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断流术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 方法: 选取 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行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断流术患者 54 例进行分组研究,实施常规护理的 27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 27 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概率,评估两组患者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数据比较可见明显差异。 结论: 行肝硬化门脉高压断流术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后,可预防术后肺部感染,提升患者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

  • 标签: 肝硬化 门脉高压症 早期护理干预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初产妇分娩中应用一对一责任制助产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随机筛选我院妇产科2018年1月-2021年4月期间接收的初产妇30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人数为15例,两组产妇分别给予一对一责任制助产护理和常规助产护理模式,将两组产妇的最终护理效果进行详细比对。结果:观察组分娩期间产妇的焦虑情绪和依从性均得到良好改善,自然分娩率较高,最终剖宫产率以及母婴不良分娩结局均较低,组间指标对比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一对一责任制助产护理模式应用于初产妇分娩护理中,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及时纠正产妇的错误认知以及不良情绪,增强产妇的依从性,提高自然分娩率和分娩安全性。

  • 标签: 初产妇 一对一责任制助产护理 价值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于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开展米力农联合机械通气治疗的疗效分析及护理配合。 方法: 本次研究抽取 2018 年 3 月到 2019 年 4 月于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 104 例进行比对分析,采用随机划分小组模式,对照组予以常规机械通气及护理配合,研究组予以米力农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辅以综合护理配合。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平均肺动脉收缩压数值具有相关性( P>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儿平均肺动脉收缩压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数值( P<0.05 );研究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时间( P<0.05 );两组患儿家属医疗服务满意度存差异( P<0.05 )。 结论:于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开展米力农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利于患儿疾病转归,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米力农 机械通气 新生儿 持续肺动脉高压 疗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肠壁通透性的改变及与炎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01月至2022年03月在我院住院确诊肝硬化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无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入选A组;27例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入选B组;30例门脉高压症合并感染的肝硬化患者入选C组。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炎症指标可溶性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因子受体(sTREM-1)、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和肠通透性指标claudin3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含量。结果:非感染状态肝硬化患者血清sTREM-1水平与血清I-FABP水平成正相关(p<0.01),血清sCD14水平与血清claudin3水平成正相关(p<0.01)。结论: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出现感染时肠壁通透性进一步增加,且肠壁通透性改变与炎症因子呈正相关。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肠壁通透性;炎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痛分娩护理中责任助产与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对产妇满意度的提升效果。方法:选择80例无痛分娩产妇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护理,观察组采用责任助产与整体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各产程时间更短、分娩情况更优且护理满意度更高(P

  • 标签: 责任助产 整体护理模式 无痛分娩 产妇满意度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采用围手术期临床护理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10 月在医院行脾切除术的 88 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44 ),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和围手术期临床护理(研究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肝硬化 门脉高压症 脾切除术 围手术期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责任制护理应用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治疗的患者80名,对照组(40例)进行一般护理,观察组(40例)进行责任制护理,观察妊娠结局和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妊娠结局比对照组的更好,血糖降低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责任制护理 妊娠合并糖尿病 妊娠结局 影响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析全面护理模式应用于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共选择了 7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作为研究对象, 74例患儿均来自于本院 2017年 3月 -2018年 4月间就诊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参与此次研究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目的自愿参与,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各 37例。对比两组患儿出生 3d、 14d的新生儿行为神经( NBNA)评分、患儿满 3个月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患儿满 3个月两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结果:新生儿出生第 14d与第 3d比较两组患儿行为神经评分均明显提高( 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患儿满 3个月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评显示观察组 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为 2.7%,对照组发生率为 18.9%,差异显著( P<0.05)。结论:对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实施全面护理模式可得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帮助患儿健康发育,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关键词】全面护理模式;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护理效果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该疾病较易导致新生儿出现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良,甚至可能导致患儿死亡 [1-2]。高压氧治疗可以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和血氧弥散能力,迅速有效地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为促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康复,在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十分必要。全面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模式。护理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 基于此,此次研究将选择 7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了全面护理模式应用于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效果及价值,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了 7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作为研究对象, 74例患儿均来自于本院 2017年 3月 -2018年 4月间接诊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各 37例。纳入标准:①参与此次研究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目的自愿参与。②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③无其他脏器严重疾病。④体质量≥ 2.5kg。⑤胎龄≥ 37周。排除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发育不良或不同意参与研究的患儿。对照组: 20例为男、 17例为女。胎龄: 37-42周,平均为( 38.8±4.1)周。觀察组: 21例为男、 16例为女。胎龄: 37-41周,平均为( 38.7±4.2)周。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 P>0.05),研究可行。     1.2 方法 74例患儿均进行了高压氧治疗,在为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并在日龄 3-5d后使用婴儿氧舱为患儿进行治疗,从而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和血氧弥散能力,增加机体组织的氧含量和储氧量,迅速有效地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常规护理方法: 1、高压氧治疗的护理:与患儿家属做好沟通,遵守高压氧安全操作规程,严格依据医嘱进行治疗、护理工作。依据患儿日龄以及体质量等适当调整高压氧压力,压力控制在 1.4-1.6ATA(绝对压)之间;治疗时间以 50-60min为宜, 1日 1次,以 10d为一个疗程,总共实施 3个疗程。高压氧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在氧舱内的治疗反应,如有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色青紫或苍白、呕吐、面肌抽搐等,则要立即进行减压做好出舱准备。随时监测氧浓度,详细记录操舱记录单。出舱后要立即为患儿擦汗,并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患儿受凉,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意识状态,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 2、注意维护环境,适当调整病室内光线,如早上可使用窗帘遮挡刺眼阳光,晚上则可适当调整灯光亮度。保温箱要使用遮光灯,保护好新生儿眼睛,减少降低噪音干扰。注意在为患儿进行护理操作时要动作轻柔。监护器、呼吸仪等也要设定最小声。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患儿进行全面护理模式: 1、体位的管理,部分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肌张力改变,如:头后仰、角弓反张、双上肢和(或)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或降低等。因此,要注意随时纠正患儿的不正确姿势,尽量减少患儿肌肉的紧张程度。通常采用与姿势相反的体会,如:头后仰、角弓反张、上肢后伸、下肢硬伸等异常姿势均用抱球姿势纠正。肌张力低下的患儿抱时双手托住患儿的臀部,头、躯干竖直,使患儿背部依靠在抱者胸前,防止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侧卧位适用于所有患儿,有利于抑制全身伸肌痉挛和颈肢反射作用,改善全身痉挛状态,有利于患儿精神放松。 2、摄食吞咽的管理,个别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可引起口腔运动功能或反射减弱,导致吸吮吞咽功能障碍,进食不流畅。因此要注意患儿吞咽时喉头有无咕噜咕噜声音,有无呛咳,有无憋气。对于进食不流畅的患儿,要加强唇部、颊部的感觉训练,可用手指(戴手套)要颊部及口周轻轻抖动、轻轻按摩。 3、为患儿设计鸟巢式护理,使用柔软被褥做成鸟巢,大小要依据患儿大小合理调整。鸟巢夹层要放置高弹力棉,患儿体位可模拟子宫中体位。促使患儿有安全感。 2、开展刺激性护理干预:包括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被动运动刺激与游泳刺激。视觉刺激是在患儿清醒与安静状态下使用红、白、黄、紫等色彩显眼的小玩具在患儿眼前晃动,吸引其注意力,每日 5-6次。听觉刺激可采用播放儿歌,鼓励家属多与患儿讲话,唱儿歌等。触觉刺激是对患儿进行抚触,从头面部开始至四肢、手足、胸背等部位。抚触力度要由轻至重。患儿安静情况下进行抚触。最好选择在喂奶前 30min或喂奶后 90min。抚触时间由 5min开始逐渐延长抚触时间, 1日 2次。护理人员为患儿进行抚触前要温暖双手。被动运动刺激可采用婴儿被动体操、日光浴、大小便后行扩胸、伸展肘关节、伸曲上肢,股关节运动等,每日 1-2次。患儿病情稳定后可给予游泳水刺激,配合音乐让患儿在水中手舞足蹈,自由游动。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初产妇使用一对一责任制助产护理对提高分娩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作用。 方法:选择 86 例产妇作为研究主体,均为初产妇,参照抽签法分组后,组名为对照组的 43 例产妇行的是产科常规护理,组名为试验组的 43 例产妇行的是一对一责任制助产护理,对比的是护理效果上有何差异。 结果:两组间的比较上可以看出,试验组的自然分娩率要比对照组高,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要比对照组少和短,护理满意度评分要比对照组高,差异方面, P 值均< 0.05 。 结论:初产妇通过开展一对一责任制助产护理后,不仅对分娩质量能起到提升作用,还能改善护理满意度,证明了其在临床护理中的可行性。

  • 标签: 初产妇 分娩质量 护理满意度 一对一责任制助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术治疗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某院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参与研究调查,并抽取其中的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35例。其中选用钢板内固定术的设为对照组,而选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术的设为观察组,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腕关节背伸、旋后、桡偏、旋前等活动度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性较小,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的优良率略高于对照组,且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术的联合治疗后,较钢板内固定治疗更具安全性和针对性,疗效更高,值得推行。

  • 标签: 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有限内固定术 外固定支架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神经节苷脂 联合高压氧 应用于治疗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的用药效果,讨论其临床应用意义。 方法: 选择我院中 2015 年 8 月至 2016 年 4 月中收治的新生儿缺氧 缺血缺氧性脑病 患者 5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中均包含 25 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神经节苷 脂 作为治疗药物,实验组患者采用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进行治疗,在治疗一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21 ( 84.00% ),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14 ( 56.00%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 < 0.05 )。 结论: 神经节苷脂是一种临床上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药物,其临床效果良好 ,联合高压氧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高压氧 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初产妇围分娩期实施助产士主导的全过程“一对一”责任制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初产妇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共计62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平均分组,其中一组为常规组,给予本组31例产妇实施围分娩期常规护理,另一为实验组,给予本组31例产妇助产士主导的全过程“一对一”责任制护理,并分析这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从分娩方式上对比,实验组的顺产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均为(p0.05);从阴道分娩产妇的产程时间上对比,实验组明显短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助产士 “一对一”责任制护理 初产妇
  • 简介:【摘要】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地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广大居民的医疗健康方面。不仅是新冠病毒引起的医疗水平增长,也是由于新冠病毒的扩散对居民生活方式等有所改变,进而引起的健康水平的变化。本文根据北京某航空公司地面服务人员疫情前后的体检状况为基础数据,并通过对2019年已经2021年这两个时期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疫情前后该公司人员各种体检项目的检出比例变化,探讨心冠疫情对航空公司地面服务人员的身体状况的影响,进而得出新冠疫情发生后,该公司员工的整体身体状况有所下降的结论。

  • 标签: 新冠病毒 航空公司 体检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 IRE1信号通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以及法舒地尔对其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 60只雄性 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法舒地尔组。记录实验前后各组大鼠的重量,右心肥厚指数( RVHI);右心室收缩压 (RVSP);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结果 模型组右心室收缩压力、右心肥厚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IRE1α 、 GRP78 蛋白表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法舒地尔组右心室收缩压力、右心肥厚指数较模型组降低, p-IRE1α 、 GRP78 蛋白表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IRE1信号通路 内质网应激 法舒地尔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 肺血管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进行介入置管溶栓实验组的肺动脉主干内血栓清除情况,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失代偿的缓解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均是于我院2017年5月-2019年6月收治的7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根据患者的情况以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外周溶栓治疗,实验组采用介入溶栓治疗,对两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栓塞阻塞体积以及肺动脉阻塞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肺动脉压明显优于对照组急性肺栓塞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下降至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急性肺栓塞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采取介入置管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清除患者大部分分动脉主干内血栓,使患者的肺动脉高压得到有效的缓解,并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介入置管溶栓 肺动脉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