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探讨联合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方法。方法以病理确诊的45例前列腺癌和4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为研究对象,采用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血清的蛋白表达图谱.分析差异蛋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PSA,对所得差异蛋白联合PSA进行分析。结果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中检测到9个差异蛋白(P〈0.01),前列腺癌患者差异蛋白7个高表达,2个低表达。联合相对分子质量3771.14和4481.59两个差异蛋白诊断前列腺癌,其敏感性为86.67%,特异性为88.89%。3771.14蛋白与血清PSA诊断前列腺癌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结论通过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可以筛选出前列腺癌的潜在标志蛋白。多个差异蛋白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联合3771.14蛋白与血清PSA可以更好地早期诊断前列腺癌。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早期诊断 蛋白质阵列分析 前列腺特异抗原
  • 简介:目的:治疗型双质粒HBV-DNA疫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8医院肝病研究所研制的生物技术新药。为了观察连续给予治疗型双质粒HBV-DNA疫苗后对小鼠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提供毒性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资料,确定无毒反应剂量,给拟定人用安全剂量提供参考,进行长期毒性试验。

  • 标签: 双质粒HBV-DNA疫苗 毒性试验 小鼠 毒性反应 无毒反应剂量 免疫应答
  • 简介:目的探讨α-干扰素加胸腺肽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方法6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HBV—DNA低水平组[A组,基因拷贝(1×10~2~9.9×10~3/μl)]及高水平组[B组,基因考贝(1×10~4~10~8)/μl)]。在干扰素加胸腺肽治疗前、中、后采用荧光PCR法对两组患者作了血清HBV—DNA定量测定,制定治疗方案。结果治疗前HBV-DNA转阴后再次出现HBV—DNA低水平复制[(基因考贝(1~5)×10~2/μl)]可作为病情复发的指标。疗程结束后A、B两组HBV-DNA、HBeAg转阴率分别为63%、70%和33%、43%。结论动态观察HBV—DNA含量的变化对制定治疗方案及预测病情复发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HBV-DNA 定量 干扰素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观遗传学改变与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S)患者30例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30例为对照组。寻找目的基因(基因上游5kb的区域一直到第2外显子区域)的CpG岛区域,使用重亚硫酸盐修饰直接测序技术进行样本DNA甲基化检测,运用单因素或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两组间DNA甲基化分布差异。结果:胱硫醚-β-合成酶(CBS)基因4个CpG岛同源性非常高,放弃甲基化分析;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有2个CpG岛;半胱氨酸合成酶(MTR)基因有1个CpG岛。两组这2个基因所有CpG岛都未发现DNA甲基化情况。结论:未发现MTHFR和MTR基因DNA甲基化改变与ATS相关。

  • 标签: 脑卒中 DNA甲基化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目的研究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应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DNA聚合酶链反应(PCR)与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474例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患者,均进行HR-HPVDNAPCR与TCT检测,观察诊断价值。结果474例患者中,有270例患者TCT结果存在异常,而通过活检显示存在72例异常者,TCT检测符合率为26.67%(72/270)。有130例(27.43%)TCT阳性并HPV阳性者患者,其中鳞状细胞癌、高及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HPV、低危型HPV、HR-HPV感染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应用HR-HPVDNAPCR与TCT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及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宫颈癌前病变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聚合酶链反应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对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过程中运用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的作用。方法  以苏大附一院在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进行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指标异常患者211例为对象,均进行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检查,对各方面检查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 统计可知,后期接受肠镜检查能够获取金标准结果仅为72例,最后入选样本为72例。本组患者在APCS评分上,高危患者55例(76.4%),FIT阳性患者17例(23.6%),DNA阳性患者32例(44.46%),联合检测阳性37例(51.3%)。FIF检查、粪便DNA检测、联合检测,敏感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对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相较于FIT单检,粪便DNA检查阳性检出率更高,应用FIT+粪便DNA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有助于促使患者尽快进行确诊。

  • 标签: 结直肠癌 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 早期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对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过程中运用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的作用。方法  以苏大附一院在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进行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指标异常患者211例为对象,均进行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检查,对各方面检查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 统计可知,后期接受肠镜检查能够获取金标准结果仅为72例,最后入选样本为72例。本组患者在APCS评分上,高危患者55例(76.4%),FIT阳性患者17例(23.6%),DNA阳性患者32例(44.46%),联合检测阳性37例(51.3%)。FIF检查、粪便DNA检测、联合检测,敏感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对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相较于FIT单检,粪便DNA检查阳性检出率更高,应用FIT+粪便DNA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有助于促使患者尽快进行确诊。

  • 标签: 结直肠癌 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 早期筛查
  • 简介:机体内,活性氧簇(reactiveoxygenspecies,ROS)过度蓄积可造成DNA氧化损伤,产生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多项研究表明,8-OHdG不仅反映整个机体平均的氧化损伤率及体内DNA氧化损伤与机体正常的修复作用,而且与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病情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8-OHdG作为氧化损伤标志物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认为8-OHdG可能成为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一种极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8-羟基脱氧鸟苷 氧化损伤 生物标志物 糖尿病 癌症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pre—S1Ag、pre—S2Ag、HBV—DNA、HBV—M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HBV—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HBV—M及pre—S1Ag、pre—S2Ag采用ELISA法,检测96例HBV—DNA阳性感染者血清中pre-S1Ag、pre—S2Ag、HBV—M,同时以30例HBV—M全阴性的健康体检者血清作为对照,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6例HBV—DNA阳性患者中HBsAg、HBeAg、HBcAb阳性检出率为64.6%;HBsAg、HBeAb、HBcAb阳性检出率为20.8%;HBsAg、HBcAb阳性栓出率为14.6%;pre—S1Ag在96例HBV—DNA阳性标本中检出率为70.8%;pre—S2Ag检出率为79.2%;均明显高于HBeAg的阳性率64.6%,30例对照中未检测出pre—S1Ag、pre—S2Ag及HBV—DNA。结论HBeAg、HBV—DNA、pre—S1Ag、pre—S2Ag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pre—S1Ag和pre—S2Ag均较HBeAg敏感。pre—S1Ag与pre—S2Ag的栓出率差异无显著性,ELISA检测HBV—M、pre—S2Ag及pre—S1Ag只是表型指标,只能提供HBV感染的间接证据。而HBV—DNA的检测是HBV感染与否的直接证据。HBV—M、pre—S1Ag、pre—S2Ag、HBV—DNA的检测各自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应用pre—S1Ag、pre—S2Ag、HBV—DNA及HBV—M进行联合检测,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了解HBV复制、转归及监测疗效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前S1抗原 前S2抗原 HBV—DN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优选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DNA-PBCA-NP)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用乳液聚合二步法制备不同配方的DNA-PBCA-NP,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法,以包封率为指标,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在pH值为3的条件下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空白纳米粒,以2mL·min-1的速度将1份口蹄疫DNA疫苗溶液滴入到5份空白纳米球乳液中,继续搅拌8h.运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78.12±16.5)nm,分布范围为30~150nm,平均包封率为51.25%±3.92%.体外缓释试验表明释药符合双相动力学规律.结论所确定的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 标签: 口蹄疫DNA疫苗纳米粒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正交实验设计 制备工艺 体外释药规律
  • 简介: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细胞色素P4502D6基因分型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中国人群CYP2D6的基因多态性。方法建立寡核苷酸芯片测定CYP2D6基因型的方法,测定288例中国健康志愿者CYP2D6基因分型,并使用直接测序法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288例中国健康志愿者中CYP2D6*2和CYP2D6*10的变异频率分别高达52.8%和53.5%。对部分样本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确证,结果完全吻合。结论:基因芯片法适用于中国人群CYP2D6基因分型研究。

  • 标签: 细胞色素P450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多态性 中国人群 CYP2D6基因 中国健康志愿者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ISCC)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31/33DNA及E-钙黏素和Ki6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而探讨它们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可能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3例ISCC,30例HSIL,32例LSIL和21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NCE)制成组织芯片,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31/33DNA。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E-钙黏素和Ki67蛋白在其中的表达。结果(1)HPV16/18、31/33DNA的表达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16/18DNA阳性者更容易发生脉管内瘤栓(OR=3.875),HPV31/33DNA阳性者临床期别更容易进展(OR=3.5)。(2)E-钙黏素和Ki67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E-钙黏素异常表达阳性率的升高,临床期别增高(P=0.046)。(3)随着年龄增大临床期别增高(OR=1.063)。结论HPV16/18、31/33的感染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与进展有关;E-钙黏素和Ki67可作为宫颈病变诊断的客观参考指标。

  • 标签: DNA 病毒 宫颈肿瘤 原位杂交 E-钙黏素 KI67
  • 简介:目的:应用三维凝胶基因芯片方法研究中国人群CYP2C9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与研究方法。方法:提取207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基因组DNA,PCR分别扩增包含CYP2C9*3、*13与CYP2C19*2、*3多态位点目标片段,制备三维凝胶基因芯片,荧光标记探针杂交,芯片扫描并基因分型,用直接测序法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207人中,11人为CYP2C9*1/*3基因型,1人为CYP2C9*1/*13基因型,1人为CYP2C9*3/*3基因型。2C9*3、*13等位基因发生率分别为2.90%、0.24%,慢代谢型发生率为0.48%。CYP2C19突变杂合子有97人,突变纯合子有26人,2C19*2、*3等位基因发生率分别为32.85%、3.62%,慢代谢型发生率为12.56%。四种等位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三维凝胶基因芯片方法可为临床快速基因分型提供高效平台。CYP2C9与CYP2C19基因在中国人群存在普遍多态性,检测其基因型可有效指导相关临床治疗药物应用,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

  • 标签: CYP2C9 CYP2C19 基因多态性 三维凝胶基因芯片 DNA纯化
  • 简介:目的分析焦炉工外周血中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焦炉工人肺癌筛查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以152名男性焦炉工人为接触组,以141名男性水处理工为对照组。采集2组人员晨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内暴露指标1-羟基芘(1-OH-Py)的水平。同时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DNMT1、HDAC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DNMT1、HDAC1蛋白的表达与焦炉工人工龄、工种、吸烟、饮酒等的关系。结果接触组尿1-OH-Py水平[(0.043±0.011)μg/mmolCr]和血清中DNMT1[(28.4±7.2)μg/L]、HDAC1蛋白[(382±64)μg/L]的表达高于对照组[(0.017±0.004)μg/mmolCr、(17.6±3.0)μg/L、(246±2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触组中不同工种间DNMT1、HDAC1蛋白表达水平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焦炉作业工龄的增加,接触组DNMT1、HDAC1蛋白表达水平都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中DNMT1、HDAC1蛋白可作为焦炉工人肺癌早期筛查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DNA甲基化 肺肿瘤 组蛋白去乙酰基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