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白璧的“人文主义”宗教观包含两个要点:一、“宗教”的概念:二、“人文主义”与宗教的关系。白璧对于“人文主义”与宗教之关系的判断曾遭到以信教者为代表的西方“传统主义者”的攻击与批驳,并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者”内部的论争:如艾略特认为白璧的“人文主义”有取代宗教的倾向,强调人文主义依赖于宗教;白璧则一方面肯定了“人文主义”不能取代“真正的宗教”,另一方面认为它具有“宗教之外的有效性”,从而否认“人文主义”依赖于宗教。由于白璧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对自己的判断作相应的调整,因此他的表述经常表现出前后不一致的样态,本论文将结合具体语境对白璧的宗教观作一阐发,并力求对其中存在着的“矛盾”给出可能的合理解释。

  • 标签: 白璧德 艾略特 佛斯特 “人文主义” 宗教思想 美国
  • 简介: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温从小缺乏家庭温暖和母爱,这导致了他成年后对性爱的畸形追求和不可自拔的迷恋,他因此每每注重从“性”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包括种族歧视在内的种种人生和社会问题。他认为白人对黑人滥施私刑乃至所有种族矛盾的根源,就在于白人对黑人性能力的恐惧;他还设想性爱可以成为化解种族冲突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的良方,这构成了詹姆斯·鲍温观察和思考种族歧视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思路。《生命的较量》这篇小说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 标签: 詹姆斯·鲍德温 性神话 私刑 种族矛盾
  • 简介:特莎·哈利(TessaHadley),英国学者兼作家,1957年出生于英格兰布里斯托尔,生活在一个文学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爵士小号手,母亲是艺术家,舅舅彼得·尼古拉斯是剧作家。哈利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她在巴斯温泉大学(BathSpaUniversityCollege)讲授创意写作课,并研究英国小说,特别是简·奥斯汀、亨利·詹姆斯、琼·里斯和伊丽莎白·鲍恩的作品。

  • 标签: 英国小说 《纽约客》 小号手 亨利·詹姆斯 奥斯汀 彼得
  • 简介:一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托马斯·贝恩哈(ThomasBernhard,1931—1989)一生写了七部长篇小说。他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为前期,从80年代初到作者逝世为后期。前期笼罩着阴郁的荒诞,后期渗透着喜剧的嘲...

  • 标签: 前期小说创作 空间环境 精神错乱 康拉德 生存目标 石灰窑
  • 简介: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是萨义后殖民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萨义看来,“流亡”既是个“真实的情境”,又是个“隐喻的情境”,它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涯的一种必要而且必然的状态。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既与萨义所继承的自由知识分子传统一脉相承,又被注入了后殖民的内容。它带有某种二律背反的特征:一方面强调所谓“普遍的原则”,一方面又崇尚一种以“流动的身份”为特征的反本质主义的文化认同观。事实上,随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流亡”正在逐步失去其早先的批判意义,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迷信”。

  • 标签: 知识分子 萨义德 后殖民 文化研究
  • 简介:有“文学神童”美誉的理查·梅森的新作《寻欢作乐者的历史》将阶级、宗教与性这三个貌似不相干的主题集于一身.作为成长小说,这部小说以性为媒介探讨了人物之间的阶级冲突和宗教对人性的桎梏.主人公皮特借助自己超凡的魅力实现了对阶级的超越,使自己一步步朝着人生的理想迈进,并客观上促使他的主人马腾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实现了人性的回归.

  • 标签: 理查德·梅森 成长小说 《寻欢作乐者的历史》 阶级
  • 简介:本文以西班牙黄金世纪经典诗人圣胡安·拉·克鲁斯的代表作《灵歌》第11节为例,试图在翻译原诗句的同时重建其所在所本的互文情境:从文人诗、民间诗歌和圣经解经传统等不同角度,围绕"视与死"的主题,将相关文学、宗教及社会文化的互文文本以开放性的注疏方式一同呈现,藉此或可寻回些许"翻译中所丧失的东西"。

  • 标签: 笺注 《灵歌》 圣胡安·德拉·克鲁斯 西班牙诗歌
  • 简介:内容摘要荷尔林的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在主题和人物设置上都体现了对立观。本文首先分析影响荷氏对立统一思想的精神史背景,然后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三组对立关系:1、主人公许佩里翁与朋友阿拉邦德和恋人狄奥蒂玛之间对立的人物设置2、以《命运之歌》为代表的众神与人的对立关系;3、古希腊雅典人与现代德国人的对立关系。

  • 标签: 荷尔德林 许佩里翁 对立观 对立统一 人物的对立设置
  • 简介:本文探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尔夫对于情感在妇女写作中的认识,指出,由于愤怒严重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性和作者创造力的发挥,尔夫主张作者要摈弃它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否定了广义上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相反,正是基于对情感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尔夫才提出女作家切不可让愤怒在创作中恣意膨胀。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作家 情感 写作观 作者 英国作家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年轻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慧明的小说《骨》中的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问题,说明这个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自传性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将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编织到一起的民族寓言”。此外,本文还就美国学者菲立帕·卡夫卡对《骨》的二元对立式阅读提出质疑,认为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在两种冲突(文化、身份、性别等)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从而获得“自我的整合”,而是超越了妥协与调和的模式,建立了自己新的话语方式。她所代表的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的形象。

  • 标签: 女作家 小说 二元对立 自传性 美国华裔 民族寓言
  • 简介:近日,意大利塔兰托双海华侨华人工商会隆重举行成立庆典仪式。前来参加大会的有中国驻意使馆参赞唐友京、塔兰托省主席、塔兰托市政府市长、圣·乔治市市长、意大利宪兵总督以及罗马、那不勒斯等地区侨界负责人和媒体代表近两百人参加大会。

  • 标签: 华侨华人 工商会 庆典仪式 意大利 市政府
  • 简介:温·根茨勒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兼翻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翻译理论、文学翻译以及后殖民理论,著有《美洲的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理论的新方向》(2007)、《当代翻译理论》(1993)等,曾与玛丽亚·铁木志科主编《翻译和权力》(2002),与苏珊·巴斯内特主编《翻译论丛》系列丛书。在本次访谈中,根茨勒教授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对其中有关"操纵"、"意识形态"、"译者主体性"等关键问题做了深度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文化视角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根茨勒教授认为,文化视角的翻译研究有"宏观地域倾向"和"微观地域倾向",将会出现更广泛意义的"多文化转向"。

  • 标签: 埃德温·根茨勒 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多文化转向
  • 简介:施蛰存于1930年代凭借其心理分析小说跻身文坛,他吸收了弗洛伊主义,善于将弗氏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在当时的文坛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图通过对收在其代表作《梅雨之夕》中《魔道》的解读,兼及《夜叉》和《旅舍》,来窥视施蛰存是如何在弗洛伊主义的观照下将现代人焦虑的心理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

  • 标签: 弗洛伊德主义 现代人的焦虑心理 文本解读
  • 简介:《到灯塔去》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尔夫的代表作,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风格。作家创造了灯塔、窗和海浪等具有独特美学内涵的象征意象,展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与死亡的话题。"灯塔"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到灯塔去是人们战胜时间和死亡,完善和超越自我,获得重生的精神之旅;"窗"在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建立起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是他们观察世界、自我反思的心灵之窗;"海浪"则象征生命循环往复的韵律,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尔夫的象征意象寓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哲理,开创了小说象征意象创作的新模式,是不朽的文学创作财富。

  • 标签: 灯塔 海浪 象征意象
  • 简介:19世纪中末期的美国女性文学发展势头虽猛,但出版业仍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作家常塑造女主人公形象,揭示她们在文学市场上所遭遇的不公正社会现象。康斯坦斯·费尼莫尔·尔森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她最负盛名的短篇《忧伤小姐》再现了有着作家身份的女主人公试图发表作品的心路历程。

  • 标签: 伍尔森 《忧伤小姐》 女性作家 文学市场
  • 简介: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贝内蒂是拉美文坛的一位传奇式人物.作为一名多产作家,贝内蒂的作品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文学体裁;作为一位左派知识分子,他曾被迫流亡国外十二年.贝内蒂的笔下既有碌碌无为的蒙得维的亚中产阶级的缩影,也有沉浮于理想与现实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既把乌拉圭的官僚主义做为过批判对象,也曾将矛头直指整个拉美的独裁政府.对人性主义的呼唤始终是贝内蒂作品关注的主题.马里奥·贝内蒂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不是最重要却令人激动的作家.

  • 标签: 乌拉圭 马里奥·贝内德蒂 作家 官僚主义 人性主义 拉丁美洲文学
  • 简介:美国埃默里大学里教授的新著《巴赫金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立足于当下理论语境,综合运用巴赫金思想、尤其是他的哲学、美学、文学学与语言学思想,重新解读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本体论、主体论、体裁论进行了独特的反思与创造性再建构。该书不但是具体运用巴赫金思想的一次有益尝试,而且丰富了浪漫主义文学研究方法论内涵,为“后理论时代”如何重审文学传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 标签: 里德 《巴赫金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本体论 主体论 体裁论
  • 简介:理查·赖特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后期著名的黑人作家,他的《土生子》和《黑小子》的问世,既标志着自然主义抗议小说的胜利,也遭到美国白人文学界的排斥和某些黑人文学批评家的抨击。本文从论述理查·赖特的文学贡献与思想局限着手,进一步探讨赖特为什么要放弃现代主义创作手法,而选择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通过对赖特的早期短篇代表作《大小子离家》、中期代表长篇《土生子》和《黑小子》的文本剖析,笔者试图揭示理查·赖特文学创作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旨在对理查·赖特的文学创作技巧、创作动机和文学思想做出更为客观公正的评判。

  • 标签: 理查德·赖特 《土生子》 《黑小子》 自然主义 现代主义
  • 简介:<正>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大师弗吉尼亚·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有过这样一种梦想:建立一个“弃儿的社会”,在那里,被以男性为中心的知识领域排除在外的妇女,不仅有她们自己的房间,而且享有自己的制度。这种梦想确实充满着某种诱惑和背叛,表现出对父权制二元对立思维的彻底批

  • 标签: 拉姆齐夫人 《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边缘人 对中心 解构
  • 简介:本文讨论了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布鲁姆有关文学经典的论述,认为他的理论代表了文学批评对待文学经典的立场,跟文化批评的文学经典理论相对立。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布鲁姆对美国经典的重新划分,并根据布鲁姆的经典理论,从身体书写的角度解析当代美国诗人斯奈的诗歌入选美国经典的原因,以进一步说明布鲁姆经典理论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化批评 文学经典 美国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