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梣粉虱是新近人侵中国大陆的一危险性果树和园林植物害虫,针对其体型微小,与近缘粉虱形态相仿,很难快速准确区分的问题,以田间常见的11/隐粉虱为参考,采用基于mt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DNAcytochromecoxidasesubunitI,mtDNAC0I)基因的物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COI,SS-COI)PCR法,研究梣粉虱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利用mtDNACOI基因通用引物对LC0-1490/HC0-2198获得梣粉虱和其他常见粉虱的C0I基因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设计梣粉虱特异性SS-COI引物1对(SPZWCF1/SPZWCR1),之后确定其对目的片段的扩增长度,并对该引物对的物种特异性和检测灵敏性进行检验.【结果】引物对SPZWCF1/SPZWCR1扩增片段的长度为426bp.物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梣粉虱的mtDNAC0I基因具有扩增效果,对我国常见的其他种类的粉虱包括5烟粉虱隐(AsiaI、AsiaH1、AsiaH3、MED、MEAM1隐)以及桑粉虱、螺旋粉虱、黑刺粉虱、柑橘粉虱、双钩巢粉虱和温室粉虱等不具有交叉反应和扩增能力.灵敏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不仅对不同性别、不同采集地的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能,对2~4龄若虫以及单粒卵和初孵若虫亦具有同样的扩增效力,其最低检测阈值为75.1pg·μL^-1(相当于1/10240头雌性成虫).【结论】该技术体系可用于梣粉虱的快速准确鉴定及其检测和监测,对有效阻截其进一步传播扩散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梣粉虱 种特异性引物 检测阈值 快速鉴定 分子检测 监测
  • 简介:【背景】实蝇的竞争可能发生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但未见卵和蛹的间竞争的相关报道.【方法】将橘小实蝇与番石榴实蝇的卵及蛹按照相应的比例或龄期分别进行混合培养,分析2实蝇的卵或蛹混合后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是否受到彼此影响.【结果】橘小实蝇与番石榴实蝇的卵同龄等量混合,对彼此卵的历期和孵化率无影响.当橘小实蝇和番石榴实蝇的蛹为新鲜蛹时,分别与比它们蛹龄大1d的对方蛹混合,蛹的羽化率分别为(87.67±3.61)%和(84.33±2.56)%,显著小于对照,说明在此混合蛹处理中,后化蛹者的发育可能受到先化蛹者的抑制.【结论与意义】总体上,在卵和蛹期,橘小实蝇与番石榴实蝇未产生竞争作用;但不排除蛹期竞争的可能性,这种竞争可能存在于特定的蛹期.

  • 标签: 橘小实蝇 番石榴实蝇 种间竞争
  • 简介:夏厕蝇团(Fanniacanicularis-group)为厕蝇属众多种团之一。本文综述了世界该类昆虫分类研究概况,在查阅国内外该类昆虫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该团的研究简史,进一步界定了该团与厕蝇属其它类群的主要区别特征,给出了该团全世界已知47的名录及其分布,讨论了该类昆虫生态学及其研究意义。

  • 标签: 厕蝇科 厕蝇属 夏厕蝇种团
  • 简介:【目的】黄顶菊、三叶鬼针草和豚草是我国危害较严重的3菊科人侵植物.了解3菊科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可以为研究其人侵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廊坊中试基地开展同质园实验,比较分析了黄顶菊、三叶鬼针草和豚草3菊科人侵植物在幼苗期、旺盛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3外来菊科植物的生长时期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影响.3外来植物人侵域的土壤速效磷、硝态氮含量以及磷酸酶活性随生长时期变化都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旺盛生长期达到最大值.人侵域土壤速效磷和硝态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狗尾草明显不同.3外来植物人侵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结论】3外来菊科植物的人侵改变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创造出更有利于自身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以利于其进一步扩张.

  • 标签: 黄顶菊 三叶鬼针草 豚草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 简介:[背景]苹果蠹蛾是危害苹果和梨等蔷薇科果实的世界性重要蛀果害虫之一,目前已侵入我国新疆、甘肃、黑龙江、宁夏、内蒙古、吉林、辽宁等7省市,正在向苹果主产区扩散,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欧美国家的田间应用证明,CypoGV是防治苹果蠹蛾效果最佳的生防制剂。研究开发本土CypoGV商业化制剂,对保证我国苹果业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方法]用室内和田间生测方法,在半人工饲料中添加被紫外线处理过的氧化铁和CypoGV-ZY混合悬液,其中氧化铁的添加浓度分别为3、5、7、10、12mg·mL~(-1),并完成其对苹果蠹蛾初孵幼虫的生物测定。[结果]在病毒悬液中添加7mg·mL~(-1)的氧化铁能显著提高CypoGV在田间的活性和持久性,与未添加氧化铁处理相比较,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提高了53.88%和96.64%。[结论与意义]添加低剂量氧化铁,显著增强了CypoGV对田间强日光、强紫外线的适应性,提高了该病毒在田间的活性和持久性,说明氧化铁可作为商业化CypoGV制剂的助剂,提高田间CypoGV对苹果蠹蛾防治效果。本研究为我国CypoGV制剂生产过程中添加助剂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氧化铁 UV 生物测定 存活率 增效剂
  • 简介:【背景】薇甘菊是最具危害性的世界性杂草之一,目前已入侵我国香港、广东、海南、台湾、云南等地,而嘧磺隆是防治薇甘菊的一高效药剂。【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喷雾法,研究了商用药剂嘧磺隆与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根、茎、叶片的杀灭效果及对后期残留茎干萌发率和种子萌芽率的抑制作用。【结果】嘧磺隆单独处理28d后,薇甘菊叶片、茎和根的死亡率分别为86%、92%和84%;而与洗衣粉混合处理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8.33%、97.67%和89.67%;与柴油混合使用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2.33%、95.33%和98.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的薇甘菊后期茎干萌发率为9.67%;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萌发率分别降低至6%、5.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薇甘菊种子的萌芽率为44.67%;而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种子萌芽率分别降至28.67%、25.33%。【结论与意义】嘧磺隆与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组织的杀灭效果及对后期茎干萌发率和种子萌芽率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嘧磺隆单独使用。本研究可以为薇甘菊的防控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薇甘菊 70%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洗衣粉 柴油 防控效果
  • 简介:【背景】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急性毒性尚未明确。【方法】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铜(Cu2+)、锌(Zn2+)、镍(Ni2+)、镉(Cd2+)、铅(Pb2+)和锰(Mn2+)等6重金属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并参照欧盟指令91/414/EEC标准评价了其环境风险。【结果】滤纸接触法48h测定结果表明,6重金属对蚯蚓的L%为3.17(2.53—3.81)~90.42(69.45~140.47)μgcm-2,其毒性次序为Cu2+〉Zn2+〉Ni+〉Cd2+〉Pb2+〉Mn2+。人工土壤法14d测定结果表明,6重金属对蚯蚓的LC50为1347(1236~1453)~6936(6144~8930)mg·kg-1,其毒性次序为Cu2+〉Cd2+〉Ni+〉Zn2+〉Mn2+〉Pb2+。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u2+、Zn2+、Ni+、Cd2+、Pb2+和Mn2+等6重金属的暴露比(toxicity/exposureratio,TER)分别为3.37、4.46、8.68、1428、13.87和5.85。【结论与意义】6重金属对土壤动物蚯蚓均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Cu2+、Zn2+、Ni+、Mn2+等4重金属对赤子爱胜蚓存在急性毒性风险,而Cd2+和Ph2+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风险水平是可接受的。该评价结果可为我国制定基于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 标签: 重金属 赤子爱胜蚓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 简介:本文记述了长管蚜亚科2新属,肖长管蚜属AntimacrosiphonZhang和头毛网蚜属KaramicrosiphumZhang,4新:瘤尾肖长管蚜AntimacrosiphonbulacaudatumZhangetYe,草头毛网蚜KaramicrosiphumhumuliosumZhangetQiao,头无网蚜AcyrthosiphoncapitellumZhang和野草莓无网蚜A.fragumZhang.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 标签: 中国长 亚科新 同翅目蚜
  • 简介:【背景】紫茎泽兰是一入侵我国的世界性恶性杂草,给当地的农、林、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使生态环境面临"绿色灾难"。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其化感物质对当地植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了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对9草本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这些植物包括紫茎泽兰入侵早期直接与之竞争的云南草本植物:鲁梅克斯、高丹红、鸭茅(安巴)、苕子、胡枝子,以及为替代控制紫茎泽兰而引进的外来优良牧草:紫花苜蓿(敖汉)、白三叶(海发)、红三叶、黑麦草(速达)。【结果】紫茎泽兰叶片提取液对9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均具有化感作用。低浓度提取液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较弱(对部分植物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提取液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较强,且能降低种子发芽率及发芽速率,其中,发芽速率对化感作用更敏感。不同植物对紫茎泽兰化感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鲁梅克斯、鸭茅和苕子对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较敏感;黑麦草、胡枝子和高丹红最不敏感;紫花苜蓿、红三叶和白三叶对低浓度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不敏感,对高浓度提取液较敏感。【结论与意义】不同植物种子对紫茎泽兰化感作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紫茎泽兰成功入侵的机制,并可为筛选具有替代控制潜力的优良牧草奠定基础。

  • 标签: 紫茎泽兰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 入侵性
  • 简介:【背景】不同烟草品种会影响B烟粉虱的取食选择性,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明确。刺吸电波图(EPG)技术是研究刺吸式昆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性的重要手段,通过烟粉虱取食产生的电信号,可以分析其对不同烟草品种的取食差异。【方法】应用EPG技术对B烟粉虱雌成虫在6个烟草品种(翠碧1号、K326、闽烟7号、云烟85、云烟87、红花大金元)上的取食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6个烟草品种上有效记录的雌成虫数均为18头,在翠碧1号、K326、闽烟7号、云烟87、云烟85和红花大金元叶片上能够到达韧皮部的个体数分别为15、15、12、13、15和15头,能够持续吸食的个体数分别为13、14、8、12、14和15头。烟粉虱雌成虫在6个烟草品种上的非刺探(np)波所占的比例差异显著,在红花大金元上所占的比例最小,显著低于其他5个品种。雌成虫在红花大金元和K326上E1波的总持续时间显著短于闽烟7号和云烟87。雌成虫在红花大金元上E2波的总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其他5个品种,而在闽烟7号、云烟87和云烟85上显著短于其他3个品种。【结论与意义】在6个烟草品种中,B烟粉虱雌成虫最喜食红花大金元,最不喜食闽烟7号和云烟87。因此,在福建省B烟粉虱的发生区,选择烟草品种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红花大金元的种植,增多闽烟7号和云烟87等抗B烟粉虱品种的种植。

  • 标签: B型烟粉虱 雌成虫 取食行为 刺吸电波图 烟草品种
  • 简介:【背景】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类转基因植物,以除草剂抗性基因作为检测靶标的分子鉴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检测与监测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除草剂抗性基因aad1和dmo的核苷酸序列设计PCR检测引物,并进行PCR反应体系优化、方法特异性、灵敏度、再现性等方面的测试,分别建立aad1基因和dmo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在56~64℃的退火温度范围内均能获得一致性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该方法可将含有aad1基因和dmo基因的转基因作物与其他转基因作物区分开,其灵敏度可分别达到20个拷贝和40个拷贝。通过将aad1基因和dmo基因的检测引物放入同一管PCR反应体系中,还能在一次PCR中同时检测这2个靶标基因,双重PCR的检测灵敏度与单一PCR一致。【结论与意义】建立的分子方法可精准检测出含有aad1基因和dmo基因的转基因作物,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为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筛选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 标签: 转基因生物 除草剂抗性基因 分子检测 PCR方法
  • 简介:[背景]红火蚁入侵后对新发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与土著物种的关系是入侵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解释红火蚁与类似生态位的土著蚂蚁的关系对全面了解该蚁入侵的生态学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野外模拟设置蚁巢,观察、记录距离红火蚁和黑头酸臭蚁蚁巢30(3Ill处诱集到的黑头酸臭蚁工蚁在红火蚁人侵前、入侵中及移除后的数量变化,研究短期入侵红火蚁实验种群与荒草地和荔枝园黑头酸臭蚁间的干扰竞争。[结果]红火蚁实验种群短期入侵对荒草地生境黑头酸臭蚁的干扰较明显,而对荔枝园生境黑头酸臭蚁的干扰较小;红火蚁未入侵荒草地生境黑头酸臭蚁受干扰最明显,移除红火蚁20rain后,处理诱饵上召集的黑头酸臭蚁数量才与入侵前差异不显著;红火蚁未入侵荔枝园生境黑头酸臭蚁受干扰最小,移除红火蚁仅5min后,处理诱饵上黑头酸臭蚁数量就恢复到入侵前,甚至超过入侵前数量。[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入侵对黑头酸臭蚁的觅食行为存在较大的干扰抑制作用,其影响程度与生境的复杂性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红火蚁入侵的生态学效应提供证据。

  • 标签: 红火蚁 黑头酸臭蚁 短期入侵 干扰竞争
  • 简介:【背景】热带拂粉蚧属于粉蚧类昆虫,食性杂,是危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随水果、苗木和交通工具等介质进行远距离传播.2014年5月,在我国云南与緬甸边境发现该虫危害草本植物马松子.【方法】在收集整理热带拂粉蚧生物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其主要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学特性,并对该有害生物的危害和防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热带拂粉蚧雌成虫长椭圆形,触角8节,体长2.5-3.0mm,宽1.5-2.0mm,主要通过孤雌生殖繁殖后代,形态特征与双条拂粉蚧非常相似.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热带地区适合该虫生存和危害,一旦入侵我国会对花卉、水果和蔬菜等造成危害,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结论与意义】热带拂粉蚧在我国有传播扩散的可能,加强检疫是防范该虫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虫的重要措施.

  • 标签: 热带拂粉蚧 粉蚧科 新纪录种 危害分析
  • 简介:【目的】外来植物黄顶菊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了解黄顶菊与3不同本地植物种植生长对丛生菌根(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可以从土壤微生物角度进一步解释黄顶菊的入侵机制。【方法】通过同质园小区试验模拟黄顶菊入侵的生态进程,以黄顶菊和3本地植物狗尾草、藜、黄香草木樨为研究对象,采用AM真菌的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黄顶菊与3本地植物不同种植方式对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黄顶菊根际土壤聚集的AM真菌种类与其伴生本地植物种类有关:黄顶菊与狗尾草混处理中优势为网状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而黄顶菊分别与藜、草木樨混处理中优势均为网状球囊霉、根内球囊霉和缩球囊霉;(2)黄顶菊分别与狗尾草和黄香草木樨混处理中AM真菌种类既高于本地单处理,也高于黄顶菊单处理,说明随着黄顶菊的入侵和地上植物多样性的改变,AM真菌种类也发生改变;(3)与3本地植物单相比,黄顶菊各混处理和黄顶菊单处理中黄顶菊根际土壤根内球囊霉的重要值均增加,表明黄顶菊入侵有利于根内球囊霉的生长和发育。【结论】黄顶菊入侵改变了根际土壤AM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AM真菌的改变既与本地植物种类有关,也与入侵程度有关。

  • 标签: 黄顶菊 丛枝菌根真菌 竞争 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