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小说与音乐的结合是现代小说的一个发展方向。自从19世纪后期以来,小说的"音乐化"成为革新小说形式、提高小说艺术性的一个重要媒介。英国当代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融合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在小说形式和艺术性方面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扩展了小说在主题、结构和象征方面的内涵,具体表现为文内主题的"音乐化"呈现、作品结构的"音乐化"特征、以及音乐对现实的拟像。石黑一雄小说中的"音乐化"书写另辟蹊径地展现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价值失落和文化困境,为现代小说的"音乐化"进程赋予了独特的文学和文化含义。

  • 标签: 现代小说 “音乐化” 石黑一雄 拟像
  • 简介: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作家多丽丝·莱辛寻求空间结构与作家价值之间的关涉,为作品中殖民话语的表达安排了一种实在的感知形式。本文试图以莱辛的三部作品《在我的皮肤下》、《回家》和《野草在歌唱》为例集中呈现她对“空间”描写与“殖民主义”之间所具有的多重联系与思考。

  • 标签: 多丽丝·莱辛 空间 殖民话语
  • 简介:  澳大利亚土著作家多丽丝·皮金顿出生于西澳大利亚的巴尔弗道斯牧场.还在幼年时期,多丽丝·皮金顿和妈妈莫莉·凯利及襁褓中的妹妹就被当局强行从家乡迁往穆尔河土著人定居点接受家仆训练.多丽丝的母亲莫莉想要返回家乡巴尔弗道斯牧场,但她的要求遭到当局的拒绝.于是母亲莫莉只能在1941年1月1日把大女儿多丽丝留在了穆尔河居留地,带着十八个月的小女儿安纳贝尔逃跑.……

  • 标签: 作品回家 回家路 多丽丝·皮金顿作品
  • 简介:<正>中国现代文坛巨匠老舍(1899——1966)和加拿大二十世纪一代文豪利科克(StephenLeacock,1869——1944)是出自两个文化世界的文学同代人,被誉为最富于各自民族风味的幽默大师。然而,一旦对翔实的文学原著资料加以剖解辨析,人们便会发现有必要对所谓“中国式幽默”或“加拿大式幽默”之类的观念提出质疑。

  • 标签: 幽默艺术 幽默大师 加拿大 幽默作品 二十世纪 中国式
  • 简介:燕卜荪在中国英语界是一个传奇人物,老一辈许多英语大家从燕卜荪那里得到了英语启蒙教育,他们的回忆录和纪念文章给予燕卜荪的人品和学识以高度评价。然而,前辈很少谈到燕卜荪在中国创作的作品,很少谈到他的"中国作品"中的文化和身份问题,以及中国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这些都需要我们进入燕卜荪在这个时期所留下的文字资料,如诗歌、小说、批评论文、书信、旅行笔记等等。本文试图通过细读燕卜荪在中国创作的诗歌、小说、批评论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梳理,旨在理清燕卜荪对文化身份、中西文化差异等问题的思考。

  • 标签: 燕卜荪 西南联大 身份 种族 文化差异
  • 简介:4月14日,2014年普利策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维贾伊·赛舍德里(VijaySeshadri)凭借新诗集《三段》(3Sections)获得2014年度普利策诗歌奖。维贾伊·赛舍德里其人其诗维贾伊·赛舍德里是印度裔美国诗人、散文作家和评论家,1954年出生于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5岁时随父亲移民美国,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长大成人,

  • 标签: 普利策奖 获奖作品评析 诗歌奖 他者 哥伦比亚大学 1954年
  • 简介:我们在这里选译了麦克拉伦的一篇评论文章,想使读者对澳大利亚的文学传统和怀特的创作得到较为明确的了解。评论指出怀特的小说虽然是对澳大刊文学传统的突破,但又是建立在这个传统之上的,如果对怀特的成就缺乏明确的认识,乃至盲从效法,将会破坏澳大利文学的发展。作者的这一论点是否完全正确,暂且不论,但经过他深入分析,敷陈其理,还是令人深思的。作者认为要正确看待一个作家的成就与整个民族文学的关系,这个意见值得我们参考。

  • 标签: 文学传统 怀特 民族文学 澳大利亚 正确看待 作品
  • 简介:《曝书亭集》八十卷,是清代著名文人朱彝尊的自选作品集,后主要被收录在清乾隆二十八年至四十七年所编撰的《四库全书》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编撰的《四部丛刊》中。《四库全书》收录的是当时的通行本,《四部丛刊》收录的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由于收录时间、历史背景等不同,两个版本内容也有出入。

  • 标签: 作品集 曝书 屈大均 《四部丛刊》 《四库全书》 中华民国时期
  • 简介: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文学价值,在阅读和鉴赏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社会形势对当时文学作品的影响,同时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戏仿"手法是后现代美国文学田园语言中的重要特点之一,滑稽嘲讽的语言形式让文本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轻松地传达出来。

  • 标签: 美国后现代文学 田园语言 戏仿
  • 简介:芥川文学奖始于1935年,素有日本文坛“奥斯卡”之称。2013年7月17日,第149届芥川文学奖在日本东京新喜乐饭店揭晓,来自京都的80后女作家,年仅33岁的藤野可织凭借《指甲与眼睛》夺得桂冠。

  • 标签: 获奖作品 眼睛 指甲 芥川奖 弱者 日本东京
  • 简介:"同化"是辛格作品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身为犹太人的辛格在其多部小说中,反复探讨了作为被迫害的犹太人与其他民族"同化"的可能性及其表现模式.他承认"同化"是一种双向互动性行为,即一个民族在"同化"另一个民族时,也受其所"同化"民族的影响.但是由于辛格始终是一位反对各种形式"同化"的犹太作家,所以他对"同化"的最终看法是:犹太人不可能被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所"同化",尽管有时候他们非常希望能成为主流社会中的一员;同时身为少数民族的犹太人也不可能彻底接受异教徒的"同化".

  • 标签: 辛格 美国 犹太人 “同化”主题 艺术风格
  • 简介:在温特森的文学创作中,“故事”是一个关键词,独特的故事观也是其解构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温特森认为故事的核心价值是文学性真实,故事重述是对概念化生活和传统真实观的挑战,是讲述者赋予世界秩序并重构世界的方式;故事的话语范型是私语性讲述,用小话语突破宏大叙事,体现个人对于话语的介入和构建;故事的功能是延异性转变,由于故事具有重构、传递经验和隐喻功能,讲述故事可以探索可变多元的主体;故事的表现形式是否定性表达,由于受到“否定神学”影响,温特森在作品中启动多种“防御机制”来反对确定性,用排除和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在西方文学“故事转向”的背景下,研究温特森的故事观对研究后现代文学形式变革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温特森 解构主义 故事观 个人话语
  • 简介: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乍看上去似乎保留了格林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基本故事情节,但实际上无论它的故事情节还是思想内容都与格林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相去甚远。《白雪公主后传》充满了对传统童话故事的调侃和反叛,是后现代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这类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嬗变问题。

  • 标签: 《白雪公主后传》 后现代主义 调侃和反叛 道德嬗变
  • 简介:严歌苓作品属于流散文学的一种。作品中的语言、叙事策略中包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其作品具有的独特视角构建起流变动态中的后现代人类文化身份。从语言而论,其作品里中英两种语言、两套话语、两种言说方式的并置与转换建构起流散生存的本真存在,挖掘出流散生存经验独特丰富的内涵;在历史与现实、故土与异国的叠印交错中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使创作本身成为对主体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的认识过程。

  • 标签: 流散文学 严歌苓 后现代文化身份
  • 简介:大江健三郎在他后期作品的创作中,系统地表述了一种新的文化救赎的思想,即要在一个无神时代里,寻求灵魂的自我拯救.其具体表现为,他后期创作的中心已经从原先的"残疾儿"主题转变为"灵魂"主题;他形象地描绘出"无神时代"的基本特征,即一个"上帝缺席"的时代、一个"众神喧哗"的时代、一个可能诞生"新人"的时代;他详尽地阐明了实现灵魂的"自我拯救"的方法,即观念上具备自觉的"危机"意识、并积极地采取"回归"的行动,以促使"新人"的到来.

  • 标签: 自我拯救 大江健三郎 文化救赎思想 日本 文学评论
  • 简介:3月14日,一年一度的莱比锡图书奖(PreisderLeipzigerBuchmesse)在莱比锡书展上揭晓并颁发,德国作家戴维瓦格纳(DavidWagner)凭借今年2月刚出炉的最新小说《生命》(Leben)摘得桂冠,收获15000欧元奖金。戴维瓦格纳,1971年4月出生于德国小城安德纳赫,后在波恩长大,在波恩、巴黎和柏林等地多所大学就读文学和艺术史。瓦格纳有丰富的国外经验,曾在罗马、巴塞罗那和墨西哥城等地生活了很长时间。

  • 标签: 《生命》 莱比锡 图书奖 获奖作品 感谢信 述评
  • 简介:《名作欣赏》杂志与忻州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名作杯"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落下帷幕。本届大赛征稿时间为2017年9月1日到2018年3月31日,共收到全国大学生参赛稿件2356篇(首)。经过三个月紧张的初评、复评、终评,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评委名单及颁奖事宜附后)。

  • 标签: 《名作欣赏》 获奖名单 文学作品 大学生 大赛 师范学院
  • 简介:邝丽莎(LisaSee)是居住在洛杉矶比较活跃的美国华裔作家.她于1955年2月出生在法国巴黎,只有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邝丽莎的父母在其很小的时候离异,幼时的她平时和母亲卡罗琳生活在一起,周末到洛杉矶唐人街的爷爷奶奶家,因此对唐人街的华人和华裔生活非常熟悉.

  • 标签: 中国窗口 了解中国 作家邝丽莎