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确切。

  • 标签: 早期康复 脑卒中偏瘫 神经功能恢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50例恢复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对照组、全面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全面组进行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2周出院率;恢复期康复锻炼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投诉发生率。结果全面组患者2周出院率比对照组高,P<0.05;全面组恢复期康复锻炼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好,P<0.05;全面组护理投诉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全面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提高其康复锻炼依从性和满意度,加速患者康复出院,减少护理投诉,维护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 恢复期 护理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其肢体恢复中的效果;方法鹤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康复组则是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结果护理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差异不大,护理后,康复组FMA评分(75.6±6.3)分与Barthel指数(79.1±13.7)均高于对照组(68.4±5.9)分、(70.5±11.2),且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 标签: 脑梗死 偏瘫 早期康复护理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基础西药治疗均相同,研究组加用加味温胆汤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中医症候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脑梗死中医症候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7.5%、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加味温胆汤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对提高脑梗死治疗疗效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加味温胆汤 脑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部手术后应用柴胡疏肝散对肠道功能恢复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16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术后4d胃泌素水平方面,观察组为(304.93±14.67)pg/ml,对照组为(266.38±12.36)pg/ml,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自主排气与排便时间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在腹部手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促使患者肠道功能尽快恢复,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腹部手术 柴胡疏肝散 肠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从近两年来我院住院的老年脑梗塞患者中随机选择84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人。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采用ADL评定表分别在入院前和出院时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按照本研究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可以提高老年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康复护理干预 脑梗塞 肢体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冷敷结合功能锻炼促进踝部损伤后软组织肿胀恢复的影响,缩短术前准备时间,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本采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收治的6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持续冷敷3天并结合主动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肢制动、间断冷敷。于术后第1、3、7天检查踝部软组织肿胀消退情况,监测C反应蛋白,依据疼痛评分标尺评定患者疼痛情况。主动功能锻炼结合持续冷敷治疗踝关节软组织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制动、间断冷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主动功能锻炼结合持续冷敷治疗踝关节软组织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制动、间断冷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持续冷敷结合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可以有效的缓解踝关节损伤后疼痛,减轻踝关节软组织的肿胀,缩短术前准备时间,为患者节约费用,减轻痛苦,促进康复。

  • 标签: 持续冷敷 踝部损伤 CRP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结肠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其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94例结肠手术的患者,以挂号的先后顺序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其出现肠鸣音的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护理后,相比于对照组,护理组的肠鸣音的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较短,P<0.05,;护理满意度护理组较好,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结肠术对患者的肠胃功能影响较大,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结肠术 胃肠功能恢复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51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57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护理前,两组Fuel-Meyer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Fuel-Meyer和ADL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Fuel-Meyer和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上下肢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上下肢肌力均优于护理前,其观察组上下肢肌力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和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肢体肌力,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早期康复护理 偏瘫 运功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6例。康复组采取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对比康复组和常规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以及护理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康复组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2例(4.35%)显著低于常规组9例(19.57%),各组护理前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康复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脑出血 偏瘫患者 康复护理干预 运动功能 恢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92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膝关节恢复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1.30%(42/46),对照组为76.09%(35/46),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达到了97.83%(45/46),与对照组的80.43%(37/46)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可以显著改善膝关节恢复情况,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而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减少护患纠纷。

  • 标签: 优质护理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就5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6年10月所收治的10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法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细致的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较佳,可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和信任,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塞 恢复期 康复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的护理管理风险及针对性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术后麻醉恢复室患者44例,随机划为甲组22例、乙组22例。其中甲组使用传统护理模式,乙组使用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模式,比较患者护理风险率、纠纷发生率、总满意度。结果乙组护理风险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P<0.05),总满意度显著高于甲组(P<0.05)。结论针对术后麻醉恢复室患者,以护理风险管理为前提的护理模式,可在降低护理风险的同时,预防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总满意度,可推广。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护理管理 风险 措施 护患纠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常分娩产妇中采用子宫恢复护理训练的疗效。方法纳入本院2016年3—2017年3月正常分娩产妇66例,按照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实行产妇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产妇子宫恢复护理训练,对比两组产妇使用不同方法护理后性生活恢复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及恶露消失时间。结果在正常分娩产妇中采取子宫恢复护理训练观察组的性生活恢复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及恶露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子宫恢复护理训练可促进正常分娩产妇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使用意义。

  • 标签: 子宫恢复护理训练正常分娩产妇临床疗效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接收的106例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就诊序列号奇偶分组法将患者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辅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护理前后神经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8%,高于对照组的71.70%(P<0.05);护理后,两组FIM和BI评分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强化整体治疗效果,是改善患者预后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肢体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得影响。方法应用2016年2月-2017年1月笔者关于本院收治的108个脑梗塞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抽取标签按照分组进行实验1。每组54例,两组均属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内容。实验组按照计划需要应用早期术后康复护理;入院时及12周后对患者肢体运动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分析和测定。最终对比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数据。结果实验证明经过护理后的实验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了明显的好转。实验组的FMA和BI分值为(63.75±9.21)分和(70.56±11.02)分,明显高于参考组的(37.42±8.32)分和(47.01±9.52)分,(P<0.01)。结论脑梗塞患者对于早期术后护理的需求非常迫切,正确的术后早期护理能够有效的提升病人的康复质量和缩短康复时间,减少病人的痛苦,非常值得相关医疗机构的借鉴。

  • 标签: 术后早期 康复护理 脑梗塞 肢体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本病的致残率也较高,因此为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我科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的8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其中的4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的肢体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方法将8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并采取早期的肢体功能锻炼,包括选择适宜的时机、预防肌肉的萎缩锻炼及预防关节变形、采用Bobath法对肌肉功能进行康复训练、自理生活能力训练、心理护理等,1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后将两组的肌力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1),锻炼后的脑梗死偏瘫患者可自主进食、更衣,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来说,早期的肢体功能锻炼康复护理,可以预防偏瘫患者致残或可以帮助其保持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及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功能锻炼 脑梗死 偏瘫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风恢复期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恢复期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行中医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ADL评分加以对比。结果本试验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相较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χ2=7.87,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DL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显著性(t=0.647,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则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t=4.798,P<0.05)。结论将中医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中风恢复期 中医康复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高龄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进行高龄股骨骨折手术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40例患者。A组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椎管内麻醉方式实施麻醉,B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方式实施麻醉。结果A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均明显比B组患者短,P<0.05且A组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和认知障碍发生率明显比B组患者低,P<0.05。结论高龄股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较全身麻醉方式能够显著缩短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且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加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 标签: 全身麻醉 椎管内麻醉 高龄股骨骨折患者 术后恢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充气加温毯加温治疗在麻醉恢复室患者复苏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带气管导管进入麻醉恢复室。观察组患者于麻醉恢复室停留期间全身覆盖充气加温毯通过温毯机给予加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棉被覆盖不接受加温治疗。于进入恢复室(T1)及离开恢复室(T2)时间点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出血量。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恢复室复苏时间及患者的热舒适度评分。结果T1时间点两组患者体温、心率、血压、引流量等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点两组患者体温、心率、血压、引流量等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恢复室复苏时间及患者的热舒适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充气加温毯加温治疗可提供围术期良好的体温保护,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有利于维持麻醉恢复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出血量;缩短患者恢复室复苏时间,提高患者热舒适程度,真正体现舒适化医疗和护理模式。

  • 标签: 麻醉复苏室 低体温 热舒适度评分 充气加温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