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一场革命,目的是建立供者型的正常造血与免疫功能,以取代受者原有异常的造血及免疫系统。近年的研究发现,在影响移植预后的诸多因素中,除了供、受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吻合程度外,NK细胞表面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cellimmunoglobuline-likereceptors/NKcellkillerinhibitoryreceptors,KIR)介导的异源反应活性亦起到很大作用。本文对近年来KIR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组织相容性抗原 CELL 影响的研究
  • 简介:目的评价急诊胸痛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并探讨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关系。方法对来我院急诊室就诊的胸痛患者的cTNI进行检测并按其轻重程度进行分组分析临床资料,评价急诊患者血清cTNI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其伴随疾病的关系。结果胸痛患者297例入选分析,其中血清cTNI值轻度增高组(0.04~0.1ng/dl)52例、中度增高组(0.1~1ng/dl)72例及明显增高组(1~10.0ng/dl)67例,极高组(〉10ng/dl)10例,以及正常值对照组(〈0.04ng/dl)96例。通过对急诊胸痛患者血清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浓度(LDH)与急性心肌梗死的ROC曲线分析,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血清cTNI大于总CK和AST,且高于CKMB和LDH,当CTNI为0,107ng/dl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0.5%和73.2%;冠心病组自胸痛发作至测定血清cTNI高点的平均时间为19h(10.8~26.0h)。冠心病患者占73.7%,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占53.9%,心绞痛占39,7%。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比较,冠心病组糖尿病,高血脂,年龄血清cTNI水平均增高明显;非冠心病组风心病cTNI水平明显高于冠心病组。高血压,颈椎病,肾功能不全,脑梗塞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比较无差异。结论冠心病是我院急诊室胸痛的主要构成,占73.7%,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占53.9%。血清cTNI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心肌酶学测定,以血清cTNI浓度0,107ng/dl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

  • 标签: 血清肌钙蛋白Ⅰ 急诊胸痛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伴随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groupbox1,HMGB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GF—C)的表达及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技术联合检测58例PTC、20例甲状腺腺瘤、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mRNA的表达。结果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mRNA在PT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3种非癌组织(P〈0.05)。HMGB1、MMP-9蛋白和HMGB1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直径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VEGF-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HMGB1、MMP-9和VEGF—C蛋白的表达均呈两两正相关(P〈0.05),HMGB1蛋白与HMGB1mRNA的表达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mRNA的表达与PTC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检测其表达对判断临床进展及推测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 简介:目的在CABG手术中浅低温体外循环(ECC)时,给予大剂量丙泊酚或硫贲妥钠,至BIS为0,探讨在BIS不同抑制程度时,其对脑代谢的影响。方法27例ECC下行CABG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和硫贲妥钠组。分别在给药前、后BIS下降到不同程度直到0时,抽取颈内静脉球部血液和桡动脉血液计算COE。结果各组在各个时间点的COE均无差异。结论在低温体外循环中丙泊酚或硫贲妥钠对BIS的抑制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使BIS下降到0的剂量的丙泊酚或硫贲妥钠在浅低温ECC中低温时,没有改变脑摄取率(COE);BIS可以反映麻醉药对脑代谢的抑制程度,其精确的相关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实验研究。

  • 标签: 丙泊酚 硫贲妥钠 双频指数 脑氧摄取率
  • 简介:目的本研究比较了择期PCI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高敏感(hs-cTnⅠ)和普通敏感(con-cTnⅠ)心肌肌钙蛋白I的浓度变化差异。方法随机选取32例择期PCI手术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采集血样,分离血清后,用雅培和贝克曼-库尔特两种化学发光方法同时检测。结果PCI术后患者hs-cTnⅠ均值从0.013ng/ml升高到0.091ng/ml,高于99th百分位参考上限3倍,con-cTnⅠ均值从0.009ng/ml升高到0.061ng/ml,高于99th百分位参考上限1.5倍。术后的cTnⅠ浓度变化与术前的基线浓度相关性均很弱,且con-cTnⅠ较hs-cTnⅠ的相关性更弱(r=0.39vs0.42)。术前和术后的hs-cTnⅠ绝对浓度变化为0.081ng/ml(95%CI:0.036-0.125),con-cTnⅠ绝对浓度变化为0.056ng/ml(95%CI:0.027-0.084),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hs-cTnⅠ在术后升高5和10倍的比例明显高于con-cTnⅠ的升高比例。随着hs-cTnⅠ变化幅度的增大(从〉50%至〉200%)住院天数逐渐延长,而con-cTnⅠ的浓度变化与住院天数的关联性并不明显。结论hs-cTnⅠ在择期PCI手术前后的浓度变化幅度高于con-cTnⅠ,更有助于监测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发生。

  • 标签: 心肌肌钙蛋白Ⅰ PCI相关心肌梗死 心肌损伤
  • 简介:近年来关于急性胰腺炎(AP)发病时炎症性细胞因子,羽TNF—α、IL-1、IL-6和IL-8等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而临床上联合检测血清CPR、IL-10和IL-15来预则AP病情发展的相关研究,国内尚不多见。为此,本研究测芒AP患者血清CRP、IL-10、IL-15水平,判断它们在AP诊断中的价值。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临床研究 C-反应蛋白 白介素-10 白介素-15 IL-15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在早期脑挫裂伤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105例经CT或MRI检查明确诊为脑挫裂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型颅脑损伤65例,重型颅脑损伤40例;将同时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95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排除神经系统疾病。采集两组研究对象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浓度。结果健康对照组、轻型颅脑损伤组和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分别为(0.10±0.03)μg/L、(1.11±0.43)μg/L和(2.60±0.63)μg/L,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清S100B蛋白水平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脑挫裂伤诊断及评估伤情程度的辅助指标。

  • 标签: 血清S100B蛋白 脑挫裂伤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是否能作为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恶性诊断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于2013年7月至2016年8月之间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的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患者125例。根据术后病理分为良性组、恶性组。分别对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术前甲状腺球蛋白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组62例,其中男23例,女39例,平均年龄49(19~78)岁,肿瘤平均直径(3.400±1.374)(0.1-5.5)cm;恶性组63例,其中男13例,女50例,平均年龄46(15—79)岁,肿瘤平均直径(3.140±1.143)(0.3~7.0)cm;术前Tg水平,恶性组为(299.73±495.02)ng/ml,良性组为(48.20±43.68)ng/ml。2组年龄、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Tg定于100ng/ml时,对恶性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7%和90.0%。结论Tg可作为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thyroidcarcinoma,FTC)的辅助诊断指标,术前Tg水平高应高度怀疑FTC的可能。

  • 标签: 甲状腺球蛋白 甲状腺癌 甲状腺滤泡状癌 LOGISTIC回归 ROC曲线
  • 简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组依赖锌离子,具有相同功能、结构高度同源的内肽酶的总称,主要功能是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和基底膜。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ssueinhibitorsofmetalloproteinuses,TIMPs)为MMPs的天然抑制剂,能特异性地与MMPs催化活性中心的锌离子结合,封闭MMPs的活性,进而影响MMPs对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降解。大量研究表明,肺部炎症性疾病时MMPs的活性常明显增加。本文就MMPs和TIMPs与肺部炎症性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肺疾病 炎症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男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男性,根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判断是否存在NAFLD.依据病史排除酒精性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人选NAFLD组52例,年龄、体质量指数与NAFLD组匹配的肥胖非NAFLD组70例(配对组),非肥胖非NAFLD组62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及生化指标。结果:NAFLD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配对组、对照组(P〈0.05)。NAFLD组空腹血胎球蛋白A水平高于配对组及对照组(P〈O.05)。空腹血胎球蛋白A水平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正相关(r=0.168,r=0.161;均P〈0.05)。结论:老年男性NAFLD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升高。其可能的机制与血清胎球蛋白A所致胰岛素抵抗有关。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胎球蛋白A 胰岛素抵抗 老年男性
  •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deacetylase1,HDAC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胰腺癌和相应癌旁组织,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DAC1的表达,并分析胰腺癌HDAC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胰腺癌HDAC1mRNA表达指数为2.60(0.42—12.81),癌旁组织为1.02(0.19—3.58),两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01)。胰腺癌HDAC1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为(56±26)%,癌旁组织为(6±6)%,相差显著(P=0.000)。以阳性细胞率平均值56%为界,高表达(≥56%)18例,低表达(〈56%)12例。胰腺癌HDAC1高表达和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胰腺癌HDAC1高表达提示肿瘤可能已属晚期,预后不良。

  • 标签: 胰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
  • 简介:<正>用ELISA法检测188例癌症患者血浆TM和24例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浸液的TM浓度。结果:癌症患者血浆TM水平[(33.47±14.2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0.40±7.22)μg/L,P<0.01,癌症转移组(41.68±16.96)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组患者TM(18.45±9.96)μg/L]比术前组TM[(28.29±11.74)μg/L]明显回落(P<0.01),

  • 标签: 浸液 转移性癌 术后复发转移 扩散转移
  • 简介:目的观察空肠内灌注酪蛋白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胰腺外分泌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神经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ANP组和肠内营养组。后2组以胰管内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法制作ANP模型。造模后24h空肠插管分别灌注酪蛋白溶液(肠内营养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和ANP组),每15min收集胰液1次,共6次,记录胰液分泌量和检测胰液蛋白含量。取大鼠延髓孤束核,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Fos蛋白表达。结果ANP组和肠内营养组组内各时间段之间胰液分泌量无显著差别,两组相应时间段之间胰液分泌量也无显著差别,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应时间段的胰液分泌量(P〈0.05)。对照组、ANP组和肠内营养组空肠灌注过程中胰液蛋白含量水平稳定,不同时间段间无明显差异,但ANP组和肠内营养组空肠灌注后0~15min、15—30min、30~45min、75~90min时间段内胰液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组灌注后延髓孤束核c-Fos蛋白表达阳性,而对照组和ANP组延髓孤束核c—Fos表达阴性。结论空肠内酪蛋白灌注可促进延髓孤束核c—Fos表达,但不增加胰液分泌量和胰液蛋白含量。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肠道营养 孤束核 c—Fos
  • 简介:目的研究高压治疗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脑电图(EEG)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患有HIE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吸氧、防治感染、脱水剂、激素、控制惊厥及脑细胞代谢激活剂等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高压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脑电图(EEG)检查,同时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高压治疗组EEG的异常率明显降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高压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高压治疗能明显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改善脑功能,促使受伤脑细胞尽快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高压氧治疗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电图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红霉素或甲氯普胺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肠内喂养失败的机械通气患者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效果,以及红霉素联合甲氯普胺补救治疗单药治疗失败病例的效果,并筛选影响红霉素或甲氯普胺作用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肠内喂养失败的机械通气患者72例,肠内喂养失败后第1天10:00进行肠道营养。患者随机分为红霉素组和甲氯普胺组,共治疗6d。各组第1次给药均在第1天8:00,给药24h后,开始记录每日10:00,16:00,22:00和次日4:00胃液潴留量、患者基本情况和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比较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对于单药治疗失败者,直接纳入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时间6d,治疗24h后开始记录联合治疗组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结果ICU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红霉素组每日平均胃液潴留量较甲氯普胺组少[d2:(75±19)1)S(130-4-23)ml;d3:(72±16)w(120±21)ml;d4:(71±22)VS(125±18)ml;P〈0.05】;红霉素组的喂养成功率较甲氯普胺组高[d2:65.7%US37.8%;d3:51.4%VS27.0%;d4:45.7%VS18.9%;d5:40.0%IJS16.2%;P〈0.05];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在第5天的喂养成功率高达64.3%,明显高于红霉素组(40%)和甲氯普胺组(16.2%);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血糖水平、入组时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I/)评分、是否存在休克与喂养失败显著相关。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胃排空障碍效果较甲氯普胺为佳;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高血糖水平、入组时高APACHEII评分、休克为喂养失败�

  • 标签: 红霉素 肠道营养 胃排空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hemer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大量白蛋白尿组(CA组)3个亚组,另选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血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尿ACR、hs-CRP、IL-6、chemerin等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NA组54例,MA组66例,CA组6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hemerin、CRP、IL-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chemerin、hs-CRP、IL-6水平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组、MA组与NA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简单直线相关分析显示:ACR与chemerin、hs-CRP、IL-6、HbA1c、HOMA-IR、TG、Cr、收缩压(SBP)、病程呈正相关(r=0.62、0.58、0.59、0.47、0.45、0.52、0.54、0.53、0.56)(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44,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r、hs-CRP、IL-6、chemerin以及病程是影响ACR的主要因素。结论:血清chemerin、CRP、IL-6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并与ACR密切相关。chemerin、hs-CRP、IL-6可能通过调节脂肪细胞生成、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内皮细胞损伤等机制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C反应蛋白 CHEMERIN 白介素6
  • 简介:目的:测定上海地区肥胖青少年在不同糖代谢情况下血清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水平,探讨L-FABP与糖代谢、脂代谢、胰岛β细胞功能等的相关性。方法:共有267例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包括糖耐量正常(NGT)组107例.糖调节受损(IGR)组118例和2型糖尿病(T2DM)组4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L-FABP,并以△I30/G30(糖耐量试验开始30min胰岛素与血糖变化的比值)和急性胰岛素分泌反应(AIRg)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校正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MI)后,IGR和T2DM组的L-FABP浓度均明显高于NGT组(P〈0.001),而在IGR与T2D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简单相关分析显示,L-FABP与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和糖负荷后2h血糖(2hPG)相关,校正年龄和BMI后,上述相关性依然存在;多元逐步回归发现,2hPG是血清L-FABP的独立相关因素:在267例受试者中未见L-FABP与△I30△G30的相关性,在162例(NGT组65例、IGR组73例和T2DM组24例1行多样本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受试对象中,未见L-FABP与AIRg的相关性。结论:血清L-FABP在肥胖伴糖代谢异常的青少年人群中升高,且与糖、脂代谢相关,但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

  • 标签: 肥胖症 糖调节受损 糖尿病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脂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结合珠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3例,非冠心病患者8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浊度分析仪定量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浓度,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型鉴定Hp基因型,分析Hp血浆浓度及Hp基因型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p浓度(93.98±53.10mg/L)明显高于对照组(68.88±43.83mg/dL),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Hp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冠心病组间,Hp2-2基因型组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Hp1-1/Hp1-2基因型(p<0.05)。结论冠心病组血浆Hp浓度明显升高,Hp2-2基因型组的Gensini积分高于Hp1-1/Hp1-2基因型组,本研究结果提示HP血浆浓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而Hp2-2基因型可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

  • 标签: 结合珠蛋白(Hp) Hp基因多态性 冠脉狭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