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TCGA数据库构建肺腺癌铁死亡预后模型,旨在为肺腺癌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肺腺癌及正常肺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及相关临床数据,筛选出与铁死亡相关的预后基因,运用LASSO回归模型构建铁死亡预后模型。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20个铁死亡相关基因,通过LASSO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13个铁死亡相关预后基因。根据危险评分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与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降低。ROC曲线验证了模型的预测能力。结论:ANGPTL7, DDIT4, SLC1A4, GDF15, SLC2A1,RRM2, ALOXE3, PHKG2, LINC00472, LINC00336, ALOX15,SLC7A11, 和GLS2的风险预测模型能够有效的对肺腺癌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 标签: 肺腺癌 铁死亡 预后模型
  • 简介:摘要:CBL教学法是一种“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的现代教学方法,又称之为案例教学法。它主要是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医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并运用涵盖该主题知识点的典型临床病例进行互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已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医学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于网络信息化平台的CBL教学法更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lecture-basedlearning,LBL)教学法相比,更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式思维和开放性探索的能力。

  • 标签: 神经病学 教学法 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 网络信息化平台
  • 简介:背景:面神经周围性损伤后,首先涉及其中枢神经元轴突的逆行性反应,神经能否再生则取决于神经元胞体的存活及功能状态。目的:检测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n=48)和对照组(n=8)。模型组兔建立右侧面神经压榨损伤模型模型组分别于损伤后1,4,7,14,21,28d各取8只兔进行检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兔右侧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兔右侧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无神经型钙黏附分子或胎盘型钙黏附分子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模型组兔右侧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存在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阳性神经元,2种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在第14天时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损伤后4-28d兔面神经核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损伤后1d时兔面神经核中胎盘型钙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损伤后7-28d时兔面神经核中胎盘型钙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提示面神经损伤的早期即出现2种分子的阳性表达,其中胎盘型钙黏附分子的表达自神经损伤后一直存在,而神经型钙黏附分子表达时间相对较短。在面神经损伤时,面神经核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均表达增加,说明面神经再生可能与黏附分子的高表达有关。

  • 标签: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神经型钙黏附分子 胎盘型钙黏附分子 面神经核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灶性运动神经元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多灶性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以及肌电图的检查。结果运动神经其传导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减缓。结论神经电生理的动态特点可部分反映其疾病的转归。

  • 标签: 多灶性 运动神经元病 神经电生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09-2014.09期间在我院ASAI-IV级择期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下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上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范围为1-5分钟,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范围为15-30分钟,完全阻滞时间范围为20-30分钟;下肢感觉起效时间范围为1-8分钟,BromageI级运动阻滞时间范围为10-15分钟,III级运动阻滞时间范围为15-30分钟。上肢术后镇痛时间(526.4±152.1)分钟明显短于下肢的(627.3±119.5)分钟,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麻醉中通过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具有显著效果,且定位准确,镇痛效果良好,临床作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神经刺激器 定位 神经阻滞 麻醉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07-02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RLN)、喉上神经(SLN)的保护方法,以避免或减少术后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方法对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6月—2014年11月行甲状腺精细化操作手术治疗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04例,年龄9~78岁。行甲状腺全切54例,甲状腺腺叶切除58例,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部分切除29例;其中二次手术者10例,行Ⅵ区清扫者18例。术中RLN显露者121例,未显露者20例。结果本组1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RLN暂时性损伤5侧,占2.56%(5/195),给予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配合发音训练,3个月内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其中RLN显露组占2.5%(3/121),未显露组占5%(1/2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6,P〉0.05)。无一例并发RLN永久性损伤和SLN损伤。结论熟悉RLN、SLN与甲状腺的正常解剖与变异情况,应用被膜解剖技术精细操作,术后可以避免神经的永久性损伤。一旦发生神经损伤,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并发症 喉返神经损伤 喉上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上肢手术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例49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超声引导,研究组患者采取超声联合神经刺仪定位引导,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起效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超声 神经刺激仪 定位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 简介:为了开发新的抗偏头痛药物,用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和辣椒素静脉注射刺激的方法,造成大鼠硬脑膜内血浆蛋白渗出,建立神经原性炎症动物模型。本实验观察到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增加了刺激侧硬脑膜内~(125)Ⅰ-HSA的渗出,而非刺激侧~(125)Ⅰ-HSA的渗出水平未发生明显波动。另外观察到抗偏头痛发作药物二氢麦角胺具有减少血浆蛋白渗出的作用。

  • 标签: 偏头痛 神经原性炎症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高月神经敏化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理论依据:坎农与罗森布吕思定律方法 :以 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针刀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高月神经敏化针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98%,对照组为 92%,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VAS的疼痛评分、 VAS麻木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VAS疼痛评分、 VAS麻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高月神经敏化针疗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缓解疼痛和麻木的效果更好、起效更快,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高月 神经敏化针 针刀 神经根型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电刺激骶神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自身前后对照及单盲法的临床设计方案,选择我院 2016年 1月至 2019年 1月住院并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30例作为观察组 (干扰电刺激骶神经 +常规膀胱功能训练 ),与同期我院住院并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30例作为对照组 (常规膀胱功能训练 ) ,两组进行疗效对比研究,并比较膀胱功能改善时间、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值、国际下尿路症状积分、膀胱功能积分、尿失禁的次数、残余尿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时间为( 5.21±0.75) d,对照组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时间为( 8.89±0.35) d,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对比 P<0.05。观察组患者疗效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 P<0.05。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值、国际下尿路症状积分、膀胱功能积分、尿失禁的次数、残余尿量无显著差异,数据对比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值、国际下尿路症状积分、膀胱功能积分、尿失禁的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 P<0.05。结论:采用干扰电刺激骶神经配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干扰电刺激骶神经治疗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过程中,采取神经松动术联合推拿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随机抽取了72例2019年2月-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就诊的时间均分为2组,各36例。其中,参照组对患者进行推拿治疗,研究组则联合神经松动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效果。结果 两组于治疗前的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受损指数无差异(P>0.05),治疗后疼痛评分及颈椎功能受损指数更低,数据于同组及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过程中,采取神经松动术联合推拿,对于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有较好的效果,有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松动术 推拿
  •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救治于我院的 84例上肢闭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麻醉的对照组( n=42),与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的观察组( n=42),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产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 95.2%,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 88.1%,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观察与统计,观察组患者误刺血管 1例、气胸 2例,观察组患者误刺血管 2例、气胸 4例,两组患者都出现误刺血管与气胸的不良反应,但两组之间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χ2=1.0227)。结论: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的临床效果良好,可以提高患者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 ;完全上肢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入路麻醉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on brachial plexus approach anesthesia.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closed fracture of upper extremity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8 to March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42)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 42) with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anesthes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8.1%) (P < 0.05); After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 there were 1 case of false puncture of blood vessel and 2 cases of pneumothorax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 cases of false puncture of blood vessel and 4 cases of pneumothorax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oth groups had adverse reactions of false puncture of blood vessel and pneumothorax,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χ 2 = 1.0227).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via brachial plexus approach anesthesia is good, it can improve the anesthesia effect of patients,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文摘要目的对近年来部分针刺对于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近况进行文献综述,了解针刺对于展神经麻痹的治疗近况。方法按照针刺疗法、针刺加点按、针刺加滞针动法、针刺配合电针、电针加穴位注射、电针加理疗等方面进行综述。结论针刺加滞针动法和电针加理疗效果显著,除此之外,电针加穴位注射也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中文外展神经麻痹 针刺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