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皮下种植瘤的组织细胞再行尾静脉注射成瘤的可行性。方法将30只裸鼠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0只。A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B组尾静脉注射HCT116细胞悬液0.1ml,C组尾静脉注射HCT116皮下种植瘤组织悬液0.1ml。将HCT116细胞皮下种植瘤组织悬液离心分为细胞与组织悬液。另取20只裸鼠随机分为细胞组和悬液组(n=10),尾静脉注射细胞或悬液。观察各组裸鼠成瘤及转移情况。结果A组无肿瘤形成。B组裸鼠尾静脉注射HCT116细胞成功9只,8只形成肺部转移瘤,其中2只同时形成肝部转移瘤。C组裸鼠尾静脉注射HCT116皮下种植瘤组织悬液成功9只,初期有4只尾根部出现肿块,30天后5只裸鼠的骶部、颈部出现肿瘤(严重者有1只同时胸窝皮下也形成肿瘤),50天后形成肺部转移瘤,死亡;未形成皮下种植瘤的4只裸鼠中有3只形成肺部转移瘤后死亡。细胞组裸鼠注射离心后的细胞成功8只,仅1只形成肺部转移瘤。悬液组裸鼠注射离心后组织悬液无肿瘤形成。结论HCT116皮下种植瘤组织悬液尾静脉注射后,能定向地从血管迁移至裸鼠皮下组织成瘤。

  • 标签: 结肠癌 HCT116细胞 皮下种植瘤 尾静脉注射
  • 简介:目的研究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陕西省肿瘤医院内一科2013年至2017年胃癌病例,筛选出24例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1岁;男女比例为2:1;4例患者为单发骨转移,20例患者为多发骨转移;4例患者发病部位为骨盆(髂骨,髋臼),20例患者为多发部位转移(脊柱、肋骨和四肢骨);临床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肢体肿胀、行走障碍;多数患者(20/24)存在骨以外的转移;20例患者经ECT确诊骨转移,4例经PET/CT确诊;患者的治疗以止痛、支持治疗为主,配合姑息性放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月。结论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胃癌较为罕见。一方面,其原发病隐匿而不易确诊,临床表现和诊疗原则也有其自身特点,另一方面,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优于一般胃癌骨转移

  • 标签: 胃癌 骨转移
  • 简介: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能准确反映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状况。术后对SLN大体转移的诊断较为容易,对微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isolatedtumorcells,ITC)的诊断通常依靠连续切片(逐层切片)HE染色和(或)免疫组化。准确而快速的术中诊断可以使SLN阳性者通过一次手术进行完全的腋淋巴结清除,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为印片细胞学和快速冰冻病理诊断,而敏感性更高的分子诊断开始应用于SLN的诊断。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淋巴转移 病理学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目的肿瘤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外基质降解、浸润、迁移及肿瘤血管形成有关。检测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联合检测5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uPA、PAI-1、VEGF和MVD的表达水平。结果uPA、PAI-1、VEGF和MVD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是TNM分期(P〈0.001)、肿瘤侵犯程度(P=0.034)、uPA表达(P=0.048)、VEGF表达(P=0.047)。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高表达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3)。结论uPA、VEGF高表达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促进了肿瘤转移

  • 标签: 肺肿瘤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对鼻咽癌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71例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及42例健康人的血清TSGF水平。结果:鼻咽癌患者血清TSGF水平(x±s)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8.7±14.1)U/mlVS(59.1±3.6)U/ml,P〈0.01];肿瘤转移患者血清TSGF水平高于局部复发组[(72.0±14.6)U/mlVS(64.7±12.6)U/m1,P〈0.05],尤其是骨转移癌患者;以64U/ml为临界值时,TSGF检测复发转移癌的敏感性为70.4%(50/71)、特异性为95.2%(40/42)。结论:血清TSGF水平对鼻咽癌的监测具有高度敏感性、高度特异性,是监测其复发转移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恶性肿瘤 肿瘤相关物质群 复发 转移 肿瘤标志物
  • 简介:目的分析绝经前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ER阳性HER2阴性绝经前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及复发转移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4例绝经前E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5岁(26~53岁),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52.4个月(6.1~329.1个月),复发转移多发生在术后2~5年(49.4%,76/154);非内脏转移较内脏转移多发(55.8%vs44.2%);骨转移最多(52.6%,81/154),内脏转移以肺多见(26.6%,41/154);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状态是DFS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绝经前E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多发生在术后2~5年,主要为非内脏转移,骨转移最多;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DFS的重要因素。

  • 标签: ER阳性 HER2阴性 绝经前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操作步骤的大肠癌根治手术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将1990年至1995年收治的8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手术采用不接触隔离技术(NonTouchIsolationTechnic)即:首先隔离受累结肠的肠腔,由根部结扎、切断供应受累结肠的淋巴血管蒂,最后才将受累肠段和相应的肠系膜整快切除;B组则直接分离出肿瘤肠段,将此段肠管及相应系膜直接切除,不隔离肠腔、不由根部处理淋巴血管蒂。80例患者中,A组31例,B组49例。结果两组病人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分类、恶性程度和肿瘤分期上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3年肝转移6例(6/31);B组3年肝转移15例(15/4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术操作步骤在大肠癌根治性手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接触隔离技术能明显降低肝转移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不接触隔离技术 预防措施 大肠癌 肝转移 肿瘤 手术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2012年5月因便血伴CEA升高在当地医院就诊,肠镜及CT发现距肛门8cm直肠肿块,遂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术中未见转移,术后病理示:中高分化腺癌,侵及全层达浆膜外,断端(-),肠系膜淋巴结(1/17)见癌转移,术后分期T4aN1aM0,ⅢB期。

  • 标签: 直肠肿瘤 肝转移 化疗 耐药
  • 简介:目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TAMs)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探讨TAMs对子宫内膜样腺癌侵袭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二步法检测67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肿瘤内和肿瘤边缘的CD68和CD34的表达,分析TAMs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各临床病理指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之间的关系。结果分别有6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肿瘤内和61例的肿瘤边缘表达有CD68^+细胞(TAMs)。肌层浸润深度≥1/2者的肿瘤内TAMs和边缘TAMs数量均多于无浸润或肌层浸润深度〈1/2者(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的边缘TAMs数量多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P=0.001);肿瘤内TAMs数量与MVD呈正相关(P=-0.001)。结论TAMs参与了子宫内膜样腺癌侵袭转移过程,且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 标签: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子宫内膜样腺癌 血管生成 微血管密度
  • 简介:女,31a。1991年10月12日,因复视半月行双侧额叶胶质瘤切除术,术后给予放疗35次,照射总剂量60Guy。1995年7月19日因腰痛3d、左下肢活动障碍3h入院。查体:T36.4℃,P70次/min,R18次/min,BP130/70mmHg。一般状况可,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眼球活动自如,伸舌居中,心肺腹未见异常,左下肢肌力Ⅰ~Ⅱ级,

  • 标签: 脑胶质瘤 术后 复发伴胸髓转移 病例报告 手术治疗 MRI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高分子量膜蛋白(Mucl)和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在乳癌腋窝淋巴结中的表达与乳癌发生、发展、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化(SP)检测20例乳癌患者的108个未转移的淋巴结。结果Mucl/GST-π分别在淋巴结HE为阴性,阳性。正常乳腺组织,乳癌组织中用RT-PCR法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74%/38.89%,100%/69,23%,100%/0,100%/85%。用SP法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30%/42.59%,76.92%/76.92%,20%/0,100%/60%。结论①HE阴性淋巴结中出现Mucl阳性表达且在正常乳腺组织(21.30%),乳腺癌前病(75%)到乳癌(100%)转变过程中,Mucl呈逐渐增强(P<0.01),表明存在肿瘤微转移,MuclmRNA检测可提高淋巴结微转移诊断率。②GST-π在乳癌组织中明显高于乳腺组织,SP法为60%(12/20例)(P<0.05),RT-PCR法为85%(17/20例)(P<0.01),说明GST-π是一种乳癌生物学标志物,可作为乳癌诊断的指标之一。③RT-PCR法和SP法联合检测MuclmRNA阳性率为65.74%明显高于SP法21.30%(P<0,01)。建立Mucl基因RT-PCR分析法,微转移灶诊断率较免疫组化更为敏感。

  • 标签: MUCL GST-Π 乳癌 癌转移 基因表达 肿瘤
  • 简介:产甲胎蛋白胃癌(α-fetoprotein-producinggastriccancer,AFPGC)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胃癌,其生物学行为与普通胃癌明显不同,具有分化程度差,高度侵袭性如容易发生脉管侵犯、淋巴转移、肝脏转移等,预后极差的临床特点。

  • 标签: 肝转移 同时性 fetoprotein 高度侵袭性 甲胎蛋白 脉管侵犯
  • 简介:目的:为了了解Ⅲ期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学特点和探讨如何处理。方法:本文将124例Ⅲ期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作一分析。结果:淋巴转移与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有关;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无正比关系,大于1cm淋巴结只能给CT、MR1造成误诊,而病理检查并非一定呈阳性,小病灶大转移并非罕见,跳跃式转移及纵隔内交叉转移较多见;T3-4有外侵时淋巴转移十分活跃.结论:正确的临床分期必须依靠术后淋巴的病理检查,隆突下淋巴结是上下左右纵隔淋巴汇集处、向对侧纵隔转移的前哨站,淋巴清扫本身是解除症状的治疗措施,对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暂时延长生命都具积极意义.最佳的纵隔淋巴清扫应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 标签: 纵隔 Ⅲ期肺癌 淋巴转移 病理学特点 原发肿瘤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单纯手术、术后放化疗和单纯放疗等3种治疗方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87例胸段食管鳞癌3种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44.82%(39/87)。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等有关(P〈0.05);术后放化疗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单纯放疗组(P均〈0.05);术后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和单纯放疗组(P〈0.05)。结论术后放化疗是防止食管鳞癌术后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方式。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治疗方式与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对单纯行放疗的中晚期胸下段食管鳞癌,建议照射膈下淋巴引流区,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食管鳞癌 治疗方式 淋巴结转移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2~2005年手术治疗的918例直肠癌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所在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侵犯肠管周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主要因素。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相关,其中肿瘤的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主要因素。

  • 标签: 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加Luque氏棒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87年至1994年因脊柱不稳所致严重腰背痛32例转移性肿瘤手术病人进行临床追访观察,比较术后效果和存活时间。结果:本组平均存活8.7月,30例病人的病变脊椎得到稳定,术后91病人疼痛缓解,24例麻痹瘫痪者中58%得到至少FralIkell鳜以上功能恢复。结论:本手术方法安全并可有效维持中晚期病人近期脊柱稳定.提高病人存活期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后路减压 脊柱转移癌 病人 固定治疗 术后 脊椎
  • 简介:目的探讨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对一例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病理学特点进行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巨检:楔形肺组织大小3cm×2cm×1cm,切面暗红,可见一直径0.5cm大小的结节,界清。光镜特点:瘤细胞为长梭形,呈束状、交织状排列,胞浆淡染,胞核梭形、类圆形,两端钝圆,染色质较粗,轻度异型,未见核分裂像。瘤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周边部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瘤组织内可见上皮细胞衬里的裂隙,周围可见受挤压的肺泡结构。免疫组化特点-梭形瘤细胞SMA、Desmin、Vimentin、ER(个别细胞)、PR阳性,CK7、CK20、CD31、CD34、HMB45均阴性。结论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是一种来源于子宫平滑肌瘤的良性肿瘤,非常罕见,诊断时必须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才能做出诊断。

  • 标签: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病理组织学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73岁,因“胸痛、发热2天”于2014年4月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诊治。患者1年前因“右肾癌”在我院行“肾癌根治术”治疗,因病理类型特殊,我院病理科曾予以报道,请UCLA会诊最终诊断“肾脏组合性血管内皮瘤”。术后患者恢复可,定期复查胸部X片和腹部B超,10月来未见复发转移征象。

  • 标签: 肾肿瘤 组合性血管内皮瘤 肝转移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头皮直线形切口骨窗开颅术在脑转移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应用头皮直线形切口骨窗开颅术治疗的32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脑转移瘤均获得全切,无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0~3.0h,术后5~7d切口拆线;术后未发生局部头皮坏死或积液等并发症,顺利接受和完成了术后的放化疗。术后生存5~48个月,平均12个月。结论头皮直线形切口骨窗开颅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心理负担轻等优点,是脑转移瘤手术切口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脑转移瘤 直线切口 骨窗开颅术
  • 简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种长度超过200nt的有原始或是剪切转录本功能而不能编码蛋白质的RNA,它们并不匹配小分子RNA和结构RNA的已有概念。近年的研究表明,LncRNA的异常表达与多种泌尿系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联。事实上,从许多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中发现,泌尿系肿瘤的恶性表型由LncRNA控制,使其有希望成为未来泌尿系肿瘤的新型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了Lnc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但目前还没有其与泌尿系肿瘤转移相关的系统评价,本文就LncRNA在泌尿系肿瘤转移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泌尿系肿瘤转移 前列腺癌 膀胱癌 肾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