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程精细化护理在老年核磁共振增强检查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名在我院进行核磁共振增强检查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10月到2020年10月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为40例。其中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则采用全程精细化护理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2.50%)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57.50%),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进行核磁共振增强检查的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应用全程精细化护理的护理方法,有助于患者稳定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增强检查 全程精细化护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纳入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例资料来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共计60例,分别给予核磁共振诊断(MRI组)与CT诊断(CT组)。比较两组患者对损伤病灶的检出率以及对血肿厚度评估符合率。结果:MRI组对颞叶、枕叶、顶叶、额叶部位急性颅脑损伤检出率分别为33.33%、23.33%、25.00%、13.33%,总检出率为95.00%,与CT组的7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核磁共振 CT检查 急性颅脑损伤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高场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中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应用高场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场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可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核磁共振 检查 人文关怀护理 焦虑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核磁共振在脑梗死的早期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研究时段选取范围2019年01月~2021年05月,遵循随机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CT诊断,观察组给予核磁共振诊断,以两组患者的检出率为观察指标,之后统计比较观察结果。结果:分析检出率,和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82.00%)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98.00%)更高,P<0.05。结论:实施核磁共振诊断方式,能够直接反映出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支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诊断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 脑梗死 早期影像诊断 诊断水平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6月份到2020年10月份时间内我院就诊1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盲分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对照组80例患者,采取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记录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8.7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x2=14.9648,P=0.0001)组间比较差异(P<0.05)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效果理想,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检测遗传代谢病患者尿液中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含量变化,探讨NMR技术在遗传代谢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3至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确诊的20例遗传代谢病患者尿液样本,其中包括甲基丙二酸血症(MMA)9例。利用NMR脉冲宽度定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半定量法测定遗传代谢病患者尿中代谢物的成分,分析2种方法中异常代谢物的水平。结果NMR技术可检测MMA、异戊酸血症、戊二酸血症、丙酸血症、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Canavan病、酪氨酸血症、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患者尿中特征性代谢物水平显著升高,平均为参考值区间上限值的8倍,最高可达545倍。相较于GC/MS,NMR技术可检测数量更多的待测物,包括有机酸、氨基酸、糖类等。在9例治疗前MMA患者中,NMR法甲基丙二酸和3-羟基丙酸水平[1 800(180~12 000)和50(0~270)mmol/mol Cr]均明显高于参考值(0~31、0~35);GC/MS法甲基丙二酸和甲基枸橼酸水平[136.56(43.79~518.67)和4.87(1.52~7.52)]均明显高于参考值(0~4、0~0.7)。结论NMR和GC/MS技术对有机酸血症的诊断均具有特异性,GC/MS技术检测的主要物质是有机酸,NMR技术可突破这种限制,检测尿液中多种代谢物水平。

  • 标签: 遗传代谢病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有机酸 甲基丙二酸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准确率。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接收共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分别采用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统计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经统计,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核磁共振 原发性肝癌 临床诊断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效果,评价检出率。方法:将我院2018年7月20日-2020年7月20日接诊的8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次探究对象,先后实施CT、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均确定86例患者为脑血管疾病,CT检出79例,检出率为91.86%,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出85例,检出率是98.84%,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出率,P<0.05;患者疾病类型主要是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脑出血。结论: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促进诊断准确性提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清晰、详细的数据,可优先考虑。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效果 检出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和核磁共振(MRI)对患者进行检查,以手术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手术结果显示阳性为60例,阴性为10例;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灵敏度、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I对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检查,其灵敏度、特异度及阴阳性预测值较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同时还能减少误诊或漏诊的发生率。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核磁共振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观察核磁共振(MRI)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0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1例。其中参照组实行CT诊断,观察组实行MRI诊断,对比两组不同诊断方式的检出征象。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检出征象显著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核磁共振 影像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脑部良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院内收治的67例脑部良恶性肿瘤患者,全部进行CT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正确率。结果 检测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正确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都能对脑部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核磁共振成像见检查的临床诊断正确率比CT高,临床诊断效力佳。

  • 标签: 脑部良恶性肿瘤 CT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明确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加以分析采取何种方式使效果最大化。方法 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脑血管患者采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依照改进后的Seldinger法进行DSA检查,充分利用其对比性强,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和浓度低等特点,将血管直径狭窄率超过50%的情况视为严重狭窄程度。结果 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管闭塞2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19人,狭窄病变血管23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3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4根;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颅内动脉瘤4人,动静脉畸形3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1人;6例脑出血患者中脑血管畸形2人;3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中有烟雾病患者1人。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里,血管闭塞4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25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5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3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6根;其余结果和DSA检查相同。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 脑血管疾病 临床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乳腺癌在采取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急性颅脑损伤应用核磁共振(MRI)与CT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时间: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研究样本: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均给予MRI与CT检查,评价诊断价值。结果 MRI检查确诊率、损伤部位检出率、不同厚度血肿检出率均高于CT,P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核磁共振 诊断 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关于3.0T核磁共振对于肛周脓肿的检出率和1.5T核磁共振相比较的优势。方法 选取医院于2020年9至12月接收的100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3.0T核磁组和1.5T核磁组,每组50人,分别进行不同剂量扫查,对比两组肛周脓肿的检出率和图像信噪比(SNR)。结果 3.0T核磁共振对于肛周脓肿的检出率达到94%,1.5T核磁共振对于肛周脓肿检出率达到74%,3.0T核磁共振与1.5T核磁共振相比其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T核磁组与1.5T核磁组对肛周脓肿SNR值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信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3.0T核磁共振对于肛周脓肿的检出率有较大优势,3.0T核磁提高了信噪比,图像质量随之升高,加快图像采集的速度。波谱方面,3.0T提高了分辨率,加大分辨能力,对于后期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 标签: 3.0T核磁共振 肛周脓肿 诊断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MRI)多技术扫描对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复杂先心病)的诊断效用。方法:选入2019年5月-2021年5月间入院诊断的51例复杂先心病患儿。对其实行MRI扫描,分别采取平扫电影扫描(A组)与平扫-3D扫描(B组),以手术结果为准,分析诊断效果。结果:MRI扫描中,A组与B组的心脏大血管异常检出率和漏诊率对于无差异(P>0.05)。结论:为复杂先心病患儿实行MRI多技术扫描可以检出心脏大血管异常表现,诊断精准度较佳。

  • 标签: 核磁共振多技术扫描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与核磁共振技术在诊断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全部行CT检查与核磁共振技术检查,比较两组种诊断手段股骨头坏死诊断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核磁共振检查股骨头坏死诊断正确率(88.33%)显著高于CT检查(58.33%),核磁共振检查的灵敏度(98.15%)和特异度(66.67%)明显优于CT检查灵敏度(64.81%)、特异度(50.00%),P

  • 标签: CT检查 核磁共振技术 股骨头坏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外伤性软骨骨折患者采取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3-2021.3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膝关节外伤性骨软骨骨折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核磁共振的诊断符合率。结果:60例膝关节外伤性软骨骨折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后确诊股骨外踝骨软骨骨折48例,髌骨软骨骨折12例,其中合并关节外侧半月板损伤8例,合并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全部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将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核磁共振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果:对膝关节外伤性骨折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诊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清晰显示骨折位置、程度及合并损伤等情况,值得应用。

  • 标签: 膝关节 外伤性骨软骨骨折 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