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对一些常见药物产生不良的反应,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健康。本文对儿科临床用药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保证儿童科学合理用药,以供参考。

  • 标签: 儿科临床 药物不良反应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救治药物中毒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1月—2014年3月在本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药物中毒患者9例,对所有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并给予一般护理及并发症护理,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第一次血浆置换治疗后2例患者3小时苏醒,其余患者最迟8小时意识清醒。血浆置换次数平均3次,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经过有效和有针对性的一般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疗程,保证了治疗顺利的进行,所有患者痊愈出院。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药物中毒患者疗效显著,在治疗的同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浆置换 药物中毒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2014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出院病历2428份,确保不少于每月出院病历的25%,并对其调查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7.90%,DDDS排序前三均为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用抗菌药物送细菌培养率为6.42%,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为40.85%。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取得一定效果但尚需进一步规范。

  • 标签: 抗菌药物 使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粉剂药物配制时的计算公式方法在传统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化结果保证患儿临床用药剂量的准确性结论提高了临床护士的计算速度,改善了工作效率

  • 标签: 药物 配制 计算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之一,现我国已属于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多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型糖尿病是以糖代谢自身稳定控制功能受损而致高血糖为特征的综合征,约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95%,它导致体内一系列代谢异常,如胰岛素耐受、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损以及内源性葡萄糖产生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除胰岛素之外的其他糖代谢介质在该病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治疗药物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药物流产终止早孕的效果进行观察,并探讨其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终止早孕流产的患者120例,均分为两组,其中60例采用常规的药物流产法终止早孕,患者口服米索前列醇与米非司酮,作为观察组,另外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的是人工负压吸宫法进行流产,对两组患者的流产效果、阴道的出血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患者的心理状态等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在腹痛发生率及重度腹痛的发生率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但是在流产完全率、腹痛持续时间、阴道流血持续时间、患者的不良心理发生率上,对照组明显优于观察组,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终止早孕的过程中,药物流产法与人工流产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并且在此过程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药物流产 终止早孕 效果观察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下半年与2013年下半年在我院实施剖宫产手术的患者,共20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3年下半年的剖宫产手术患者设为干预组,对其在围手术期间实施药物干预措施;而将2012年下半年的剖宫产手术患者设为非干预组,即患者在围手术期间不实施药物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的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及患者平均抗菌药物的使用费用,并进行分析。结果干预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状况明显优于非干预组,其更具使用合理性;干预组患者平均抗菌药物的使用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且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患者实施药物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更具有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 标签: 剖宫产 围手术期 抗菌 药物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联合药物方案对宫外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宫外孕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联合药物方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5d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指标恢复时间均较短,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米非司酮和宫外孕1号对宫外孕进行联合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 标签: 宫外孕 米非司酮 宫外孕1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避孕药物的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镇2010年—2014年育龄妇女口服避孕药物的特点及临床试验的分期给予总结。结果;避孕药的种类很多,有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探亲避孕药、皮下埋植避孕药、外用避孕药等,其中应用最多的为短效避孕药,如能正确服用,避孕效果几乎达百分之百。讨论;避孕药物为人工合成的甾体类激素。其作用主要在于抑制卵巢排卵;使宫颈粘液减少,并使之粘稠度增加,不利精子穿透;改变子宫内膜生态环境,不利于孕卵着床。

  • 标签: 避孕药物 临床特点 研究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和分析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总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50例ADR中,抗菌药物占37.33%,中成药占21.3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3.33%;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居首位,占总数的38%;ADR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共90例,将患者采取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采用常规中药炮制的含苷类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未经过中药炮制的含苷类药物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在接受中药炮制含苷类药物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7.8%;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无一例患者出现中毒现象,对照组中5例患者产生毒性反应,组间治疗效果比较有明显差异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利用中药炮制含苷类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未经过中药炮制的含苷类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在临床治疗上,对中药中的含苷类药物成分进行适当调整,改善药性,降低患者的毒性反应,充分发挥药物的药性,提高治疗的效果。

  • 标签: 中药炮制 含苷类药物 药效
  • 简介:摘要口腔扁平苔藓是口腔科的常见病,现在仍无特效治疗药物,本文就治疗现状及近年研究的新进展做简要介绍。

  • 标签: 口腔扁平苔藓 药物 治疗
  • 简介:摘要在我国的临床研究治疗中,心律失常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心律失常的病理复杂多变。常由年高体弱或久病正虚所致瘀阻、寒滞、痰凝、气郁而发病。临床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会有很大的不良反应,使用不当,甚至还会诱发心律失常。自临床使用奎尼丁以来,已经使用了数百年。现代治疗心律失常一般采用器械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但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依然是药物治疗。

  • 标签: 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 现状和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药物流产后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接诊的药物流产后出血患者134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她们的临床资料,均实施B超、宫腔镜诊断,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宫腔镜诊断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确诊率均显著优于B超诊断(P<0.05);经治疗后月经均恢复正常。结论宫腔镜诊治药物流产后出血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确诊率高,值得借鉴。

  • 标签: 宫腔镜 B超 诊治 药物流产出血
  • 简介: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39-01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情况,以此来为其临床安全、合理地应用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于某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果2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女性患者的人数略多于男性,16至58岁年龄段所占人数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抗菌药物种类以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为主,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医疗机构应充分重视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严格按照相关的指导原则和规定要求来选择正确合理的抗菌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以此来确保抗菌药物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 简介: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48-01摘要目的总结静脉药物的配置技巧,提高药物的配置质量及效率。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根据药物的特性采用不同配置技巧,并与传统配置方法进行比较,寻找更合理、更科学的配置方法。结果使用科学、合理的配置技巧,比传统的配置方法节约时间,并提高了药物的配置质量。结论根据药物的特性,改变传统的配置方法,应用更科学的配置技巧能明显提高药物质量及工作效率。

  • 标签: 静脉药物配置 配置质量 配置效率 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及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自发呈报的144例ADR资料进行统计,生成Excel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ADR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年龄21-40岁的患者为ADR高发人群。静脉滴注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为117例,占总数的81.25%。抗菌药物引起ADR占的比例最高,为45.03%。ADR引起的器官损害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第一位。总结医院应重视不良反应工作,合理用药,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病例 抗菌 分析
  • 简介:摘要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常为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1]。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2,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

  • 标签: 抗生素 不良反应 合理使用
  • 简介:摘要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干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 标签: 抗生素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发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收治的17例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癫痫发作,按照患者病情情况、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表现、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癫痫发作17例中年龄>60岁8例(占47.1),既往有抽搐或癫痫史5例,患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者5例,肾功能不全3例;引起癫痫发作的氟喹诺酮为环丙沙星7例、左氧氟沙星5例、氟罗沙星3例、诺氟沙星1例、氧氟沙星1例,静脉给药共15例,口服2例;4例合用茶碱类药物,3例合用非甾体抗炎药。15例为大发作,2例为小发作,发作的开始时间在用药后30min~5d;17例患者均在停药或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可驶癫痫发作,临床应高度重视,合理使用,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癫痫 危险因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