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钻井及地震资料证实二坳陷是生烃坳陷,始新统文昌组和渐新统恩平组是坳陷内主要烃源岩。盆地模拟结果表明,这两套烃源岩在白云凹隐现今分别处于生成干气和生油的高峰阶段。二坳陷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将导致不同凹陷具有不同的油气运聚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该区圈闭类型较多,除了有大、中型背斜构造外,还有大型的地层圈闭。因此,二坳陷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珠二坳陷 石油地质特征 文昌组 恩平组 下生上储
  • 简介:通过对三坳陷有机包裹体的初步研究,将其有机包裹体分为6种类型。其中文昌A凹陷主要是气态烃包裹体和含气态烃包裹体,文昌B凹陷则以纯液态烃和含烃三相不混溶包裹体为主,分析了油气运移的温度,计算了油气运移的深度,并推算出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认为三坳陷油气大量运移的时期为晚中新世到第四纪,运用有机包裹体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判断了三坳陷有机包裹体中烃类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珠海口盆地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研究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 简介:三坳陷4个典型油气藏的分析表明,这些油气藏的形成一方面与盆地区域性生、储、盖层发育及两个主要构造形成期(渐新世末和中中新世末)有关,更重要的成藏条件应为:(1)构造圈闭临近富生烃凹陷;(2)较完整的造圈内,发育良好的储盖组合;(3)油气藏附近具有高效率的油气运移通道的输导网络,如断层,连通的砂体等;(4)成藏期相对较晚与油气输入期配置好。

  • 标签: 珠三坳陷 油气藏 成藏条件 构造区划
  • 简介:珠江口盆地二拗陷南缘存在一条北东向基底隆起带。被北西向断裂错断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和西段为宽阔的基底隆起,新生代沉积小于ikm;中段向东南错位约50km,由三列平行的次一级北东向基底高和两列基底凹陷组成,新生代沉积厚0.3—3km。隆起带普遍缺失下第三系。隆起带由中生代花岗岩及前古生代变质岩和轻度变质的中生代沉积岩所组成。隆起带形成于中生代晚期,早第三纪沉积时屹立于珠江口盆地南缘,成为盆地的天然屏障。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珠二拗陷南缘 封堵 油气远景
  • 简介: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体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琼海凸起系由文昌A、B两凹陷双重供油,其中文昌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文昌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第一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140℃,第二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50-170℃,两期有机包裹体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文昌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0-140摄氏度,有机包裹体特征与方昌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体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 标签: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特征 油源 油气运移 应用
  • 简介:本软件综合应用模式识别、分形几何、人工神经网络、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借助于工作站计算机良好的图形交互能力,在C/C++、Xlib和Motif等软件环境下实现了非取芯井段井剖面沉积相的人机联作解释。五口井的实际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所述软件的解释结果与地质家的分析结果相吻合。为测井资料地质解释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计算机辅助环境及工具。

  • 标签: 测井资料 沉积微相 人机联作解释软件 工作站 油气勘探
  • 简介:通过比较关键井的测井数据,取心资料及其它地质信息,提出了识别河流沉积5种相的测井曲线形态,利用高分辨率倾角测井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处理了研究区的测井资料,结合曲线形态分析,对河流沉积相的测井识别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观点,并与地质家的结论吻合较好。

  • 标签: 综合利用 测井资料 河流 沉积微相 测井曲线 高分辨率倾角测井
  • 简介:莺-琼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在VanKrevelen图上为典型Ⅲ型。据光学显微镜分析,其树脂体含量<4%,平均含量1.5%-2%;且颗粒细小(1-3μm),显微组分以无定形、镜质体和惰质体为主。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发现成熟度较低(<0.7%Ro)的梅山组烃源岩干酪根中广泛存在<1μm的超树脂体,其丰度可达5%-10%。而较高成熟度下,则其中广泛存在亚微粒体和微粒体。梅山组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检测出十分丰富的杜松烷系列化合物。超层次和分子级层次是梅山组植物树脂的主要赋存形式。梅山组烃源岩是良好气源岩,丰富的树脂物质使其生气强度大大提高。从有机岩石学角度研讨了煤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

  • 标签: 莺-琼海盆地 梅山组 烃源岩 超微树脂体 透射电子显微镜 油气地质
  • 简介:本文研究了珠江口盆地HJ15-1-1井文昌组一个海相夹层中的钙质超化石,据在该层中出现Sphenolithusfurcatolithoides、Ericsoniaformosa、Neococcolithusdobius,而未见有真正的Reticulofenestraumbilicus,认为该超化石组合的生物地层位置应为中始新统NP15带。

  • 标签: 珠江口盆地中始新统 文昌组 钙质超微化石 NP15带
  • 简介:以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盆地Ya8-2-1、Ya8-1-1、Ya13-1-4及LD30-1-1A井为重点,进行定量的多门类体古生物群综合分析和生物地层学研究。莺-琼盆地第三系有丰富的体古生物化石,有孔虫化石尤为丰富。详细研究了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孢粉和沟鞭藻等生物群的特征及其纵、横向上的分布。依据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化石等,对盆地第三系识别出14个浮游有孔虫界面和1个质超化石界面,对化石带的划分进行了讨论。经与Berggren等所制定的绝对年龄值的对比,作出了莺-琼盆地的年代地层表。最后对莺-琼盆地第三系各组(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莺-琼盆地 第三纪 微体古生物群 地层划分 南海北部
  • 简介:八面河油田北区、广北区沙河街组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前三角洲湖相泥岩、远砂坝、河口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支流间湾、分流间湾、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滨浅湖滩砂、粒屑滩、滨浅湖砂坝、滨浅湖泥岩等相类型,本文重点对北区、广北区沙三段、沙四段沉积相的展布与演化进行描述。

  • 标签: 八面河油田 沉积微相 沉积时期 沙四段 展布 演化
  • 简介: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 标签: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调整挖潜
  • 简介:本文根据南海莺歌海、琼东南、北部湾盆地以及三坳陷等4个地区的150个油田水样分析数据,综合研究其中一些地参数,发现各参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明了总矿化度与密度及电阻率的关系,重碳酸根、碳酸根与pH值的关系,水型与含油的关系,硫酸根与油藏之间关系的普遍规律,总结出一些经验计算公式,可以用数学计算方法求出各参数值。因此,减少了繁杂的测定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研究各参数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了解含油气构造的封闭程度及含油前景。

  • 标签: 油田水 地化指标 研究 水型 总矿化度
  • 简介:通过对莺歌海盆地半地堑及坳陷发育、沉降曲线的分段性、沉降中心迁移的阶段性等进行分析,把莺歌海盆地划分为三个构造层。盆地经历了张裂阶段和裂后阶段,其演化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具独特的发育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盆地内发育三套生储盖组合。中央泥底壁构造带分布众多的泥拱背斜及鼻状构造并邻近油气源,是最有利的构造带。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盆地演化 天然气分布 张裂阶段 裂后阶段
  • 简介:在石油勘探中,地理底图数据是计算机绘图的重要基础数据,文中介绍了在地理底图数据库建立过程中,使用一种通过数字采集把地图转换为数据的实用方法。

  • 标签: 地理底图数据 地图 数字化 投影 经度 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