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对骨科实习护生临床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引入SBAR沟通模式,建立护生观察与报告病情的标准化沟通模式,通过培训规范护生对患者资料的收集、评估过程。结果应用SBAR沟通模式带的护生理论考试成绩提高,操作考试中与沟通和评估有关的操作得分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BAR沟通模式使护生学会动态观察、综合分析患者病情,提高了护生的病情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使护生对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 标签: SBAR 实习护生 临床带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周动脉采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16例新生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8例。对照组患儿护理中仅行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干预组患儿护理中开展周动脉采血。观察两组新生儿的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新生儿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66%,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4%,轻度疼痛44例(759%),中度疼痛14例(241%),无重度疼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周动脉采血方式可显著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并明显抑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护理 外周动脉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切口白内障囊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相关临床护理方式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份到2017年3月份所接收的80例患采用囊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方式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小切口白内障囊摘除术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优质护理方式,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术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止痛如神汤洗配合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3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41例患者采取切缝挂线手术治疗方案,实验组42例患者采取止痛如神汤配合切缝挂线手术治疗方案。结果参照组有10例患者手术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实验组1例,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便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不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9.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痛如神汤洗配合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止痛如神汤外洗 手术治疗 复杂性肛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综合疗法对肛瘘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肛瘘患者80例,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为4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盐酸曲马多片进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使用中医治综合疗法,以此来探究肛瘘术后疼痛以及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通过对比,观察组所使用的中医治综合疗法有效缓减术后疼痛感,促进创面愈合,所有获得的数据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综合疗法对肛瘘术后缓解创面疼痛,促进创面愈合有显著疗效。

  • 标签: 中医外治综合疗法 肛瘘 疼痛 创面愈合
  • 简介:摘要骨固定技术是近些年与内固定技术共同发展并共同应用于创伤骨科的常见医疗技术,骨固定技术主要是应用固定支架对骨折患者的骨折端实行固定、复位的一种治疗方式,其可以通过软组织将内植物穿透骨折部位,之后借助连杆、固定架等方式在皮肤实现内植物的固定,从而达到修复骨折部位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骨外固定技术 创伤骨科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膜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我院于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腹股沟疝患者90例参与本次实验,90例腹股沟疝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腹膜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疝修复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手术后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明显较低,采取常规修复术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两组患者相比P〈0.05即表示有统计学意义。采取腹膜腹腔镜疝修补术患者的治疗效果较高,与常规修补术患者相比差异较大,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采取腹膜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有利于促进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效果,提高预后的同时也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 标签: 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快速康复理念对患有腹疝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外科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接受外科治疗腹疝疾病患者8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手术护理模式实施护理,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理念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外科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在腹疝疾病手术治疗的围术期内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对腹疝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外科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0.86±0.45)d、住院治疗总时间为(7.68±1.9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69±1.04)d、(10.53±2.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9673,t2=13.2980,P<0.05);在腹疝疾病手术治疗的围术期内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为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5);对腹疝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P<0.05)。结论应用快速康复理念对患有腹疝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外科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快速康复理念 腹外疝 外科 护理
  • 简介:现将1995-06~2004-05我院收治的以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结淋巴瘤误诊2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经病理证实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诊断标准参照张之南主编[1].男12例,女8例;年龄12~80岁,中位年龄46岁.按Ann~Arbor会议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8例,Ⅲ4例,Ⅳ期3例;高度恶性5例,中度恶性8例.低度恶性7例.免疫组化检查B细胞型淋巴瘤15例,T细胞型淋巴瘤5例.

  • 标签: 淋巴瘤/诊断 神经系统/病理学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2例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研究,分别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结果研究组疼痛缓解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下肢复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下肢复杂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AO钢板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好于参照组,与参照组行卡方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骨折复位固定器用于下肢复杂性骨折患者中,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骨折复位外固定器 下肢复杂性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呼吸内科护理带中情境教学法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护理实习的实习生8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小儿呼吸内科护理传统方法带,观察组则给予小儿呼吸内科护理情境教学法带。对比两组的带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理论成绩、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呼吸内科护理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带质量,更有利于实习生素质方面的提高,比较符合临床需求,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呼吸内科护理带教 情境教学法 临床应用
  • 简介:随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量的中专、大专、本科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如何提高护理质量、发展护理事业,关键在于临床带的效果。2007年以来,我科根据实习护生的不同学历层次,选择不同的带老师,采用了“一对一”带方法。依据实习大纲,制定相应的带计划,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评价,进行临床护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护生顺利地完成了实习任务。现将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 标签: 教学 质量控制 教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入科护士培训中应用导师带制的效果。方法此次实验对象选择本院新入科的74名护士,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n=37)和对照组(n=37),对照组应用传统跟班式带,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导师带制,将两种带模式的新护士考核成绩以及对带方式的满意度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新护生在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以及床边综合能力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护生在带方式的满意度方面,实验组高于对照组(94.59%vs72.97%),组间对比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入科护士培训中应用导师带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可显著提升护士的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有助于护士综合发展。

  • 标签: 导师带教制 新入科护士 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对B超引导下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浅全麻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98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50例)和对比组(48例),对比组单一行喉罩浅全麻,研究组复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比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并评测麻醉前(T0)、插喉罩(T1)、切皮(T2)、拔喉罩(T3)等节点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2h的VAS评分为(1.9±0.3)分、Ramsay评分为(2.4±0.5)分、术后苏醒时间为(5.6±1.3)min,分别与对比组的(3.1±0.8)分、(1.8±0.4)分、(10.2±1.8)min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T0、T1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但T2、T3时研究组MAP、HR低于对比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骨折手术实施B超引导下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浅全麻,可有效维持患者稳定的生命体征,且镇痛效果良好,术后苏醒快,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 标签: B超引导 外周神经阻滞 喉罩浅全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重症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胸重症手术患者68例,实施随机数字表法分实验组、常规组各34例,常规组采用日常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功能恢复情况(PCO2与PO2)及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与常规组比,呼吸功能恢复情况良好,满意率高,P<0.05。结论对胸重症手术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能有效促进其呼吸功能恢复,改善护患关系,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病情早期康复,使得最终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外重症 呼吸功能 护理措施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氯霉素滴眼液治疗眼细菌性感染(细菌性结膜炎,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外眼感染患者随机分成左氧氟沙星组、氧氟沙星组与氯霉素组进行研究。于用药前,和每隔一天做一次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以及临床症状判定药物治疗效果。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左氧氟沙星组与氧氟沙星组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氧氟沙星组与氯霉素组有非常显著差异;氧氟沙星组与氯霉素组有显著差异。三种眼药的临床疗效的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有非常显著差异;而且从平均秩和值看左氧氟沙星组疗效最好,氧氟沙星组次之,氯霉素组就较差。结论在这三种药中左氧氟沙星滴眼对于治疗眼细菌感染的疗效最强,氧氟沙星滴眼液次之,氯霉素滴眼液较弱,但也有一定疗效。因此,应根据各种不同的病情需要而选择使用。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 氯霉素 外眼感染 细菌性结膜炎 细菌性角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胆道结石患者采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肝胆道结石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7例。对照组开腹取石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肝胆道结石手术效果。结果治疗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仅有1例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6例(P<0.05);肝胆道结石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1.9%,高于对照组的70.3%(P<0.05)。结论肝胆道结石患者采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进行治疗,能够缩短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肝外胆道结石 胆道镜 腹腔镜 手术
  • 简介:一般认为,结淋巴瘤缺乏影像学特征,且易与病变脏器良恶性肿瘤、肿瘤性病变甚至炎性病变等混淆,误诊率极高。而结淋巴瘤对化疗和放疗非常敏感,患者预后较相应脏器的原发恶性肿瘤好。临床工作中,无原发淋巴瘤病史的结淋巴瘤患者术前诊断很难,大多患者多因误诊而行手术。结淋巴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腹部实质性脏器淋巴瘤较少见。

  • 标签: 原发性结外腹部实质性脏器淋巴瘤 影像诊断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固定支架牵张成骨技术对手外伤后掌指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8年6月共62例手外伤后掌指骨缺损患者。对所有患者实施微型固定支架牵张成骨技术。结果62例患者中,TAM评分优39例,良21例,差2例,优良率96.77%。62例患者中,发生延长指骨成角1例,掌指关节缩小5例,骨不连2例,总发生率为12.90%。结论对手外伤掌指骨缺损患者应用微型固定支架牵张成骨技术临床价值高,利于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及时开展康复训练,提高关节功能康复。

  • 标签: 微型外固定支架牵张成骨技术 手外伤后 掌指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