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一、前言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其发掘工作始于1978年春季.根据遗址主要内涵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初步认为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一个地域性变体,定名为'陶寺类型'.遗址还包括了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战国、汉代以及金元时期的遗存.经C14断代校正,'陶寺类型'遗存的年代为B.C.2500-2000年.

  • 标签: 陶寺遗址 居民 人类学类型 中国 比较研究 文物考古
  • 简介:对东胡遗存的探索一直是东北亚考古中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对井沟子类型的分析,认为是研究东胡遗存的重要线索,并通过对井沟子西区墓地殉牲习俗、畜群构成、随葬工具组合以及居民食谱的分析,认为该型的经济形态是由来自更北地区的牧民携带而来的一种季节性游牧的生产方式。这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与发展机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夏家店上层文化 子类型 井沟 经济形态 考古学文化 形成与发展
  • 简介:系统论在考古中的运用,与冯伯塔兰菲(L.vonBertalanffy)、阿什比(W.R.Ashby)、博尔丁(K.E.Boulding)、尤其是巴克利(W.Buckley)的工作密切相关。考古所使用的许多源于其它学科的概念、命题以及建模技术(modelingtechnique),很大一部分是由系统论理论家所创建.他们认为系统活动的系统论特点和规律是许多现代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就此而论,系统论在考古中的运用很少会被认为仅仅与利弗(M.J.Leaf)和珀尔曼(M.Perlman)等这些民族学家的工作有关,尽管是他们首先发现了系统论文献的有用之处。

  • 标签: 考古学研究 系统论 建模技术 民族学家 阿什比 理论家
  • 简介:<正>《夏商文化的考古研究》(《夏殷文化考古研究》)日文版,饭岛武次著,1985年2月由日本山川出版社出版。引用考古材料丰富、全面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全书除序言外共分九章,其中前八章分别是: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和夏商遗迹;遗址和文化层;宫殿址;小型建筑址;墓葬;陶器;青铜器和玉器。几乎包括了已

  • 标签: 考古学研究 商文化 二里头文化 考古材料 殷文化 青铜器
  • 简介:人类诸多特征之一是使用,特别是制造工具。这关键性的一步始于南猿阶段,罗斯尼(J.H.Rosny)所形容的这种“直立行走的动物”对采集有利刃的自然砾块作为刀子锤子已不满足,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加工石料。这类工具在过去的两百万年中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我们已经从砾石砍斫器发展到了电子计算机,发展到了远程航天火箭。一件工具可以有用途和形制两种表示方法,而这两方面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要知道如何来区分有

  • 标签: 尖状器 雕刻器 石核 梭鲁特 莫斯特 软锤
  • 简介:80年代末以来,继山东临淄后李官庄遗址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存发掘出土之后①,在泰山北侧的山前平原和浅山地带,此类遗存又有一些新的发现,诸如章丘县小荆山和西河两遗址的调查与发掘②,长清张官及章丘绿竹园③、邹平县孙家和苑城西南庄④等遗址的调查等。依迄今的发...

  • 标签: 陶器 类型学 遗址 北辛文化 荆山 新石器时代遗存
  • 简介:  元代集宁路"大成至圣文宣王庙碑"(简称文宣王庙碑),原立于元代集宁路孔庙遗址之中央.1984年,集宁市人民政府(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将其运回集宁市保存.……

  • 标签: 学碑 文宣王庙 王庙学
  • 简介:从进化论和生物分类概念引入的考古类型学理论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伴随着新的千年,中国的考古迈进了崭新的21世纪。考古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寻找资料的阶段,整理资料的阶段和分……

  • 标签: 考古类型学 考古地层学 考古学研究 基本理论
  • 简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古代玉文化、玉器的功能与形式的演变规律的科学提炼和理论升华,是研究我国玉文化、玉器史的一条总纲.目前进行的玉学理论课题主要是探讨和研究其理论框架及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其哲学、功利与伦理的三个方面.

  • 标签: 玉器 玉文化 学理 古代 观点 科学
  • 简介:在考古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缺失人头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怎么起源的?它的意义如何?究竟在当时的社会起什么性质的作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考古工作者做出解释的。发掘消逝在历史雾霭中的风俗习惯,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无疑是有极大的帮助。一、史前考古中所见缺头现象本文...

  • 标签: 人头骨 食人之风 猎头 头盖骨 新石器时代考古 习俗
  • 简介:啮齿类遗存是一类常见于考古遗址的较微小的材料,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动物考古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张啮齿类动物考古研究的目标应该在“形态描述、种属鉴定”的基础上。转向认识啮齿类与人类之间隐性的文化生态联系为主。结合国内考古学工作前沿,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任务:(1)探索史前农业起源背景下“农田啮齿类”的形成与演变,及对生业经济的影响;(2)探索啮齿类在史前居址中“与人共栖”的起源、“家栖啮齿类”的形成与演变,及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利用啮齿类探讨古环境、分析人地关系。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案例,介绍了广泛应用于啮齿类动物考古研究的“群落演替”、“与人共栖”等两项生态学理论;并就啮齿类动物考古研究的一般流程、采集与鉴定(几何形态测量法)、埋藏学解释等方法与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还专门引介了一个典型的研究案例,即小家鼠的与人共栖起源及在近东和欧洲地区的扩散。本文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动物考古同行的关注,从基础工作开始,开展更多的啮齿类动物考古研究。

  • 标签: 遗址形成过程 考古遗址学 理论框架 考古信息
  • 简介:一、引言旧石器作为唯一能够保存至今的早期人类制作和使用过的工具,对于我们研究探讨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文化、技术的发展等与人类起源及演进相关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考古学 旧石器时期 结构主义 历史文化 石器类型
  • 简介:2015年5月27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宣传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省周口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道周口——王岭诗文书作展”开幕。

  • 标签: 周口 文书 王学 大道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国家博物馆
  • 简介:2010年中国钱币研究以先秦货币和清末民国货币为主。其中,对“建邑”三孔布的研究颇具新意;对唐代铸钱量的探讨,对东至关子钞版的真伪分析和利用火神会账本对近代北京货币行用和价格变化的研究值得关注。近现代机制币研究,除了通常的版别分类外,还考察了具体币种的发行历史,在近现代币制改革的评价和经验总结方面有一些成果。钱币科技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科学技术的引人对钱币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中国钱币学 2010年 综述 研究成果 清末民国 价格变化
  • 简介:2008年,中国钱币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古代部分的研究,大多与历史学、考古、经济、社会相结合,不仅有对钱币实物本身的研究,还透过货币分析探讨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状况,以及货币政策与财税制度的关系等。近代部分,

  • 标签: 中国钱币学 综述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社会政治 货币分析
  • 简介:公元907年,蜀王王建进一步认定王侯将相没有种,便自立为帝缔造了前蜀。这位皇帝诞生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一个穷苦的白案师傅之家,从社会的最底层跌跌撞撞、七弯八拐一级级登上金字塔尖,一身乱世风尘,满眼百姓疾苦。百姓疾若,在下不才,必须分之为物质的与精神的,才好下笔。五皇帝上台后,“宝臀”尚未坐热,便召集民众(包括逃亡的),挥出一只硬手,狠抓物质文明建设,下诏“劝课农桑”,很快使得饱经战争老拳的蜀地“库盈仓实”。说到前蜀的物质文明建设,相对而言,还是低层次的。王皇帝颇为懂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大道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较之五代十国的57个君主,可谓惟一的大手笔,只差没有像李后主那般有病呻吟,无病也呻吟罢了。

  • 标签: 文化精神 物质文明建设 勃兴 词学 精神文明建设 五代十国
  • 简介:“九世之乱”时期是有商一代由二里冈时期向殷墟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都城和统治中心区、地方中心聚落和实际控制区域都发生剧烈的变化。隐藏在这些现象之下的是商文化在扩张方向和扩张方式上的变革,具体体现在虽四面出击但重北方和东方,以战争和结盟两种方式扩大商文化的影响范围,而正是这些变化为其后的殷墟晚商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九世之乱 商文化 中商时期 早商文化
  • 简介:本文系统考察现有考古材料,认为夏都军事防御体系可划分为都城地区和外围地区两重层次,夏代早期以都城地区为重点构建防御体系,中晚期则以都城外围地区为重点构建防御体系。

  • 标签: 夏都 军事 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