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收集气体法考察了无汞碱性锌锰电池在连续放电和间歇放电过程中润湿碱的用量及浓度对电池析气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LR6型碱性锌锰电池,采用浓度为42%用量为1.3g润湿碱时实验电池在连续放电和间歇放电过程中析气量较小;当放电时间占总放电时间的25%时,电池易于发生气胀、漏液现象。

  • 标签: 碱性锌锰电池 析气 部分放电 自放电
  • 简介:介绍了采用导电碳黑、石墨、石墨水悬浊液、T255镍粉对密封锌镍(Zn—Ni)蓄电池锌负极进行的表面改性处理,比较了上述材料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导电碳黑表面处理对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性能、降低内阻效果最明显;而用石墨和石墨水悬浊液对锌负极进行表面处理.效果则不明显。

  • 标签: 锌镍(Zn—Ni)蓄电池 锌负极 表面改性
  • 简介:槽肩角常见于笼型电机转子的半开口槽中,主要用来改变槽的刚度和电机的性能。然而,在普通电机设计中对于槽肩角的选择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通常都选用特定的30°角。本文以平行槽为例讨论了转子槽肩角对于电机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角度槽肩角的电机模型,并利用二维有限元时谐场对其进行精确计算,考虑趋肤效应,探讨了槽肩角对于转子导条中导条阻抗的影响,同时计算了电机转矩、电流与转子铜耗,为电机设计中槽肩角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 标签: 交流阻抗 槽肩角 笼型电机
  • 简介:采用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添加剂对锂硫电池自放电的影响?。比较了锂硫电池在不同温度搁置后的自放电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低,锂硫电池的自放电程度越低;同时研究了添加剂对锂硫电池自放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硝酸锂为添加剂,可以在锂负极表面形成较为稳定的SEI膜,抑制聚硫与锂负极的反应。使用添加剂的锂硫电池5℃搁置10天放电比容量为1016mAg/g,自放电率为0.7%/天。

  • 标签: 锂硫电池 自放电 温度 添加剂
  • 简介:天气很快就要变热了,空调将派上用场。经过一个冬天的停用,再次启动你的空调前应为它做个清洁、检修,以防它“生病”了。

  • 标签: 制冷效果 空调 过滤网 积尘
  • 简介:通过对不同浓度电解液所制成的无汞碱锰电池的放电性能的检测,研究了电解液浓度对无汞碱锰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湿拌工艺条件下,当电解液浓度超过40%或低于36%时,电池的放电容量会降低,贮存性能会下降.较适宜的电解液浓度范围为37%~38%,这时电池的内阻较小,放电性能和贮存性能最佳.

  • 标签: 碱锰电池 电解液 浓度 放电性能 贮存性能
  • 简介:超声波可以提高锂电池浆料的混合效率与混合效果,但长时间的超声波作用可能会影响到锂电池浆料的稳定性。本方通过对PVDF与NMP形成的浆液进行不同时间的超声波处理,以及处理后的浆液进行不同时间的静置,研究了超声波处理时间对浆液粘度的影响程度,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可以通过静置得以恢复,以期用于实际的生产指导。通过研究表明,超声波处理达到一定时间,会导致浆液的粘度的下降,同时,这种粘度的下降可以通过静置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静置恢复粘度有一定的局限,当超声波处理时间过长时,长的静置时间反而使粘度有所下降,因此静置时间最好控制在二、三小时左右。

  • 标签: 超声波 PVDF NMP 锂电池浆料
  • 简介:在不同温度下对32131-8Ah圆柱锂离子电池进行电学性能测试,考察了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倍率、放电功率、电阻及不同荷电状态(SoC)下的放电能力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在常温下基本都能达到最优结果,温度上升或者下降都会对电池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 温度 放电功率 性能测试
  • 简介:陶瓷绝缘子大量退运后对性能良好的瓷体采取掩埋措施,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基于此本文将瓷体研磨后添加到硅橡胶材料中,替代了部分铝粉和气相法白炭黑,且对其进行了耐漏电起痕、热刺激电流(TSC)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的试验,比较了不同比例的陶瓷粉对硅橡胶的电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陶瓷粉可以明显改善硅橡胶的电特性。

  • 标签: 硅橡胶 复合绝缘子 老化 退运 陶瓷
  • 简介:本文探讨了齿轮零件在“软氮化+局部高频感应淬火”的工艺过程中,对可能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目前我国冶金质量现状和工业加工水平不发达的条件下,如何更进一步地从工艺合理设计方面来加强零件的生产加工质量。

  • 标签: 齿轮 加工过程 软氮化件 再加热 加工质量 热应力波
  • 简介:报道了充电模式对常温固化和高温固化阀控铅蓄电池循环寿命影响进行的对比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充电模式是决定常温固化电池是否有较长循环寿命的关键;高温固化电池受充电模式的影响较小.因此,电池生产过程中采用高温固化工艺,有利于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 标签: VRLA电池 充电模式 固化温度 循环寿命
  • 简介:通过析氢实验、极化曲线测试、放电性能测试,研究了在6mol/LNaOH电解液中添加不同浓度Na2SnO3和由Na2SnO3、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组成的复合缓蚀剂对铝合金电极析氢速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缓蚀剂的加入能不同程度抑制铝合金电极的析氢腐蚀,提高阳极利用率,改善铝阳极的电化学性能,一定浓度配比的复合缓蚀剂的效果要比单一缓蚀剂效果明显。在添加有0.025mol/LNa2SnO3和10mg/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复合缓蚀剂电解液中,铝电极的析氢腐蚀受到明显抑制,缓蚀效率达93.4%,同时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 标签: 复合缓蚀剂 碱性电解液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电化学性能
  • 简介:电解二氧化锰(EMD)、无汞锌粉和集流体是影响无汞碱锰电池的关键因素.分析了国产、进口EMD和无汞锌粉的杂质含量;并对上述原材料制作的无汞LR6和LR03电池的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国产EMD的质量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近;国产无汞锌粉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介绍了负极集流体的无氰镀铟新技术.

  • 标签: 碱性锌锰电池 电解二氧化锰 无汞锌粉 化学镀铟
  • 简介:探讨试验中电压、湿度和温度因素对非金属材料表面电阻测试值的影响。试验表明不同试验条件下得出的表面电阻值有很大差异。

  • 标签: 非金属材料 表面电阻 电压 湿度 温度
  • 简介:分析了缓冲溶液中不同pH条件下所合成Ni(OH)2的平均晶粒度,并运用循环伏安法快速检测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pH值越大,所得Ni(OH)2的平均晶粒度越大,由其制备的电极活性越低,但其循环寿命增加。

  • 标签: 氢氧化镍 平均晶粒度 电化学性能 循环伏安
  • 简介:以醋酸锂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冰醋酸和无水乙醇为水解抑制剂和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经高温烧结制备了纳米Li4Ti5O12负极材料,系统研究了烧结工艺对材料组成、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烧结温度是影响材料性能的最主要因素,恒温时间次之。采用两步烧结法,将所得前驱体以5℃/min的速率升温到600℃,保温6h,然后升温至750-850℃,保温1~10h,所制备的Li4Ti5O12结晶程度高,粒径在5001-1m左右;在1-2.5V之间充放电,0.2C、1C、5C和10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68.6mAh/g、155.1mAh/g、139.4mAh/g和121.1mAh/g。

  • 标签: LI4TI5O12 溶胶-凝胶法 烧结工艺 结构 电化学性能
  • 简介:报导了正极铅膏含酸量对电动车用胶体电解质铅蓄电池的初容量、低温放电性能以及循环寿命的影响;简要介绍了在正极铅膏中加入Pb3O4或PbO2可提高化成效率和缩短化成时间的试验结果;简单描述了在负极铅膏中添加多种有机膨胀剂改善电池低温充放电性能的试验.

  • 标签: 铅蓄电池 胶体电解质 添加剂
  • 简介:以乙酸镁为镁源,用LiOH.H2O、Fe(NO3)3.9H2O、NH4H2PO4为原料,通过水溶液法制备了掺杂Mg2+的LiFePO4/C正极材料。用XRD、SEM、恒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谱(EIS)方法,研究了Mg2+掺杂对LiFePO4/C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g2+掺杂没有改变LiFePO4橄榄石型的结构;在0.1C(1C=170mAh/g)的充放电倍率下,Mg2+掺杂使正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从153mAh/g提高到159mAh/g,经20循环次后,容量几乎无损失;电化学交流阻抗表明,掺杂后材料阻抗Rct从463.1Ω减小到322.8Ω。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乙酸镁 掺杂 LIFEPO4/C
  • 简介:当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开关装置(GIS)进行隔离开关分合闸操作时,产生的快速暂态过电压(VFTO)极有可能造成GIS内部设备及与之相连的电力设备发生绝缘事故,其中对电力变压器的危害更为严重。本文应用EMTP对GIS中隔离开关操作引起的各节点的VFTO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VFTO的幅值特征,将VFTO作用在变压器绕组上,分析了变压器绕组的暂态电压分布、找出了变压器绕组的绝缘薄弱环节。

  • 标签: 快速暂态过电压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开关装置 暂态电压分布 EMTP 多导体传输线模型
  • 简介:通过研究用户在使用普通键盘进行文本输入时前肢及背部的三块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探讨腕托缓解肌肉疲劳的实际效用,为改进腕托以及键入姿势提供更加符合人体工效学的理论依据。实验共测试10名被试者在不使用腕托以及使用三种不同材质腕托的状态下前肢及背部肌肉的表面肌肉信号,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标准化后的数据(NsEMG)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背部上斜方肌(UT)为键盘操作过程中最易产生疲劳的肌肉,且其肌肉疲劳与腕托的材质使用与否并无关系,而使用布料腕托时指浅屈股(FDS)标准肌电值出现显著差异(P〈0.05)。

  • 标签: 表面肌电 键盘腕托 数据标准化 肌肉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