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三维数字模型测量和传统石膏模型测量的差异,探讨三维数字模型测量在美国正畸专家认证委员会(ABO)客观评分系统(OGS)应用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常规正畸治疗后的石膏模型30副,采用3ShapeD810激光扫描仪扫描生成数字化模型,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三维数字模型测量;原石膏模型经修整制作成标准石膏模型,用于传统石膏模型测量.测量项目包括ABO客观评分系统中的7项标准,即牙齿排列、边缘嵴、颊舌向倾斜、咬合接触、咬合关系、覆盖和邻接关系.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每项标准的得分及总得分.所有测量均由第一作者本人完成,先进行数字模型测量,2周后重复测量1次,数字测量结束2周后进行石膏模型测量,同样于2周后重复测量1次.用Wilcoxon法检验和比较两种方法的可重复性,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结果对于两种方法的可重复性检测结果显示,ABO-OGS总得分及各项标准的得分在两次测量结果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方法可重复性的比较发现,三维数字模型测量在牙齿排列(Z=-3.158,P=0.002)、颊舌向倾斜(Z=-2.555,P=0.011)和咬合接触(Z=-3.150,P=0.002)三项标准的得分及总得分(Z=-2.217,P=0.027)的差值小于传统石膏模型测量;比较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发现,三维数字模型测量在牙齿排列(Z=-3.105,P=0.002)、咬合接触(Z=-2.415,P=0.016)、覆盖(Z=-2.818,P=0.005)三项标准的得分和总得分(Z=-4.149,P<0.001)高于传统石膏模型测量.结论在ABO客观评分系统应用中,三维数字模型测量比传统石膏模型测量具有更好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 标签: 数字模型 客观评分系统 可重复性 准确性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咬合垂直距离升高(iOVD)动物模型的可重复更好的建模方法,及OVD升高对大鼠牙体牙周、颞下颌关节及全身体重的影响。方法60只成年Wistar大鼠.平均分为对照组和iOVD组(双侧上颌后牙戴1.5mm咬合板).运用修复技术完成iOVD咬合板的制作和黏结,分别在实验3天、1周、2周、3周、4周处死动物。观察项目包括体重分析、头侧位X线片、头颅标本解剖、下颌磨牙区骨段及髁状突组织学切片观察等。结果两组大鼠体重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侧位X线片示iOVD组大鼠髁突位置前移。上切牙腭侧磨耗面发生改变。iOVD组大鼠磨牙根分又区牙槽骨及髁状突中后区软骨出现组织学形态改建。结论采用修复技术可成功建立成年期大鼠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动物模型.咬合板的戴入引起了牙体牙周组织和颞下颌关节髁状突软骨的组织适应性改建.但对全身营养摄入无影响。

  • 标签: 咬合垂直距离 大鼠 咬合 髁状突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建立口腔癌细胞/成纤维细胞三维共培养模型。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口腔黏膜正常成纤维细胞(NFs),与口腔癌细胞Cal27共培养构建三维模型,通过HE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三维共培养模型中Cal27和NFs的生长情况及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通过原代培养成功获取NFs。三维共培养悬浮培养4d,胶原凝胶收缩,Cal27细胞呈单层生长;胶原凝胶转移到支架上,气液相界面培养条件下,Cal27细胞呈多层生长,培养3d时癌细胞基底部出现类基底膜样结构,培养9d时基底膜样结构趋于完整。结论:三维气液相界面培养模型不同于二维细胞培养,其构建了类似于人体口腔组织的上皮层及其下面的间质细胞层,使口腔癌细胞在生长模式上更接近人体组织,从而为研究口腔癌的侵袭转移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 标签: 三维共培养 气液相界面培养 口腔癌细胞 成纤维细胞
  • 简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经过阳极氧化、循环预矿化、加热处理钛膜(APHTM)的生物活性,采用组织学分析和显微CT扫描(Micro-CT)比较APHTM和未处理钛膜(NTTM)的引导骨再生能力。材料与方法:制备APHTM样品并浸泡于模拟体液中2天,然后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着用X射线能谱分析钙和磷酸盐的沉淀情况。体内实验中,在大鼠颅骨构造临界尺寸缺损(直径8mm).用APHTM或NTTM覆盖处理(每一组n=14)。在2周和4周后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n=3)。将骨荧光标记物在第3周(茜素红)和第5周(钙黄绿素)分别注射入每组三只大鼠,在第7周进行组织学分析,第8周进行Micro-CT扫描(n=5)。结果:APHTM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于模拟体液浸泡2天后.APHTM表面特征性地遍布致密的纳米片状晶体、钙磷浓度增加。在2周和4周,APHTM组显示新生骨紧密贴附于膜上.而NTTM样品组在膜和新生骨之间形成结缔组织间隔。在荧光分析中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Micro-CT分析显示.APHTM组较NTTM组骨量低,但骨矿化密度更高(P〈005)。结论:结果表明,用APH处理钛膜可促进膜与新成骨之间紧密贴合,从而提高骨再生结构的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体内和体外实验验证该结论。

  • 标签: 引导骨再生 骨缺损模型 钛膜 Micro-CT扫描 大鼠 表面改性
  • 简介:目的:定量评价3种商品化三维光学牙颌模型扫描仪全牙列模型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occlusion,ICO)三维重建精度,为临床选择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用超硬石膏灌制一副标准上下颌牙列石膏模型,咬合蜡固定ICO空间位置关系,在模型上确定45个特征点并顺序编号.分别选取上下颌模型上特征点进行配对,测量特征点对间距离Z.用机械接触式柔性测量机械臂R直接获取特征点空间坐标后软件测量获取参考值(ZR);运用A(3ShapeD700,3ShapeA/S,丹麦),B(ZENO@Scan,Weiland,德国)、C(Activity102,SmartOptics,德国)3种牙颌模型扫描仪重建全牙列模型牙尖交错骀后,人机交互选取模型对应特征点、软件测量获取测量值(Zn:ZA、ZB、Zc).定义测量误差△Zn=Zn-ZR.采用配对£检验比较Zn与ZR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Zn进行分析,比较3种牙颌模型之间的差异.结果:B扫描仪测量值与参考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商品化三维光学牙颌模型扫描仪模型牙尖交错(牙合)重建精度分别为:0.00±0.43mm,0.26±0.36mm,0.08±0.34mm.A、B扫描仪模型ICO三维重建精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型ICO三维重建正确度:A>C>B,精密度:C>B>A.

  • 标签: 牙颌模型 咬合模型测量 计算机辅助设计 精度
  • 简介:目的:研究一种新的获取最大牙尖交错位的牙弓三维数字化(3D)模型的方法.并评价该建模方法的尺寸和咬合精确度。材料与方法:用常规的个别托盘印模技术获取每颗牙齿的精确模型.用一种改良的咬合记录技术记录在最大牙尖交错位时上下颌牙齿的相互关系。这种改良技术可以降低由于张口行为诱使下颌骨呈弯曲变形所导致的咬合记录的不准确性。通过采用颊前庭和腭侧两种硬性支架来防止咬合记录时记录材料的变形。全牙列人造石工作模型上耠架后.比较两种硬性支架辅助殆记录对模型咬合尺寸精度的影响。此外.试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一个健康的志愿者,采用以上的记录方法,通过检查其咬合接触的形式和接触点的分布来评价上述两种不同咬合记录技术获得的耠接触精确性。结果:使用腭侧和颊前庭硬性支架辅助进行咬合记录.测得模型牙弓宽度减少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03±0.017mm和0.269±0.114mm。腭侧硬性支架辅助咬合记录的模型尺寸精度与常规个别托盘印模技术的精确度相似。3D牙弓模型得到的咬合接触形态和分布与咬合记录材料透照影像获得的殆接触相似.从而表明了这种记录方法的准确性。结论:本试验所提出的建模方法,配合使用腭侧硬性支架.可以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 标签: 咬合接触 精确模型 尺寸精度 牙弓宽度 数字化 牙尖交错位
  • 简介:目的:建立包括颞下颌关节、咀嚼肌、下颌骨及下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对正常志愿者颌面部进行磁共振冠状位扫描.三维重建磁共振影像.应用CAD软件、ANSYS6.1,建立有限元模型.结果:包括颞下颌关节、咀嚼肌、下颌骨及下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14332个节点,11008个单元,其中关节盘552个单元;与MR三维重建影像比较,形态结构一致.结论:所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更接近实际生理情况.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咀嚼肌 下颌骨 下牙列 三维有限元模型 磁共振成像
  • 简介:已发表的种植体生存率高的报告观察时间超过了15年。种植失败经常是由边缘骨进行性吸收所致。因此,对种植体周附着和/或骨水平稳定性进行可靠的监控是很重要的。骨结合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一般与种植体周炎症有关,但临床观察不能证明这种关系。然而,动物实验显示超负荷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有影响,并与种植体失败即种植体松动和边缘骨吸收呈正相关。一些临床观察也支持这种假说。

  • 标签: 菌斑 超负荷 BRANEMARK种植体 周围边缘 软硬组织 种植体松动
  • 简介:该病例报告介绍了一种通过制作一个最终的工作模型.来同时修复治疗位于同一牙弓的种植体和天然牙的方法。牙体预备后,先取一次印模用于制作电成型基底冠。在下一次复诊时试戴基底冠,采用单相印模同时翻取种植体印模帽和基底冠,用于灌制最终的工作模型。这个程序将治疗过程分成不同的步骤.从而形成一个更快捷、更少挑战性的工作流程。

  • 标签: 工作模型 病例报告 种植体 天然牙 牙预备体 复制
  • 简介:目的:在建立螺纹型牙种植体有限元模型中,提高实体模型准确性、建模速度、实体模型导入的成功率和单元划分质量。方法:使用pro/E软件自适应功能建立不同螺纹的牙种植体骨块实体模型,利用Hypermesh软件前处理功能,从Pro/E软件导入模型,划分单元,再导出模型到ABAQUS软件。结果:实体模型形状同真实螺纹完全一致,导入Hypermesh软件和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导出到ABAQUS软件均未发生失真,有限元模型单元规则,无变形单元。结论:Pro/E的自适应功能提高实体模型准确性和建模速度;利用Hypermesh7.0软件做前处理,避免了模型的失真,提高了单元划分的质量,保证了计算精度。

  • 标签: 种植 螺纹型种植体 即刻负载 三维有限元分析 微动 初期稳定性
  • 简介:目的以高精度三维整合牙颌模型为基础设计与制作个体化微种植体手术导板,以期提高微种植体植入精度,避免牙根损伤,降低植入失败率。方法选择12例错患者,获得三维整合牙颌模型,设计并制作个体化手术导板。在患者的上颌后牙区分别使用手术导板引导(实验组,n=12)或者参照根尖X线片(对照组,n=12例)进行植入。评价虚拟植入和实际植入微种植体的位置偏差及植入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结果完成微种植体手术导板的设计与制作。实际植入与虚拟植入的角度偏差为(4.97±1.79)°,钉冠距离偏差为(0.98±0.30)mm,钉尖距离偏差为(1.03±0.22)mm。实验组,83.3%的微种植体位于两牙根中间,12颗微种植体均未出现脱落。对照组,只有33.3%的微种植体位于牙根中间,2颗微种植体脱落。结论手术导板辅助微种体植入比参照根尖X线片直接植入更精确,为提高植入后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成功率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 标签: 个体化微种植体手术导板 三维整合牙颌模型 CBCT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 (CAD/CAM)
  • 简介:华西口腔校友2007阿拉斯加游轮行及口腔临床经验交流会于2007年6月30日至7月6日在Zuiderdam号游轮上热烈举行。本次活动有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华西口腔校友及家属共计70多人参加。其中,包括52级、72级、77级、78级、79级、80级、81级、82级等不同年级的校友。大家相聚在温哥华。并从这里出发,一路沿北美太平洋海岸线北行。在蓝天白云,延绵雪峰和浩瀚大海之间,

  • 标签: 华西口腔医院 临床经验 交流会 北美 加拿大 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