧卧位小切口,浅低温,高流量,进口膜肺及改良超滤技术。结果:术中心肌阻断平均40分钟,辅助时间平均40分钟,随时监测血气,电解质,并及时调整,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全组病例顺利脱机,回外科监护室后死亡两例。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CPB转流中,应注意心肌及肺的保护、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的纠正,进口膜肺及超滤的应用。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 体外循环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定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观察PCT变化规律并与其它炎症因子相比较,评价PCT对提示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检测30例接受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中几个时期的血液(包括术前、术后即刻、术后4、24、48、72h),并按术后早期是否存在并发症作为分组标准,分别测定各组C反应蛋白和PCT的浓度,对其变化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与C反应蛋白比较,降钙素原于体外循环结束后更早、更持续出现于血清中,术后48h可达到峰值,术后72h逐渐下降。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患者术后4h、48h、72h的降钙素原浓度高于术后无并发症患儿(p<0.05)。结论降钙素原较C反应蛋白能更早,并持续地在有早期术后并发症的患儿血液中表达。测定PCT有助于临床监测心脏术后高危患儿病情。

  • 标签: 降钙素原 体外循环 早期并发症
  • 简介:目的总结左主干重度狭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83例左主干狭窄〉70%的患者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7例急诊手术,三支病变62例,两支病变21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5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7例。结果远端吻合口平均(3.34±0.83)个,死亡2例(2.4%)。随访2个月至2年,仅1例心绞痛复发,余者均未出现心绞痛症状。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主干重度狭窄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左主干病变 冠状动脉疾病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比较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两种手术方法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心脏停跳组和不停跳组,分别于术前、转机30min、术后1h、术后24h、术后72h取静脉血,检测胱抑素C和白介素-18水平。结果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白介素18水平较术前均有升高(P<0.05),不停跳组胱抑素C和白介素18的升高较停跳组低(P<0.05),且恢复较快。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肾功能有影响,但较心脏停跳的体外循环手术小。

  • 标签: 体外循环 不停跳 胱抑素C 白介素18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循环衰竭麻醉术中经静脉注射乌司他丁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150例急性循环衰竭的病人,按照其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即为观察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均为75例病患。A组患者在常规抗休克疗法的基础上,经静脉推注乌司他丁1×105U,溶于2ml生理盐水中;B组患者采用常规抗休克疗法。结果麻醉术中,出现急性循环衰竭时,A组患者恢复时间正常者68例(90.67%),B组为47例(62.67%),A组比B组多28.00%(P〈0.05)。A组无死亡者,B组死亡19例(25.33%),A组死亡率较B组低(P〈0.05)。A组75例经过乌司他丁治疗的患者中及时应用乌司他丁治疗者的效果优于未及时采用乌司他丁者。结论急性循环衰竭麻醉术中注射乌司他丁纠正急性循环衰竭,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短,效果显著,死亡率低,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

  • 标签: 休克 乌司他丁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此次所收治的90例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同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安全性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7.8%(88/90),术前动脉狭窄为(73.9±9.6)%,术后残余狭窄为(13.7±4.9)%。在围手术期间,患者发生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闭塞2例、高灌注1例。随访6~12个月,平均为(10.5±1.0);血管再狭窄15例,占1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发生率为5例,占5.6%。结论临床上,对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在近期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介入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治疗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治疗组静点前列地尔联合银杏叶,B组为对照组静点银杏叶。结果治疗组眩晕症状迅速改善,有效率94.1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流速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前列地尔能快速、有效、安全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 标签: 前列地尔 银杏叶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 简介:目的探索大肠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中ALDH1、EpCAM及Ki67mRNA的表达临床价值。方法收集56例健康志愿者和55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从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用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检测外周血样本中ALDH1、EpCAM及Ki67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ALDH1、EpCAM及Ki67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LDH1的表达量与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EpCAM的表达量与TNM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肠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中ALDH1、EpCAM及Ki67mRNA的表达作为一种简便可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为大肠癌患者的分期、预后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ALDH1 EPCAM KI67 循环肿瘤细胞 大肠癌
  • 简介:目的总结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我们共完成79例经右腋下直切口的sJ,JL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7.4±3.3)岁,体重6.5-42.0(17.8±8.7)kg。其中房间隔缺损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室间隔缺损55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5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在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右侧第3肋间腋中线与第5肋间腋前线之间,皮肤切VI长度3.5-6.0(4.7±1.3)12111,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单纯房间隔缺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房、室缺及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1例因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体外循环时间(63.4±18.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6±14-3)min,术后24h胸腔引流40-130(85.3±26.5)ml。68例患者术后未输血。全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右腋下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安全、可靠,可减少用血量,术后切口隐蔽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椎广。

  • 标签: 微创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肺循环阻断可行性及该术式在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单侧肺循环阻断与单纯肺动脉阻断的显微结构变化,另选择30例行单侧肺循环阻断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治疗组,随机选择行单纯肺动脉阻断术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单侧肺循环阻断与单纯肺动脉阻断的显微结构变化类似,两组在炎症反应、组织水肿等方面无差别。比较两组术式临床应用方面:治疗组手术时间、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小于对照组,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无差异。结论单侧肺循环阻断不增加组织损伤,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阻断疗法 肺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