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给予不同时期肠内营养,观察患者的生存率、1周内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变化,探讨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即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对照组即非早期肠内营养组(非EEN组)。实验组24小时内评估患者条件,及时行肠内营养;对照组在机械通气24小时内行静脉营养,24小时后再评估条件,行肠内营养。对比两组30天死亡率、1周内撤机成功率、VAP、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VAP及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减少患者胃肠道并发症以及VAP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 机械通气 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综述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机械治疗进展、肺复张护理进展、监测及护理进展等并说明鉴别诊断的重要性,机械通气治疗进展及PEEP治疗的重要性,肺复张护理进展,监测及护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并对护理要点进行阐述。

  • 标签: 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新生儿机械通气造成的常见并发症的类型与发病率,并研究其临床特点。方法现将我院2003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通过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78例患儿的并发症进行临床特点分析,从而总结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症的临床特点。结果178例患儿中有82例出现了并发症,足月儿组与早产儿组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1500g组与>1500g组同期并发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机械通气时应选择适当的潮气量及吸气峰压,通过强化对呼吸道的管理,并根据肺的顺应性对呼吸机参数适时调低,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 标签: 新生儿 机械通气 并发症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镇静治疗每日唤醒的护理。方法ICU机械通气患者48例选用咪达唑仑或丙泊酚微量注射泵静脉泵入镇静治疗,期间,实施每日唤醒计划,重点做好唤醒期间的病人病情观察、安全护理、机械通气护理、心理护理等,防止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结果48例患者均达到了镇静目标(Ramsay评分为3-4分),每日镇静唤醒期间未发生严重护理意外事件。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镇静治疗后,做好每日唤醒护理,对防止护理意外和促进患者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机械通气 镇静 唤醒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无创性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择取本院于2014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无创性机械通气患者174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划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治疗依从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数据优势明显,即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患者的围无创行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行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利于促使患者预后结局良性发展,值得临床扩散。

  • 标签: 护理干预 无创性机械通气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验性脱机和程序化脱机在机械通气(MV)撤机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采用经验性脱机和程序化脱机两种方式分别对116例(经验组)和60例(程序组)MV患者进行撤机试验,并对比两组MV时间、ICU住院时间、脱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48h内再插管率和住院死亡率。结果与经验组比较,程序组MV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有明显缩短(P<0.05);程序组脱机成功率(91.7%)明显高于经验组(70.7%)(P<0.05);VAP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方面,程序组均明显低于经验组(均P<0.05);而48h内再插管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程序化脱机能明显缩短MV间和ICU住院时间,提高脱机成功率,降低VAP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

  • 标签: 呼吸 人工撤机 自主呼吸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防PICC置管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方法和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接收的PICC置管患者80例,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健康教育、局部湿热敷护理,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结果所有80例PICC置管患者中,共有3例发生静脉炎,发生机率为3.75%,其中包括2例Ⅰ级静脉炎(2.50%),1例Ⅱ级静脉炎(1.25%),总体发生几率较低。结论在PICC置管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延长PICC置管时间,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机率,降低患者痛苦,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更大帮助。

  • 标签: PICC置管 机械性静脉炎 预防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平均分为NPPV治疗组(无创正压机械通气)与IPPV治疗组(有创正压机械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不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后,NPPV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IPPV治疗组的65.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PPV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与对照组的1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性治疗,效果较佳,值得广泛应用;急诊医务人员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状态选择合理、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以此保障治疗质量。

  • 标签: 机械通气 急诊 呼吸衰竭 辅助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呼吸机的应用在临床日趋广泛,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损伤。预防肝炎感染,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原发病的治愈率。我科自2009年5月~~2011年8月行呼吸机的87例危重患者进行目标性检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有效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VAP)的

  • 标签: 机械通气 相关性肺炎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综述了2012年—2016年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护理进展。对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穿刺静脉和部位的选择、导管的选择和固定、药物干预和护理干预等多项中西医研究的成果,为更好地应用PICC提供参考。

  • 标签: PICC 机械性静脉炎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CCU机械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收住CCU的72例机械通气患者采取管道护理、气囊管理、气道湿化、密闭式吸痰、口腔护理、体位、每日唤醒计划和严格洗手等集束化护理措施。结果采取集束化护理后,患者VAP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集束化护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基础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是重症监护病房的一种护理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机械通气 VAP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儿肺炎临床治疗中,采用机械振动排痰予以辅助治疗,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肺炎疾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相同的抗感染药物治疗方式,对比组病人辅助人工叩击法排痰治疗,研究组病人辅助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对比两组病人疗效。结果研究组病人辅助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后,其肺部啰音消失用时为(3.2±0.9)天,病人住院用时为(5.3±0.6)天;对比组病人辅助人工叩击法排痰治疗后,其肺部啰音消失用时为(6.9±1.7)天,病人住院用时为(8.5±1.3)天。研究组病人在以上方面情况都要好于对比组病人,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临床治疗中,采用机械振动排痰予以辅助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的改善病人病症,极大的缩短病人肺部啰音恢复及住院所需用时。

  • 标签: 机械振动排痰 辅助治疗 小儿肺炎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是ICU治疗危重患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患者在应用机械通气初期,均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躁动。观察咪唑安定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为危重患者镇静用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1年2月~2012年1月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35例,给予咪唑安定持续静脉泵入。负荷量0.03~0.3mg/kg,维持量0.04~0.2mg/(kg?h),使镇静评分(Ramsay评分)为3~5级。观察用药后中枢神经、呼吸、循环系统的病情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在给予负荷量后均达到镇静状态,维持量期间呼吸及循环均保持稳定。结论咪唑安定可有效地应用于患者机械通气的镇静,明显改善气道阻力及氧合,减少人机对抗,降低呼吸肌做功,并对循环影响小。

  • 标签: 机械通气 咪唑安定 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62例小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各31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显著,可加快症状缓解,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机械振动排痰 小儿肺炎 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鼻塞持续气道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后的作用。方法将46例需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应用常规呼吸机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MV)治疗,病情改善后,使用NCPAP机过渡治疗至正常自主呼吸。对照组22例,应用常规呼吸机SIMV治疗至病情好转直接撤机,由头罩或面罩吸氧过渡至正常自主呼吸。比较两组的撤机前后血气分析、撤机成功率及总用氧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例在治疗前的临床基础条件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在血气分析、撤机成功率、总用氧时间、呼吸暂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NCPAP过渡通气治疗对比头罩面罩吸氧可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率,减少总用氧时间。

  • 标签: NCPAP 机械通气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行镇痛联合镇静治疗,配合相关护理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人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保证治疗有效进行。方法收集93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65例患者采用镇静和镇痛治疗,对照组28例的患者未采用镇静和镇痛治疗,对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54例顺利脱机拔管,44例无明显疼痛不适及不良恶性记忆,自动出院7例,发生肺部感染3例,死亡4例。28例患者中11例顺利脱机拔管,5例无明显疼痛不适及不良恶性记忆,自动出院9例,发生肺部感染15例,死亡8例。结论采用镇痛联合镇静治疗可以显著缩短患者在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提高诊疗水平,剂量比单用减少75%以上;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有针对性的监护,妥善处理复发性躁动不安的患者,避免患者由于各种反应减弱发生意外,提高监护质量水平。

  • 标签: 机械通气 镇痛镇静治疗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机械性眼外伤并眼内异物的相关资料,并对此类疾病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方法从2012年8月到2014年1月,选取我院的56例机械性眼外伤并眼内异物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伤原因、是否伤后24h内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与术后相比,大多数患者获得了有用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机械性眼外伤并眼内异物是严重的致盲原因,致伤原因、是否伤后24h内急诊处理是住院治疗的机械性眼外伤视力预后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机械性眼外伤 眼内异物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