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广东省级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情况,为完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全省110家级医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广东省级医院均建立了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2013年全年报告17211件,平均每家医院报告156.5件,每万名出院患者报告39.4件;不同类别的不良事件监测报告程度有差异,院内跌倒、给药错误、院内压疮的监测上报比例较高,分别达到98.2%、97.2%、94.5%;对尿管引发泌尿系感染的监测上报率最低(74.5%);综合医院的患者压疮、跌倒、自杀发生率高于专科医院;护士人力资源配置较足的医院压疮、跌倒致伤的发生率较低。结论:我省级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已初步建立;各医院对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情况有较大差异;应加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护理不良事件监测及上报信息系统,多举措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报告系统 患者安全
  • 简介:2005年7月~2007年12月,我院治疗20例第脑室造瘘术后间脑发作病人,效果良好,现总结并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52d~25岁,平均3.4岁,其中<3岁16例。包括中脑导水管狭窄导致非交通性脑积水5例,脑室内出血导致先天性脑

  • 标签: 脑积水 第三脑室造瘘 间脑发作
  • 简介:目的探讨叉神经责任血管的部位和微血管减压手术(MVD)短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性典型叉神经痛患者MVD手术中责任血管的部位和手术后短期疗效。结果40例单纯背侧血管压迫患者MVD手术后全部缓解。6例单纯腹侧血管压迫患者MVD手术后,1例缓解。4例需服药1w左右缓解。1例出院后需继续服药。结论叉神经痛责任血管部位不同(背侧和腹侧),缓解率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部位 微血管减压手术 短期疗效
  • 简介:神经修复学是一门研究神经再生、神经结构修补或替代、神经重塑、神经调控的神经科学亚学科.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神经修复领域越来越得到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恩经复⑧是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于2003年率先上市的神经生长因子,可直接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

  • 标签: 神经再生 恩经复 征文通知 医学杂志 神经修复学 中华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68例,利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L)展开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睡眠质量,分析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结果:患者PSQI评分(6.92±1.53)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的(3.23±3.12)分(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焦虑、抑郁、疼痛程度、发病部位均为叉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下降,发病部位、疼痛情况、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均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临床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展开针对性疏导,改善患者睡眠情况。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睡眠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椎/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术后支架断裂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症状性椎/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术后支架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冠状动脉支架断裂分型、发生率与发生时间、发生机制和防治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3例症状性椎/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术后支架断裂均与支架内再狭窄和闭塞有关,2例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术后症状减轻,1例患者服药观察,病情无加重。结论椎/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可发生支架断裂,应定期复查:支架断裂可引起症状加重,目前治疗应个体化。

  • 标签: 动脉狭窄 支架 支架断裂
  • 简介:目的叉神经痛极少发生于青少年,本研究旨在探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青少年叉神经痛疗效,并就其病因及其手术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所有年龄小于18岁的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随访0.5~7年,治疗有效率94.1%,未出现脑出血,听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青少年原发性叉神经痛由于血管压迫引起,但责任血管类型与成人不同,静脉压迫及混合压迫占有重要比例。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青少年又神经痛的首选方法,全程有序探查责任血管,重视静脉处理及充分减压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青少年 微血管减压术 静脉 疗效
  • 简介:神经修复学是一门研究神经再生、神经结构修补或替代、神经重塑、神经调控的神经科学亚学科,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神经修复领域越来越得到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恩经复⑧是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于2003年率先上市的神经生长因子,可直接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

  • 标签: 神经再生 恩经复 征文通知 医学杂志 神经修复学 中华
  • 简介:春华秋实,时光如白驹过隙。在这金秋时节,《中国护理管理》迎来了四年一度的编委换届改选。按照“《中国护理管理》编辑委员会工作规则”中所规定的编委换届改选条件和程序,第四届编委会成员由上届编委会、编辑部推荐产生,并经编委候选人本人同意、主办单位审核批准后,由《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正式聘请。

  • 标签: 中国护理管理 编委会成员 换届改选 编辑委员会 中所 四年
  • 简介:目的探讨CRW立体定向导航系统以及维CT在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4例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均采用CRW立体定向系统辅助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再在维CT辅助下进针到达半月节切迹,方波刺激及预毁损确认穿刺到位后,采取逐渐加温的方式进行毁损.结果124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无穿刺副损伤所致并发症.一次穿刺成功89例(71.8%),二次穿刺成功33例(26.6%),2例(1.6%)因颅底骨质结构有变异,经多次穿刺成功.术后即刻总体有效率为98.4%.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感即浅感觉减退87例(70.2%),1例患者出现角膜炎(0.8%),未出现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3月~2年,复发7例(5.6%).结论采用立体定向导航系统及维CT重建可以大大提高穿刺卵圆孔的准确性,减少并发症:个体化穿刺策略的制定可以进一步确保疗效,提高治愈率.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射频热凝术 立体定向技术 三维CT
  • 简介:目的评价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叉神经痛术后无效及复发病例再手术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10例和复发25例叉神经痛病人再次手术探查,据术中不同情况具体处理,并进行4个月至8年的随访.结果25例见有血管压迫神经根,涤纶片过大致神经轴弯曲者5例,另5例探及明显原因.分别行微血管减压术(MVD)、MVD+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除术(PSR)、PSR、调整涤纶片或神经根松解术.术后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轻微.随访满意,仅3例轻度复发.结论对MVD术后无效及复发的病人,再次手术探查均应首选,并尽可能行MVD或神经根松解术,但PSR仍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复发 再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针刺足里穴后外周血免疫相关指标和功能磁共振(fMRI)信号的变化,探索针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中枢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志愿者13名,分为真穴组13名和假穴组8名(同时参与了真穴组的实验).真穴组针刺受试者右侧足里穴,假穴组针刺受试者右侧足里穴同一水平向外2~3cm处.针刺前5min及出针后30min分别采集受试者外周血,检测免疫相关指标(CD3、CD4、CD8、NK细胞).针刺时进行fMRI扫描,用SPM2软件分析tMRI数据.结果出针后真穴组外周血中CD4、CD4/CD8、NK细胞数量较针刺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穴组外周血中CD4、CD4/CD8、NK细胞数量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足里穴激活了左侧下丘脑、双侧尾状核头部、前后扣带回、旁中央小叶、颞中回、额中回、小脑半球;假穴组只激活了旁中央小叶及小脑半球.结论针刺足里穴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可能需要通过中枢特定脑区的介导作用于靶器官.

  • 标签: 针刺 免疫功能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前,第脑室底造瘘术是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方法。神经内镜下第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thirdventriculostomy,ETV)损伤小,并发症少。随着对于脑积水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加深和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EVT逐渐应用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脑积水治疗,并且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 标签: 脑积水 神经内镜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疗效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以及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中术后疼痛立即消失68例(76.4%),明显缓解7例(7.8%);术后随访1~4年,治愈77例(86.5%),显效5例(5.6%),有效4例(4.5%),无效3例(3.4%)。手术并发症:术后出现小脑血肿2例,严重脑水肿2例,听力障碍1例,皮下积液3例,头痛头晕4例。结论良好的手术疗效与典型的临床症状,较短的病程,明确的责任血管,单根动脉的压迫以及较轻的神经受压程度密切相关。术中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充分松解粘连,实施有效的减压,严格保护面听神经,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头部CT维血管成像检查对颅底脑膜瘤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8例颅底脑膜瘤患者的资料。患者术前均进行头部CT维血管成像检查,了解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术中采取适当的手术策略切除肿瘤,同时保护血管。结果术前头部CT维血管成像检查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基底、供血来源,以及颅内动脉3级结构;并能清楚地显示肿瘤、血管、颅骨的维影像关系,能分辨肿瘤与附近血管的直接关系。手术结果:SimponⅡ级切除者8例,Ⅲ级切除者16例,Ⅳ级切除者4例;术后无发生脑梗死和血管损伤的患者。术后,Karnofsky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17.5分;随访6~36个月,25例患者无复发,3例患者残留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术前CT维血管成像能分辨颅底肿瘤与附近血管的关系,利于血管保护;为颅底脑膜瘤手术提供直观的信息。

  • 标签: CT三维血管成像 颅底脑膜瘤 术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