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持续质量改进在采血站采血护理当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全部为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进行无偿献血的100例献血人员,将其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在自愿的情况之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为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护理过程当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无偿献血人员对护理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将两组献血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调入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模式对于血站采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当中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并且能够确保采血的质量,提升无偿献血人员的满意度,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血站采血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穿刺孔设计改进,探讨穿刺孔改进后的临床结果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芦溪县人民医院自2011年至2016年期间,比较采用新的穿刺孔设计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与传统的穿刺孔设计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两组病人在术中情况、术后情况的变化。结果采用新的穿刺孔设计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与传统的穿刺孔设计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比较,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出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采用新的穿刺孔设计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组,其中转开腹率,明显低于传统的穿刺孔设计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组(P<0.05)。结论采用新的穿刺孔设计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出现等方面,与传统的穿刺孔设计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降低了中转降低了中转开腹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穿刺孔设计改进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 中转开腹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及效果。方法以我院实施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管理改进的时间(2016年10月)为分组间隔,分别于2016年2月-2016年9月、2017年2月-2017年9月这两个时段,各抽取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逐一纳入对照组、改进组2个组别。两组分别实施常规临床路径管理、改进临床路径管理。结果改进组患者的治疗总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改进组患者自入院至接受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临床路径管理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总好转率,缩短患者入院至接受治疗时间。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临床路径 电子病历
  • 简介:胃溃疡急性穿孔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确诊后大部分需手术治疗,我科在原术式的基础上做了改进,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4例,年龄25~67(平均47)岁。其中有2例为常规术后刚一部位二次穿孔,间隔时间分别为3个月、6个月,均行改进术式。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不计入改进编。

  • 标签: 消化性溃疡穿孔/外科学 人类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辽宁何氏医学院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简称护生)在临床技能培训课中皮内注射操作考核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提高临床技能的教学质量。方法对本校2015级护理本科学生进行皮内注射(青霉素试敏)的操作考核,随机抽取的200名护生的考核成绩,对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持续改进。结果护生在该操作中对于未向病人解释用药目的占48%、抢救药品准备不全占49%、进针固定皮肤不紧占48%、进针角度过大占34.5%,对病人人文关怀及沟通较差43.5%。针对学生在皮内注射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基本要点的培训和讲解,使学生明确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加强对病人实施人文关怀。结论护理实践教学中要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讲解及考核,考核过程中应以模拟考核与标准病人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操作目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应对能力。

  • 标签: 护生 皮内注射 错误分析 措施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以进行性、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1,是一种世界性的多发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是引起肺部疾病的主要原因,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预计至2020年该病将位居疾病死亡原因的第3位2,居我国疾病负担的首位3。由此可见,在患者住院期间,有效的控制患者疾病的发展,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程度是治疗COPD的首要目标。而待患者出院后,有效的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COPD的认知,提高自我照顾能力对预防COPD的复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目前,由于我国COPD患者对疾病认知能力普遍较低,导致大多数已出院且处于稳定期的患者疾病复发次数增加,发病程度增高,且带动着发生了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COPD的复发率就必须对出院的COPD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服务,其作用不明而喻。现将延续护理服务对COPD出院患者的作用综述如下。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护理服务,出院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科诊疗服务路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自2010年7月-9月在福民社区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0人,其中实验组实施全科诊疗服务路径,对照组则实施常规医疗服务服务结束后4周内对患者实施回访,并对全科诊疗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病人遵医嘱行为改善情况、健康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以问卷形式实施调查,并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0%进行核查,评估实验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全科诊疗服务质量评分优良率高达100%,居民满意度为100%,病人遵医嘱行改善率达93.3%,健康教育优良率96.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相关评价指标(全科诊疗服务质量评分优良率78.3%,居民满意度为85%,病人遵医嘱行改善率达81.7%,健康教育优良率75%)。结论优化全科诊疗服务路径可有效提高临床服务质量,改善患者遵医嘱行为,提高居民满意度,提高健康教育宣传效果,继而优化社区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质量,减少医患矛盾产生。

  • 标签: 全科诊疗 服务路径 社区卫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接收的108例急诊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各54例,对照组内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内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调查两组患者急诊护理过程中的护理差错率、满意率、投诉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内54例急诊患者的护理差错率是25.93%,满意率是83.33%,投诉率是9.26%,观察组内54例急诊患者的护理差错率是3.70%,满意率是96.30%,投诉率是1.85%,观察组护理差错率低于对照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投诉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护理过程中,观察组内焦虑、抑郁等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有2例,护理效率是96.30%,对照组情绪不稳定患者10例,护理效率是81.48%,观察组护理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满足急诊患者的需求,表明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实践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急诊 护理
  • 简介:一站式服务是医院的窗口,代表着医院的形象,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下,以新门诊楼的落成为契机,将服务方式和内容进一步提升,打造医院自己的服务品牌,把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2]。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 标签: 卫生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西药临床药学服务过程中的风险及引起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通过一定的方式规避风险,为更好的建立西药等相关用药体系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根据相关的治疗情况统计,对于不同的患者应用不同的失效模式,辅以效应分析法,以此对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进行风险识别管理和研究,以便制定相关的策略,结果分析得出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共计15项流程,21项失效环节,对其中排名靠前的高危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从而可以前瞻的识别高危风险,并结合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的发生。

  • 标签: 西药临床药学 服务风险 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我国人口老龄进程逐步加快,老龄人口数量呈现出明显的激增趋势。并且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因为其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出现变化,其身体条件以及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均出现降低,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是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相对落后,而以家庭为规模的小型护理,使长期护理老年人的成本逐渐增加,使老年人的护理服务供需出现了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为此,本文主要对老年社区护理服务模式进行探讨,并对其发展作如下综述。

  • 标签: 老年护理需求 社区护理服务模式 服务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门诊采血室开展优质护理的服务效果考察与探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90例在我院门诊抽血室抽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行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抽血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抽血失败1例,对照组抽血失败7例,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75.3%,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采血室开展优质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服务质量,能够提高对患者的诊疗质量,体现人文关怀,是一种理想护理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门诊采血室 优质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消化内镜诊疗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消化内镜诊疗患者分为优质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优质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优质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优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护患纠纷率、等待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内镜诊疗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能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减少护患纠纷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消化内镜 优质护理服务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咨询服务与合理用药相关性,评价“药房咨询服务质量改进”活动价值。方法2016年7月~12月,医院门诊药房共处理处方127590份,2017年7月~12月,药房处理处方131054份。2017年7月,进行“药房咨询服务质量改进”活动。对比部分门诊服务质量指标。结果改进后,退药率、患者及其家属咨询率、患者的门诊服务投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药房咨询服务质量改进活动,明显提高了门诊服务的质量,提升了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门诊药房 咨询服务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应用PDCA的方法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月90例医院患者,信封方法分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予护理常规,实验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应用PDCA。比较两组满意比率;护理服务的质量评分;护理前后焦虑心理症状;跌倒、压疮、非计划性拔管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满意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服务的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症状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跌倒、压疮、非计划性拔管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患者实施个性护理效果好,可改善焦虑心理症状,减少跌倒、压疮、非计划性拔管等的发生率。

  • 标签: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PDCA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护理记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住院的90例神经外科患者,对其出院病历进行整理分析,对所有病历按照《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的各项要求进行仔细核对。就核对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分析。结果在这90份病历中,发现有28份病历存在着问题,占总数的31.11%。在发现的28份问题病历中,共检查出62处护理记录缺陷。结论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对逐步改善和提高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神经外科 护理记录 对策
  • 简介:该文介绍了PDCA(管理中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法的内涵,质量管理体系中对PDCA的要求,及如何应用PDCA法持续改进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 标签: PDCA循环 质量管理体系 持续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国际惯行的ICD-10的疾病分类编码方法,对患者病历首页疾病及手术操作编码进行质量控制,以期提高编码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以数字随机法将本院录入的病案以110的比例进行病案核查,记录其错误问题。结果在主诊断编码、其他诊断编码、手术操作编码中,月平均错误率最高的为主诊断编码,达到15%。采用PDCA对其进行持续性质量改进后,每月编码错误率大幅下降,其中主诊断编码的错误率从最初的最大值23%持续性下降为最小值12%,而其他诊断编码的错误率从起初的最大值20%持续性下降为最小值5%,手术操作编码的错误率从起初的最大值10%持续性下降至最小值7%。结论通过PDCA对ICD编码进行质量改进,可以提高编码的准确性。

  • 标签: 病历 编码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病理诊断对了解患者病情、手术方案的选择及术后对患者实施治疗方案都起着决定的作用,针对病理标本的各个环节,我科对病理标本的管理措施进行持续改进,完善了相关制度、改进了工作流程、多科室沟通制定有效合理的改进方案、明确责任,取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病理标本 持续质量改进 管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门诊抽血室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门诊抽血患者8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对患者实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者给予优质服务,比较两组采血过程的成功率、血标本合格率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的采血过程更为顺利、血标本合格率高,患者满意度好。结论在门诊抽血室实施优质服务有利于提升采血过程的配合度与血标本的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 标签: 门诊抽血 采血操作 优质护理效果 患者满意度 血标本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