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增强扫描CT值在巨细诊断中的作用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溶性骨质破坏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病变情况分成巨细组和非巨细组,每组53例。对这两组患者展开CT增强扫描,并对两组患者病变增强后CT值以及CT值增加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发现,巨细组增强后CT值、CT值增加值均较非巨细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巨细的诊断过程中,增强CT扫描后的CT值以及CT值增加值可提高可靠的参考依据,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

  • 标签: 增强CT扫描 骨巨细胞瘤 增强CT值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背景:腕关节的功能在桡骨远端巨细切除后将严重受损,功能重建非常重要,重建的方法和材料多种多样。目的:评估桡骨远端CampanacciⅢ级巨细切除后以不带血管蒂自体髂骨块移植融合进行腕关节功能重建的临床、影像和功能评价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不带血管蒂自体髂骨块移植融合进行腕关节功能重建的桡骨远端CampanacciⅢ级巨细76例,本组选取随访超过1年病例,共52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15-68岁,平均29岁。随访时间12-151个月,平均4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临床、影像学评价和功能评价(握力测量、前臂旋转活动度测量、MSTS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本组病例术后远端接骨端平均愈合时间为5个月、近端为9个月。19例需再次手术,包括局部复发6例和手术并发症13例(包括不愈合和内固定失败)。功能评定结果:患侧/健侧握力比平均为57%、前臂旋转总活动度平均为116°、MSTS-1987评分平均值为29分,MSTS-1993评分平均值为96%、DASH评分平均为9分。结论:桡骨远端巨细整块切除并应用不带血管蒂自体髂骨块腕关节融合可达到很好的术后功能恢复,同时复发率和并发症率较低,可作为桡骨远端CampanacciⅢ级巨细治疗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桡骨远端 自体骨 腕关节融合
  • 简介: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巨细切除同时采取带管蒂的腓骨移植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6例桡骨远端巨细切除同时采取带管蒂的腓骨移植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心理护理。结果26例病人经放射学检查证实移植腓骨与桡骨近端愈合良好。结论良好的护理可稳定患者情绪,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桡骨 腓骨 移植 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及全身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巨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外科就诊的巨细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及术后是否应用唑来膦酸分为唑来膦酸组(n=21)和非唑来膦酸组(n=21),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功能国际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不良反应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唑来膦酸组和非唑来膦酸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8.4±20.5)min、(169.5±19.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6.3±9.7)ml、(228.2±16.5)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63.3±7.4)ml、(161.4±9.3)ml,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3.8±2.1)d、(14.0±2.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98,P=0.080;t=1.936,P=0.062;t=0.733,P=0.468;t=-0.290,P=0.774)。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54±1.76、6.72±1.51,MSTS评分分别为13.56±2.35、12.79±1.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6,P=0.724;t=1.148,P=0.258)。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VAS评分分别为1.32±0.31、1.92±0.19,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0.93±0.29、1.47±0.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562,P<0.001;t=-5.177,P<0.001);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0.31±0.12、0.35±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7,P=0.485)。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MSTS评分分别为24.89±3.86、21.82±2.95,术后3个月的MSTS评分分别为26.78±2.57、24.62±2.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896,P=0.006;t=2.697,P=0.010);末次随访MSTS评分分别为27.31±2.21、26.69±2.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4,P=0.443)。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时间分别为(9.79±2.58)个月、(7.31±1.7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9,P=0.001)。两组患者复发Campanacci分级及复发体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7.000,P=0.860;χ2=1.062,P>0.999)。两组患者发热发生率分别为23.81%(5/21)、4.76%(1/21),肌痛发生率分别为19.05%(4/21)、4.76%(1/21),流感样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4.29%(3/21)、0(0/21),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52%(2/21)、4.76%(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750,P=0.186;χ2=0.980,P=0.341;χ2=1.436,P=0.231;χ2<0.001,P>0.999),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下颌骨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局部及全身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巨细可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及患肢功能,延缓复发时间,可作为巨细的辅助治疗方案。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二磷酸盐类 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巨细胶质母细胞的临床病理。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回顾分析10例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患者和10例巨细胶质母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就诊断及预后特点进行分析和探究。结果:(1)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巨细胶质母细胞首发症状相似,均有头痛或是头晕表现;发病部位以颞叶、顶叶为主;(2)影像学特点: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晰,囊实性占位,肿瘤及囊壁有不同程度强化,水肿不明显;巨细胶质母细胞显示有长T1及稍长T2不均匀信号,病灶内信号不均匀,有少许更长T2信号。(3)免疫组化学:免疫组织化学:GFAP、Vimentin在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巨细胶质母细胞中呈现阳性表达,Nestin、S-100蛋白在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阳性表达,IDH1、NeuN呈阴性表达。p53在巨细胶质母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在不同分级的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中表达程度有差异;CD34、CK-pan在巨细胶质母细胞中阴性表达。(4)病理特点: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镜下多形性细胞,以梭形细胞和星形巨细为主;3级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有核分裂表现,常见坏死。巨细胶质母细胞镜下见大量的巨怪形多核巨细,可见小的“纺锤”状合体细胞;少见假“栅状”坏死、缺血性坏死。结论: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巨细胶质母细胞的临床病理具有特异性,根据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检测、影像学特点等,能够为临床鉴别和诊断提供了科学指导。

  • 标签: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 临床病理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酒精灭活复合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巨细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诊治的64例膝关节周围巨细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手术组与复合组,每组均为32例,手术组应用假体治疗,复合组应用酒精灭活复合假体治疗,术后随访2~8年,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STS评分,复合组高于手术组,差异显著(P<0.05)。手术组的优良率是78.1%,复合组是93.8%,复合组高于手术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是21.9%,复合组是3.1%,复合组低于手术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酒精灭活复合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巨细的中期随访结果满意,较单纯假体治疗相比,可明显提升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行。

  • 标签: 酒精灭活瘤段骨 假体治疗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 中期随访
  • 作者: 任志午 张超 刘俊阳 谢越 廖智超 李婷 刘新月 邢汝维 宋建民 杨吉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2年第2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分子流行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分子流行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 天津市天津医院骨科,天津 300299,甘肃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兰州 730099,甘肃省人民医院骨软科,兰州 730099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巨细特殊的免疫浸润环境以及可能存在的免疫逃逸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4例原发性巨细患者手术获得的肿瘤新鲜标本,采用10X平台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使用 t-分布领域嵌入算法(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降维分析将单细胞数据可视化及定量。对4例标本的35 643个单细胞数据进行细胞聚类、基本细胞类型的定义、免疫细胞的分类以及细胞类型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分析,探究巨细免疫环境的特征。通过细胞通讯分析,观察巨细中免疫细胞调节及作用的主要细胞类型及主要作用的信号通路。结果巨细由9种基本细胞类型组成,其中免疫细胞以CD8+ T细胞为主约占51%,非免疫细胞以成纤维细胞样梭形基质细胞为主,约占74%。在巨细的免疫浸润中细胞毒性的CD8+ T细胞占比最高(49%),而耗竭状态的CD8+ T细胞占比最低(5%)。CD4+ T细胞以高表达免疫检查点基因CTLA4和TIGIT为特征。巨细中CD8+ T细胞及NK细胞主要通过PARs和CCL两条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于多核破巨细,而非基质细胞。结论通过单细胞测序数据定义了巨细的主要组成细胞类型,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免疫浸润的组成特征,且发现其免疫细胞的作用对象主要为多核破巨细,为更加深入了解巨细发生、发展提供了有效信息。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单细胞分析 CD8阳性T淋巴细胞 肿瘤逃逸
  • 简介:目的探讨室管膜下巨细型星形细胞(SEGA)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SEGA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胼胝体人路8例,经额叶皮质人路4例。结果肿瘤均获全切除;本组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9~112个月,无肿瘤复发,平均KPS评分为85分。结论SEGA是一种少见的神经上皮良性肿瘤,多与结节性硬化综合征并发;易发生于男性儿童,以侧脑室多见,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肿瘤全切除后预后良好。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结节性硬化症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X线和CT的扫描技术研究现状,了解巨细在临床上的特征以及影像学的表现,以提供后期有效的治疗方案。巨细在临床诊断中CT比X线来说更有依据性,从而大大提高巨细的诊断准确性。同时,通过影像学征象要注意不典型的巨细与其他骨肿瘤进行区分。确诊巨细需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检查三者相结合。

  • 标签: X线 CT 骨巨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定量检测疑似人巨细病毒(HCMV)感染婴儿血液、尿液及对应母亲乳汁中的HCMV-DNA,评估三者在不同年龄组内辅助诊断HCMV感染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金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HCMV感染婴儿,根据年龄分为两组新生儿组(<28d,n=49)和28d-5个月组(n=131),分别收集血液、尿液及母乳,分别检测HCMV-DNA。结果新生儿组血液、尿液及母乳HCM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9.8%、20.4%和83.7%,28d-5个月组三者检出率分别为64.9%、87.8%和74.0%,28d-5个月组尿液检出率显著高于新生儿组(P<0.01),而母乳检出率却显著低于新生儿组(P<0.01)。结论不同年龄组尿液及母乳中HCMV-DNA检出率不同,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送检标本对提高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 血液 尿液 乳汁
  • 简介:目的:研究探索在诊断婴儿巨细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诊的90例疑似巨细病毒感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液巨细病毒DNA和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对患儿进行检测,比较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与治疗前后患儿检测结果。结果:尿液巨细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58.89%(53/90)、特异性62.22%(56/90)与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检测阳性率51.11%(46/90)、特异性61.11%(55/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78.89%(71/90)、特异性91.11%(82/90)与两种单一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尿液巨细病毒DNA和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诊断婴儿巨细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尿液巨细胞病毒DNA 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富于巨细的病变指巨细为其中不可或缺成分的各类疾病。良性和交界性巨细病变主要包括巨细、软骨母细胞、动脉囊肿、腱鞘巨细和非骨化性纤维以及一些非肿瘤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伴发(或导致)的棕色。富于巨细的肉瘤最常见的则包括富于巨细的普通型骨肉瘤和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本文概述了一些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富于巨细的骨病变,着重介绍了该类疾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组织学特征及其相关的分子遗传学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巨细段切除自体腓骨头游离移植重建桡腕关节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5年6月11例桡骨远端巨细患者为研究对象,予肿瘤切除术并取自体腓骨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观察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在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桡偏上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握力是健侧百分比也有明显提高,治疗前后在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握力是健侧百分比比较差异显著(P<0.05);总疗效上,优良率60.87%,总有效率为86.96%;治疗后在肢体疼痛上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在功能活动、腕关节活动度、手精细操作、抬举能力和自我感受则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前后在肢体功能评估6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治疗后供区关节活动度平均增加(10.2±1.6)°,肌力增加Ⅰ级以上4例,Ⅱ级5例,Ⅲ级及以上2例.皮肤感觉上有8例恢复良好.结论桡骨远端巨细切除自体腓骨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疗效显著.关键词桡骨远端巨细;腓骨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Efficacyofdistalradiusbonegiantcelltumorresectionwithautologousfibularheadgraftreconstructionwristjoint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efficacyofdistalradiusbonegiantcelltumorresectionwithautologousfibularheadgraftreconstructionwristjoint.MethGods23patientsofgiantcelltumorofdistalradiusfromJune2010-June2015wereselected.theyweretreatedwithtumorresection,andtheywerereconstrucGtionofwristjointbyautologousfibularheadgraft.andchangesrelatedindicatorsofpatientbeforeandaftertreatmentwereanalysised.ResultsAftertreatment,thewristflexion,dorsiflexion,ulnardeviation,radialdeviationonthanbeforetreatmentsignificantlyimprovedgripstrengthiscontralateralpercentagehassignifGicantlyimprovedaftertreatmentinflexion,dorsiflexion,ulnardeviation,radialdeviation,gripstrengthcontralateralpercentageis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hetotaleffect,goodrateof60.87%,totaleffectiveratewas86.96%;decreasedsignificantlyaftertreatmentcomparedwithbeforetreatmentonlimbpain,andinthefunctionalactivities,wristactivityhandfineoperation,liftingabilityandself-perceptionisbeforetreatmentsignificantlyimprovedaftertreatmenttoassessthesixthaspect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inthelimbfunction;aftertreatmentofmotionforthedistrictaverageincrease(10.2±1.6)°,musclestrengthincreasedmorethan4casesofgradeⅠ,Ⅱgrade5cases,gradeⅢandabove2cases.Thereare8casesofrecoveryfeelgoodontheskin.Conclusionthedistalradiusbonegiantcelltumorresectionofthefibularheadgraftreconstructiontakeradialanatomicalrelationshipsignificanteffect.Keywordsthedistalradiusbonegiantcelltumor;fibularheadgraft;reconstructionradialanatomicalrelationship中图分类号R73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32-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巨细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文实验资料是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纳入分析和手术治疗的40例巨细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合计率是77.50%,临床分期皮质完整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所占百分率低于皮质不完整,P<0.05;复发和/或发生肺部转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所占百分率高于未复发和/或未发生肺部转移,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巨细的临床分期存在关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影响患者预后。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巨细胞瘤 表达 预后
  • 简介:摘要骶骨巨细的治疗具有挑战性,肿瘤彻底切除与功能保留间存在矛盾,导致该部位手术难度加大,术后肿瘤的复发率很高。本文报告1例以平阳霉素辅助肿瘤供血动脉栓塞为主,综合治疗成功的巨大骶骨巨细,追踪时间10年余。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发生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的弥漫型巨细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发生于TMJ区的弥漫型巨细的CT图像。结果:8例中,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45.1岁,所有8例病变都表现为膨胀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且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6例肿块密度增高,关节间隙增宽。髁突骨质改变7例,另外6例颞骨关节面骨质破坏并侵犯颅内。结论:发生于TMJ的弥漫型巨细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较高密度的软组织肿块,伴强化,髁突及颅底骨质破坏并侵犯颅内。

  • 标签: 弥漫型巨细胞肿瘤 颞下颌关节 CT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体刮除术和大块切除术用于膝关节周围巨细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82例膝关节周围巨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刮除组(40例)和切除组(42例),刮除组患者采取体刮除术进行治疗,切除组患者采取大块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Enneking评分。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两组复发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切除组比较,刮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术后Enneking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膝关节周围巨细患者应对依照患者的损坏程度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体刮除术能够在不影响支撑情况下有效的将肿瘤切除,是首选手术方式。

  • 标签: 瘤体刮除术 瘤大块切除术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 临床疗效 Enneking评分
  • 简介:摘要伴有破巨细的胰腺未分化癌(UCPOGC)是胰腺导管腺癌的一种罕见的特殊亚型。肿瘤成分复杂,其中可见3种细胞类型:肿瘤细胞、单核组织细胞和破巨细。肿瘤细胞异型性显著,通常不表达或仅灶性表达上皮标志物,而弥漫表达间叶源性标志物波形蛋白,因此常被误诊为肉瘤;后两者表达组织细胞标志物,缺乏上皮分化。现报道2例UCPOGC,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查阅相关文献,重点讨论其组织起源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提高临床与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