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95中国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在成都举行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成都文化发展促进会、成都市文化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由成都音乐舞剧院、成都民族乐团、都江堰市文化局等单位承办的'95中国琴艺术国际交流会于1995年7月19至7月23日在中国四川...

  • 标签: 古琴艺术 国际交流 成都地区 成都文化 中国音乐 演出单位
  • 简介:中国代建筑结构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和时代感,而它在空间里所形成的力量又是凝重而巨大的。舞台美术设计本身是一种空间艺术的设计,如果能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可能会是对舞台美术空间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利用解构的方法,把中国代建筑打散,提取其中的元素、符号和构成法则进行重构,按照剧本所提供的主体情绪,重新的营构在戏曲舞台上,以配合戏曲这种特别的演出形式,是我试图进行尝试的一条途径。

  • 标签: 中国 古代 建筑结构 传统戏曲 舞台美术 演出形式
  • 简介:抒古韵于新声追传统于未来──—中国琴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侧记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北京薪传文化顾问事务所发起,北京古琴研究会参与联合主办的“中国琴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以下简称“鉴赏会”),于1994年4月1日至5日在北京华都饭店举行。与会者...

  • 标签: 古琴艺术 中国文化 名曲 减字谱 古韵 现代社会
  • 简介:前言博、硕士论文目录的菀集和掌握,是每一位研究生在进入论文写作状态之前必须从事的准备工作。理由是一份针对不同领域整理出来的论文目录,不仅能够呈现整体研究轮廓,透露现阶段研究趋势,刺激研究灵感,还能提示一定程度足供参考或借鉴的研究方法和径路。而在某一特定论题之下,研究成果的了解,材料的认识和挖掘等等,更是研究者不能不知道的。因此,对于

  • 标签: 中国古典戏曲 曾永义 殿魁 卢元骏 论文目录 戏剧学
  • 简介:中国诗词艺术歌曲诸多理论和技术的难题中最关键的是要用音乐去传达中国典诗词意境,并且准确演绎出古诗词特殊的内涵和美学韵味。笔者以中国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分析和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经典歌曲作品剖析的方法,从美学角度提出,由境入手,对“境”的内在构成因素和心理体验本身加以解析,准确把握诗、情、境、乐在审美过程中的关系才能破解这一难题。具体路径就是从由文入境、乐心在诗为开端,进而以乐传境、以情驭声,最终做到达意传神、声和韵美,由此构成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一个基本的美学追求过程。

  • 标签: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演唱 美学剖析
  • 简介:<正>从1985年留校任教至今,郭英德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台上已走过26个春秋。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中国代戏曲一直是郭先生讲授的重要内容之一,无数的本科生和博、硕士研究生,中文系的学生乃至理科院系的学生,都曾聆听过郭先生的戏曲课程;从《元明清戏曲研究》到《中国典名剧赏析》,

  • 标签: 戏曲作品 郭英德 中国古代戏曲 硕士研究生 明清传奇 元杂剧研究
  • 简介:中国音乐教育自近代以来,学习西方,固然是有所得。但是在技术理论、甚或观念、行为层面上也出现有照搬西方后产生的种种问题。这其中有过分偏重汲取“技艺”教育的因素,忽视对其中存在的“育人”因素的了解和借鉴,甚至因为这种价值取向,对中国自己的音乐教育“育人...

  • 标签: 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古代音乐 教育学科 理论研究 修海林 学校音乐教育
  • 简介:本文从学术方法与研究关系角度,探讨中国代音乐史学研究不同时期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所起的重要作用与历史贡献。从“国学”到音乐学、从史料到田野考察、从音乐本体到文化、从单一实证到多元论证、从历史事件到学科发展,这一学科的研究视角、基础、范围、方法、地位等学科建设的每一次蜕变,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都起到了直接的推动和催化作用。目前学科内部细化而缺乏彼此联系与整体观照,局限于西方专业艺术史理念而缺乏中国文化艺术史特质,受制于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判断而缺乏客观与公心的历史观,过度强调文献史料而缺乏史事为历史学服务的意识,学科性质认识不足而缺乏学术争鸣和高品质研究成果。我们应该关注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不落窠臼,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促进这一学科深化发展。

  • 标签: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 学术理念 学术方法 学术研究 学科建设
  • 简介:戏曲以“记”为名出现于宋元,在明传奇里极为繁盛,成为传统“记”体具有戏曲特色的吸收和发展。戏曲制题史上“记”的被选择,显示了形成中的戏曲文体观念。“记”所具有的记史、记事、志怪、传奇、讽箴等作用为戏曲所肯定,特别它对叙事功能的强调、对虚实关系的处理深为明代曲家认可,而“传”“纪”等倾向完整或顺序志人、强调真实性的文体类型则逐渐与戏曲走上两途。“记”与“纪”“传”的分野,成就了戏曲叙事性的发展,反映了传奇体制成熟化规范化的过程。“记”的创作追求和美学特色,与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记”的普遍使用因此成为明传奇文体自觉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戏曲形式与风格的形成和确立。

  • 标签: 记体 明传奇 制题 叙事性 戏曲文体 文体学
  • 简介:唐虞三代之始,人皆能因所感而歌唱,荆轲歌易水,离别唱阳关,上至君王,下到百姓,多知音好歌者。至商周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文人音乐逐渐剥离开来,文人音乐独立而成一派。宋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尤其不能忽略了文人对于音乐的创作和参与,经文人之手的北宋词调音乐,是文人音乐之代表。“文”的品格、气质和素养是文人音乐区别于其他传统音乐的标志之一。唐诗是酒,宋词为茶,歌词、音乐和典故中记录着宋代文人独特的艺术审美与细腻情感,“词调音乐”更注重于“音”与“心”之间的对话,以含蓄之情、中和之意、音外之音来表现中国代文人独有的艺术哲学。

  • 标签: 北宋 文人 词调音乐 传播 审美
  • 简介:根据对出土"古瑟"的考证和古代文献资料的引用,对瑟乐器的艺术表现力做了探索,对瑟乐器的衰亡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两方面着手研究古乐器的沿革,对于研究中国代音乐史,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野.

  • 标签: 古瑟 瑟乐器
  • 简介: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代歌诗是它骄傲于世界、骄傲于人类的文化宝藏。它渊源于《诗经》、《楚辞》、古乐府,发展至唐诗.宋词臻于极盛。《全唐诗》共九百卷,收录了2300多位诗人吟作的48900多首的诗,《全宋词》收录了1300多位词家吟作的2300余体的19900多首的词。自诗三百以来的众多诗词,大都可筲可管可箫,它们与音乐的关系极为密切。《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明确地把《诗经》三百篇看作是可“诵”、可“弦”、可“歌”、可

  • 标签: 刘明澜 《中国古代诗词音乐》 古琴音乐 创作风格 民族声乐 歌唱艺术
  • 简介:<正>198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中国音乐史学会议上,我曾应邀作了一个《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的发言。1985年在南京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我又就几年间的中国音乐史问题作了一次概括性的发言。这次会议是第三次了,不揣浅陋,再就这几年的情况,谈些个人的“断想”,就正于同志们。有些问题,特别是在宏观上的根本性的问题上,可能是老问题了,如南京会议我曾谈到的闳通与谨严的问题,现在在具体表现上可能又有些不同了。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古代音乐史研究方面,也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局面。特别是在微观方面,选择了许多具体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涉及的领域较广,无论量与质,均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绩。总的说来,这几年的古代音乐史研究,已

  • 标签: 三十年 文化史 江阴 中国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 史学发展
  • 简介:中国代音乐史建立在音乐和历史这两大学科之上,属于音乐和历史的交叉学科。了解我国历史学领域的学术思想,借鉴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对我们而言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界提出了"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说和"二重证据法",引起了学术争论。这场史学界的交锋给今天中国代音乐史的研究带来哪些影响,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 标签: 中国古代音乐史 疑古思潮 二重证据法
  • 简介:2006年10月21日至24日,中国琴国际艺术节暨文君文化节,在成都市邛崃区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联、中共邛崃市委、邛崃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及台湾、香港、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多名琴人、琴家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国际艺术节 成都市 文化节 古琴 中国 遗产
  • 简介:<正>最近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个“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问题,他们指出,几千年来,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具有封闭性、单向性……等特点,并证之“中国音乐史”这门学科的情况,作出了这种分析。解放以来,我国“中国代音乐史”这一学科,无论科研、考古、文献考证、史学教学……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受着一定的“思维模式”的制约。这是很自然的。事实上,任何事情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即使上述的论点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但很难说存在着什么“思维模式”。如果有,就是我们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如说这也是“思维模式”,则便不敢苟

  • 标签: 座谈会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 研究问题 多向性 音乐学
  • 简介:文章从音乐学术史角度评价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一书,是"中国代音乐史学科完成现代学术转型的第一本著作"。并从以"律、调、谱、器"为古代音乐史著述知识系统构成的主体框架;在专题研究基础上对古代乐律学知识有较为系统而深入的阐述;首次运用、借鉴现代音乐学研究方法和成果系统研究古代音乐;注重实证性研究,重视数理计算和乐器实物图像的提供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认为就学科现代学术转型这一点来讲,王光祈对现代音乐学术研究方法的借鉴和运用、学术视野的宽广和新颖、学术成果的规范和严谨,以及所涉每个专题的深入研究等方面,都是其前诸学者无法相比的,并指出王光祈《中国音乐史》构建的古代乐律学史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已开始具有中国乐律学史最早、也是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态。

  • 标签: 王光祈 《中国音乐史》 音乐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